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制造强市!谁是全国实体经济第一城?

再提制造强市!谁是全国实体经济第一城?

00:00
07:19

文|凯风

得实体经济者,得未来。

01

一流的城市,都在高调回归实体经济。

近期,从广州、深圳,到成都、苏州,再到武汉、长沙,几乎所有超大特大城市,不约而同喊出了“制造强市”、“产业强市”或“产业第一”的口号,无不将实体经济放在经济发展的“C”位。

为何实体经济突然变得如此重要?

事实上,并非突然,也非偶然,实体经济自始至终都极其重要,且在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显得更为突出和关键。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至今,多个中央会议不断重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可见,实体经济既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同样也是城市“突围”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层面看,全球产业博弈和调整的节奏越来越快,传统的经贸冲突正在演化为更深层次的科技、产业之争。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构建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具有关乎全局的重要性。

从产业层面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搅动国际产业格局,进而影响区域产业布局,带动新一轮城市格局的大洗牌。

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无不如此。

从发展阶段来看,当经济进入新阶段,动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模式难以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从城市层面看,前些年“退二进三”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可谓广为人知,高新产业才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底牌,这就进一步凸显产业强区(市)的重要性。

就此而言,押注实体经济才会创造更大的可能。

02

产业强市,谁在领跑?

作为世界上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众多万亿级产业,打造了多个万亿级制造强市,这些地方正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衡量一个城市的产业实力,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是绕不开的存在,这是实体经济中的实体经济,也是产业强市的关键所在。

先看工业,中国的工业大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强省会城市。

根据各地最新发布的2022年统计公报,我国工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共有14个,除了西部的成都重庆之外,其他城市基本都在东部。

从TOP20工业城市来看,东部的上海深圳苏州,西部的成都重庆,中部的武汉、长沙,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再从先进制造业来看,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报告》,深圳、苏州、广州位列前三,成都、武汉、宁波等跻身前列。

这些城市,均坐拥在全国有着一席之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也不乏在新赛道上有了一争之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圳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冠绝全国,广州的汽车产量位列全国之首,宁波的制造业单项冠军跻身全国第一,而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为全国之最……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实体经济重镇之一,成都近年来先后培育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两大万亿级产业,且在逐步形成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

要知道,改革开放早期,成都在全国制造业城市矩阵的地位还不凸显,当时的工业大市无不是沿海城市,中西部城市的崛起还是最近20年来的事情。

这背后,产业西移、强省会崛起、国内大循环、陆权复兴和超前布局是中西部城市后来居上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大转移,以及国内国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再加上创新驱动的日益凸显,中西部一些强省会正在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成渝能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就是得益于此。

与此同时,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航空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中西部地区得以摆脱区位劣势,内陆地区得以蜕变成开放前沿,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自然率先从中受益。

当然,城市的战略主动性也显得至关重要。

早在1990年代,成都就率先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如今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生物医药基地之一。

2000年后,成都又准确把握到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重塑的历史机遇,率先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引入一批国际龙头企业,带动“芯屏端软智网储”的全产业布局,促成了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崛起。

这只是成都实体经济崛起的缩影。背靠“制造强市”战略,紧抓实体经济,未来成都的产业实力将会更上一层楼。

03

产业强则城市强,这是城市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铁律。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全国GDP达59.3万亿元,同比增长5.5%。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8%和13.9%,体现了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对于经济的支撑作用。

面向“制造强市”,成都提出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到2025年,工业规模占GDP比重达到26%以上,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

过去10年,包括成都在内的一众城市借助产业升级,完成经济位次和城市能级的全面跃升。

如今,发力制造强市,一旦支柱产业规模突破4万亿元,成都的GDP总量有望向着3万亿元大关大步迈进。

谁能把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方向,谁能布局更多面向未来的高新产业,谁就能先行一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