【065】年轻人的故事从“下海”变成“上岸”,什么变了?

【065】年轻人的故事从“下海”变成“上岸”,什么变了?

00:00
01:07:07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用“上岸”来形容一些人生选择:考研、考公、考编成功,甚至还有买房、结婚。一种对固定的社会轨道的想象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最近,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考研时代的爱情: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我们在采访时发现,考研党们会频繁地强调,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上岸”。文章发布后,在后台,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对此的质疑,有人说,你只是上岸,并不是得道成仙啊!

那么,我们为什么开始执着于上岸?以及为什么觉得自己在“海”里?我们到底在什么样的“海”里?如果把时间再往回倒三十年,当时的时代比喻是“下海”。从“下海”到“上岸”,什么变了?当我们使用“下海”这个词的时候,故事是在下海之后开始的,但当我们说到“上岸”,你会发现,故事在上岸后就结束了。

试图去理解年轻人正在想什么,正成为媒体的显学。考研、高考、报志愿经常占据热搜,话题总是在人的青年阶段滚动,但即便对年轻人的报道如此多,看到评论时我们仍会发现,他们难以被轻易理解。

我们也回忆了当自己还是一个年轻人的时候,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两位主播读大学时,经历了2015年前后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潮,那时候流行的叙事,是一个想法加一个PPT,再加上你不错的背景,就有可能拿到一个天使轮投资,你可能会做出一个很伟大的产品,进而对这个世界做出一些或重大或微小的改变。在当时,指引我们的观念是“走出去”,以及对于更大世界的强烈兴趣。但在今天,对于这个“更大的世界”指的是什么,似乎已经有了很多分歧。

我们提到青年学者王玉玊的一个观点,“二次元存在主义”。对很多00后,比我们更年轻的人而言,这个世界是由众多平行世界构成的,游戏是一个世界,网络文学是一个世界,这些无数的平行世界里有无数的真理与现实,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唯一正确的,它解构了我们原来相信的那种存在主义。年轻人或许不再需要在现世里确立我是谁,而可以在另一个平行的世界里确立我是谁。

一个人在青春时体验到的东西,会极大地影响他之后对未来的想象。对上一辈人而言,他们年轻时候坚信的理念,指导了自己的人生和实践,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结果,那他们就会相信,“我”的故事是有始有终的。但在今天,你会发现,世界变化非常之快,“下”,还是“上”,可能都不是故事的终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不平凡的Cecile

    我一个43岁的中年妇女竟然听得津津有味…

  • 罗jeff

    讲的好,有前后时代的背景,反映了当下的一些问题

  • 5ma1

    选题的话,想听轻松有趣的,

  • tinystrawberry

    如果是考研上岸的话,对于很多人,可能真的是“啥也不是”,更多的内耗和迷茫,却无处可说

  • 一缕冷香0797

    人生处在迷茫和困难是不一样的状态

    一缕冷香0797 回复 @一缕冷香0797: 有一个很明确的困难就不会迷茫了,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把自己放入某种困难之中(可以往自己的兴趣方向做选择),坚持下去一段时间后,再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看看这份工作未来是否迷茫。我的意思是困惑和困难这两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 大口吃饭fan

    结尾是什么歌呀,很好听

  • 葡萄_rn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 两百斤的小居居

    因为上岸能规避风险,而且现在创业太难,在别人的规则下做东西

  • miss_chan_

    考研总得上岸,毕竟经济基础也不可靠

  • __哈哈哈__

    很受启发的一期,谢谢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