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摆脱无趣的“不可能”,尝试用好奇心去探索人生

第二章 摆脱无趣的“不可能”,尝试用好奇心去探索人生

00:00
01:02:24

第二章 摆脱无趣的“不可能”,尝试用好奇心去探索人生


“只有充满好奇心,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这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认为人之所以要拥有好奇心的原因。我们长久以来所接受的教育,普遍依循着一套固定的模式,这使人很难有勇气敢去尝试突破。但好奇心是突破一切禁锢、打碎平凡与无趣的最关键所在——如果你希望自己身处更好的环境之中,你就应该对眼前的一切感觉好奇,并以自己的想象力,去发问,去探索。
1.无法回避的规律:我们的大脑渴望新鲜事物
“我干得最长的一份工作是一年半。”维拉的履历上有一份极长的跳槽记录,她最大的麻烦就是:
“在面试新工作时,人们总问我,为什么频繁换工作。”显然,通常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常性。
其实,维拉对自己也很困惑:“我常常会想,如果当时在一份工作上坚持到底,如今的我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够稳定下来,可我受不了那种重复无趣的工作,这会让我毫无动力。”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今已经31岁的考尔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对他而言,厌倦感表现在,自己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投入持久的注意力:
“就算在最初我认为那些东西很有趣,可我还是很容易就会感觉厌倦。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人们很容易被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所吸引,并在改变中获得乐趣,这可以理解: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会让我们感觉无味。其实,心理学早已证实,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而我们的大脑也总是会渴望更好的生活状态、更不一样的人生。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速食时代里,每日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轰炸。科技的发展使我们习惯了自己所有的满足被马上填补。随之而来的,便是注意力周期的不断缩短。有些人甚至在这个时代里改掉了那种在一件事情上长期保持注意力的习惯,而这一切都使大脑开始更渴望新鲜事物。
其实,长期沉浸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特别是那些循环式的重复工作,人难免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倦怠。在经历了最初的充满激情以后,雄心抱负会渐渐消退,就如同换季时的感受一样:当漫长的冬日过去、初春来临,万物复苏后到处一片生机盎然,此时,许多人都会乐于欣赏这一切。可是不需要太久,当我们适应了这些变化以后,便不会太在意这些,而起初的那些新鲜感也将消失不见。
这也是大脑求新的特性所决定的:当大脑感觉学习工作对象有趣时,便会分泌多巴胺让自身兴奋;当大脑感觉学习工作对象枯燥时,便会减少多巴胺的分泌量。多巴胺的减少,则会令人直接产生无聊、困倦、厌烦的情绪。
另一个大脑对新鲜事物的热爱表现在它的屏蔽功能上:大脑极其擅长屏蔽那些习以为常的感受。比如,风扇发出的嗡嗡声,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椅子支撑身体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等等。若没有人为你特意地指出来,恐怕你很难注意到这些感受。
是你忘记了它们的存在吗?不,是平凡而普通的它们被渴望新鲜事物的大脑给屏蔽了!而这一屏蔽的外在效果,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即“适应”。我们“适应”了各种各样平常的活动,所以,大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忽略。
由于大脑对那些新鲜的、需要回应的事件更感兴趣,因此它极其喜欢帮助我们删除这种过于“平常”的感觉。不管是多么微小的差异,脑细胞都会倾注全力找出其中的不同。而对于那些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的内容,如身上的衣物、你正在坐着的椅子等,去感知甚至是去发觉它们的存在就等于是在浪费精力,所以,大脑自动地适应并将这些感受设成了背景,从而让你能够全身心地集中注意在新鲜事物上。
既然知道了新鲜事物对大脑的刺激作用,为了激发大脑的活力,你就有必要知道一些如何去激发大脑积极性的关键方法。
对眼下厌倦?不如安静一下
你是否有对眼下枯燥乏味的生活感到厌倦的时候,与史蒂夫·鲍尔默一样,给自己一段彻底的安静时间是不错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在普通的假日里彻底地关闭自己的手机、电脑,让自己到公园、陌生的街道去走一走;或者,只是将自己关在家里,看一部从来没有看过的新电影。它们都会让你忘记眼前乏味的一切,产生新鲜感。
微软公司前执行总裁史蒂夫·鲍尔默便是用这种方法来应对疲惫与无聊的:他整日都在和数据、创意、谈判、决策打交道,这些复杂的东西带来的是巨大的压力。史蒂夫应对它们的办法,是将自己的年假充分地利用起来,去某个陌生的海岛上看日出——每一次看到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瞬间,这位商业精英便会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新的感触:
“我想,我做的东西或许不会超越我们企业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可我也将有自己的作为,而微软的历史上也将留下我的足迹。”
让自己不舒服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迷路,如果我们只参与我们熟悉的活动的话,我们中有一部分人就会停止成长与学习。接受些许不舒服——身处新的环境,参与新事物,或者接触陌生人,这些都是帮助你的大脑感受新鲜的好机会,而它们也可以帮助你加强接受新事物与学习的能力。
另一个让你感觉不舒服的好方法是,让自己进行一些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在你的医生同意的基础上。研究结果证实,这对于保持认知能力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由于全身上下都因运动而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状态之中,即便是强度不大的锻炼,也可以带来诸多的好处。
此外,你还可以尝试着去学习新技术:与新生事物保持着联结状态就如同你不想做的爬坡运动一般,可这对于保持大脑的健康大有帮助,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学习到新的东西,同时还会与新的人、新的理念保持密切的联系。
面对大脑喜欢新鲜的现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迎合它的需求。如果你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电量十足,是否在积极地投入、充满热情地做事,那么,出去寻找一些新的东西吧。要让自己改变眼下的无趣或走出“只是懒懒躺着、什么都不做”的状态并不容易,但你很快就会发现,“多样性”的确是刺激大脑产生活力的重要调味料。
2.持久的兴趣与激情——转化好奇心时刻
人类绝对不是在地球上唯一拥有好奇心的物种,但是,我们却是将好奇心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唯一物种。受惠于科技与医学的进步,今日的我们拥有比过往时代更多的可能性。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好奇心都是改变我们、改变环境的重要能量。
不过,不是所有人类都同样拥有好奇心,更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将好奇转换成对自身有用的想法。在2015年,著名的创新型生命科学公司默克集团在有关好奇心状态的研究中发现了几个关于好奇心的有趣事实。比如,多数受访者认为,员工的好奇心与该公司的创新力是有直接关联的,然而,仅有少部分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个好奇的人。这一结果产生了问题:如果好奇心是创新的核心所在,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维持我们天生的好奇心,同时给予它充分的发展空间呢?
拥有了激情,人才能对事业充满兴趣与热情,才能激发出创新、进取与改变之心,进而在兴趣、激情的支配下,调动起身心的巨大潜力。对此论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苹果之所以能够有今日的规模,一大部分的功劳都要归功于乔布斯。他是一个反传统的人,更是一个充满了激情、追求持续创新的人。
我们常常听说,乔布斯是一个多么难伺候的老板,但是,极少有人可以明白,是激情,而不是苛刻让乔布斯变得难以应付。
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道:“他会直接批评员工,毫不留情那种——包括直接叫他们白痴。但是,你知道吗?当员工反驳他、解释为什么自己感觉这是正确的形式且自己只是在测试阶段,因此还未有更好的方案出现时,乔布斯就会给予他们相应的尊重,并让他们在公司拥有较高的特权。”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敢于表达自我想法、而不是害羞地默不作声的员工,乔布斯反而会尊重他们。
更奇特的是,乔布斯的很多下属并不厌恶这种训斥;或者说,他们喜欢乔布斯带给他们的工作激情。乔布斯推动着他们创造出了不凡的成就,虽然他们可能会因此而感觉疲惫不堪,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
也正是凭借着这股激情,乔布斯不断督促着苹果的工程师们推出一款又一款惊世之作:从iMac系列到MacBook系列,从iPod系列到iPhone系列、iPad系列。这些卓越的系列产品,重塑了计算机、手机的形象。
乔布斯曾说:“在我23岁时,我的财富达到了100万美元;在24岁那年,我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0万美元;25岁时,这笔财富增长到了一亿多美元。”虽然这些财富数字是如此震撼,但对于乔布斯来说,这些都不重要:我从来不为钱而活,我一点儿都不关心自己死的时候是不是最富有的人,而是期望自己每晚入睡以前,都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确干了一番事业——这才是我最在乎的。乔布斯对创新的兴趣
与激情改变了苹果,也改变了世界。
不过,鉴于创新不成、屡遭挫折是一种常态,除非你对创新这件事情充满了兴趣与激情,否则,你便很难在现实的打击中坚持下去。
不过,相对于往往处于转瞬即逝状态的好奇心,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一时的好奇心转变成持久的兴趣与激情?
学会去发问
世界上那些可以诞生出惊喜的杰出工作,多始于某些地方的某些人,这些人停下来思考,去寻找能够让人开心的新方法。可是,并没有人让他们这样做,或许其他人根本没有想到这些事情。可这些人只是停下来审视自己眼下的工作与任务,并向自己发问:“是否有机会从中诞生出更杰出的工作?是否能够创造出更好、更出色甚至会让他人感激、让世界感动的东西?”而所有的工作在最后是否能够成为“令人赞叹的杰出工作”,关键都要看这貌似简单的一步。
面对固化的现实,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不让自己随波逐流,而是学会去发问,去思考,去提出站在自己的思考角度上形成的问题,并进而产生新的独特观念。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去对抗现实生活中“不敢提问”的现实:在过去,问题太多往往被认为不够专业、不够优秀,所以,过去不管是职场还是其他场合,鲜少有人愿意发问。但现在你有必要再次审视那些令自己困惑甚至是早已习以为常的内容:
“这件事情是否一定要用这种方法去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简化它的步骤?它能被省略吗?”当你尝试着去这样思考时,好奇心其实已经在萌芽。
采用更深入的思考方式将好奇心转变成想法
你或许并未意识到,个体思维是存在漏洞的。比如,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更深入地思考。当有人告诉你:“不如再思考看看”“这样的想法太过浅薄”时,你便有必要意识到,自己需要更深入地思考了,因为如果能够想得再深入一些,或许你就有机会成就大事。不过,多数人却并不知道深入思考的方法是什么;一般人感觉自己想得足够多,可他们的思考大多浅薄且无效率。
所谓的“思虑浅薄”是指想得不够深入,只想到了表面的状态,所以,在涉及需要将好奇心转化为现实的情况下时,往往会发现,根本没有实践的可能性,甚至连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而想要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你就必须要询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自己所用的词汇是什么意思?
◆将这件事情向他人描述时,对方会如何解读?
◆要如何说明,他人才会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想法?
将这些问题先好好地想清楚,你的好奇心才会更有机会落地。好奇心难以深入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一直处于“无效率的空转”,即面对难题时,未能通过思考去考虑更高水准的解决结果,只是在问题表面转圈圈。比如,仅就“开会总是拖延”这件事情来说,你完全可以从简单地对这一问题好奇,转变成更深入的思考:
◆为什么开会总是开很久?
◆到底哪个部分比原定时间用得更长?
◆哪个部分被拖延了?
◆要如何去缩短时间?
只要针对这些疑问提问,并深入地思考,你的好奇心便会逃离无意义、无效率的空转,会更快速地找出真正的问题来。
从学会发问开始,你会意识到好奇心的重要性,但是,想要将这种重要性进一步实践起来、使好奇心真正地从“想法”落实到“可实践的方法”,你就必须要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事实上,也只有实现了这种从“想法”到“方法”之间的转变,你才能使短暂出现的好奇心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使自己对创新、改变这一过程拥有持久的兴趣与源源不断的激情。
3.利用好奇心创造一个好故事
一个好故事,让创意更好落地
你或许非常清楚创新的行动与想法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益,但是,摆在你面前的最大障碍在于:如何让他人或者市场认可并接受你的创意?答案的关键在于:如何全面地调动起对方的情感力。
所谓情感力,即因情感波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单纯地以物质利用率来衡量该商品是否值得购买的顾客将越来越少,人们变得越来越关注情感——我使用这个商品,会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和怎样的情感波动?
也许这种情感波动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但波动的大小却直接决定了创意的成功度。如今,整个市场已经趋向饱和,创意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创意不足、利润缩水的情况下,情感力几乎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如何调动情感力?讲故事是最快捷、最可行的方法。
人是感性动物,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或激动或生气或感动的情绪。比较典型的善于调动他人情绪的人,是参政人员。
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忠诚于家庭、选民的成功典型。在一次演讲中,他借自己的先辈由肯尼亚来美国的故事,畅谈梦想与希望——更确切地来说,他讲的是每一个选民都有可能靠近的梦想。
在讲述自己不断奋斗、靠近成功的过程中,奥巴马将自己变成了“美国梦”的真实阐述者。在这一过程中,选民早已被他显著的个人魅力、出色的讲故事能力所吸引,而他们手中的选票,自然也会投给自己所关注的那个人。于是,奥巴马成了2008年美国大选中一匹真正的黑马。
具体,你想表达什么?
你有多擅长讲故事,你便能赢得多少的注意力,而创意的落地与吸引好奇心,本身就是一个吸引注意力的过程。在这个“随手拿一个东西,都可以看到广告”的时代里,想要让自己的创意为人们所自然地接受,你就必须要将自己的故事描述得如行云流水一般。
在这方面,你可以听听英国品牌顾问公司沃尔夫·奥林斯曾经提到的3C原则:
◆清晰(Clarity)
你是谁,你想要推销什么?你的故事和受众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能确定自己要讲什么样的故事,你便成功了一半。
◆一致(Consistency)
你的故事为什么存在,要怎么传达你的观点?整个故事要呈现出整体性。
如果你是丰田汽车的营销人员,你的故事在最初可能讲述的是日本人的可靠。那么,若你期望将一辆重型的卡车卖给一位美国司机,那么,你便必须要摒弃日本元素,而是增加一些有关美国的内容,这样故事才会有效。
◆个性(Character)
在故事中,你要表现出自己的创意具有的个性,与其他的观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受众在接受你的观点后,就不会说“我想要一部车”,而是会针对你的品牌,说“我要买这部车”。
此外,如果你的故事可以回答所有人的“为什么”,那就算成功了大半:受众会从故事中得知,为什么你的推广活动会这样设计?为什么官网会设计成这样?为什么因此观点而产生的产品要这么包装?
这样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畅通、完善又可行的沟通机制——它会自动、自发地去满足针对人群的需要、诉求。因此,你必须要在吸引他人好奇心与注意力的同时,把故事演绎成一个美好期望的表现体、自动回答问题的展示题。
情感:你的故事,关我什么事?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大学时,你的朋友每一次从家回来都会带回一坛酸菜,说是妈妈做的。看着他吃得那么美味,你忍不住尝了一口,感觉还不错,但还不至于到那种回味无穷的地步。你询问其他品尝过这道菜的人,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而产生这两种不同感受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们吃的只是酸菜,而你的朋友吃的是“酸菜+妈妈的爱”。如果你也从小吃到大,还有过与妈妈一起腌酸菜的经历,那你可能也会吃得热泪盈眶。但是,那是其他人的妈妈,是别人家的亲情,与你并没有根本上的联系。所以,在创造一个能够打开好奇心的故事的同时,还要用情感去打动对方,这样对方才会与你互动。
在宝洁旗下的玉兰油化妆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种“商品”与“情感”之间的建立过程。
一位年近半百的女明星被众多女性羡慕与好奇:她的美丽怎么能那么持久?在广告中,这位美丽的代言人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我事业的代价,当然不会是肌肤的青春。××玉兰油多效修复霜,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帮助解决细纹,抵制松弛等问题,让肌肤光彩年轻。”
“我最值得骄傲的除了赢得掌声,更从未失掉青春。”
“拥有成功的事业,并保留了青春”——玉兰油努力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强人”与“美丽女人”的身份从来不应矛盾,而是可以在产品中得到双重的保留。
一个有情感、能够唤醒别人好奇心的故事,要求故事有融入感,要让别人从你的故事里看到自己。唯有如此,你的故事才会吸引别人、获得成就。
表达爱与关怀虽然你讲一个离奇的故事会吸引到更多的好奇心,但是,如果你能在自己的故事里把握以下的规律,可能你的故事会讲得更成功。
◆塑造美好,避免偏激与负面
好的故事不仅能够提供好的产品体验,还能够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可以流传千百年而不见衰退,迪士尼翻拍了那么多次“公主被拯救”,却可以让每一个故事都受人欢迎,本身就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期望。
◆着重个性,远离普遍
你的观点定位如何?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故事走向,才能使故事变得有感染力。仅拿商品故事塑造来说:同样是香皂,力士品牌所创造的故事,是年轻单身女性如何追求梦想;而舒肤佳却是在讲述妈妈怎样地表达自己对家庭的关心与爱护。让你的观点或者你的产品突出自己的个性,并用动人的阐述表达出来,这样的故事才是成功的。
最高境界的创意传递是传递爱与关怀,不是强暴,更不是侵占。所以,传统观念传递中,那种“占领”“入侵”大脑式的说法已经过时,强行地进入,必然会导致大众产生反感。因此,在讲故事的时候,应在故事中着重于如何表达“爱”、如何表达“人际关怀”上。
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你的故事会变成向受众传递诉求的载体——当这种载体明确,观点便会拥有灵魂,而一个拥有灵魂的观点,必然会使你的创意焕发出勃勃生机。
4.把能量和热情注入人际交往
以下实验足以证明,为什么你要向专业以外甚至是行业以外的人寻求创意。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玛丽昂·波爱斯曾经对好奇心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在研究中,她发现,不同领域中的顶尖人物往往会对其他领域中的精英持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双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好奇心又往往能够促进个人创意的诞生。
波爱斯与同事为某位需要有效装卸叉车方案的叉车制造商寻求类似领域的专家意见。他们首先运用头脑风暴,选定了一位经常使用并装卸叉车的物流公司老板。通过这位老板,他们找到了一位农用拖拉机的机械装载系统制造商,并最终被引荐给一位娱乐活动业人士。此人在迅速装卸演唱会用的舞台设备方面经验丰富,而正是这位演唱会专家的建议直接解决了叉车装卸问题,而且解决方案极具创意。
波爱斯发现,这种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创意的方式有一重要优势:
你会在搜索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随着你从新领域的行家那里得到越来越多的反馈,你可以修改、提炼甚至是替换之前的问题。
波爱斯的这一看法得到了美国莱特兄弟研究所的支持:该所在寻找其“发散式合作”项目的参与者时采用了同样的做法。这些研讨会为解决客户的创新问题而设计,运作的理论基础是来自多个背景的人联合起来可以获得最佳创意。找到正确的人是个挑战:参与者要非常了解与客户所在行业不同但又相关的领域。
“为认清挑战的本质,我们按问题涉及事务的不同,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然后确定哪一行业会处理类似事务。”该研究所创意实验室主任巴特·巴泰勒米说。
该研究所遇到过一位特别的客户,对方是美国军方某分支机构,它想找到从复杂信息流中提取关键数据点的途径。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包括了警探、消防队长、股票经纪人、小说家、空难调査员、历史学家和职业棒球联盟的球探,他们皆描述了自己如何收集信息,以及怎样去区分重要数据与不相干的数据。这些人所分享的想法是如此精彩,从而使该军方分支机构受益匪浅。
是哪些特点,带来了这些有益的交流呢?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波爱斯发现,充满了好奇心的人将自己的同伴当成了等待他们前去探索的广袤求知领域,他们不断地给对方提出问题,逐步地深入对方的崭新领域之中,而他们的交流对象显然也很乐于成为他人关注的论点。毕竟,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他人对我们表现出兴趣时,我们会感觉良好,更会感觉自己富有魅力,同时也会对对方更感兴趣,进而促进有益观点的交流。
好奇心大的人所具备的优势
●表现出广泛的兴趣;
●为人热情、精力充沛、充满了活力;
●健谈;
●主导谈话;
●可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与行为幽默而风趣;
●表现得自然轻松;
●对谈话十分关注;
●思想开放,较少做出主观臆断。
注意你的非语言传达
有研究发现,当人们试图传达某个信息时,仅有7%的内容是通过语言传达的,其余的内容则是由人们的说话方式传达的。比如,面部表情、姿势、肢体动作、声调,等等。若你想与某人进行交流,那么单纯地聆听是不够的:想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你就必须要留意他们在与你交流时表现出来的其他表达方式。
当人们缺乏好奇心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精力才能达到同样的目的,这被沟通专家称之为“高成本交流”。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曾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发现,若人们对于新体验持开放态度,且好奇心程度较高的话,便会更擅长觉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并随之做出调整,因此他们更擅长与谈话对象进行交流。同时,情绪的同步性也会使人们的相处更为融洽,并且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话语或行为,与“高成本交流”相对的是,这种交流方式被称为“低成本交流”。
此项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证明了觉察他人情绪变化是一项能够习得的技能。因此,下次与人进行观点交流时,你可以试着拿出两分钟时间,在这两分钟里,尝试着放下其他的想法,只是全神贯注地留意对方到底在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他是否很紧张、兴奋,并轻轻地触碰你?
他是否以玩笑的方式对你调侃,或是想要逗你开心?
若是的话,你的谈话对象便是一个十分投入且有趣的人。
不过,你也需要观察一下,他是否有一些细微的身体动作,表明他想结束你们的谈话?或是与你缺少足够的眼神交流?这意味着他不再想将谈话继续下去。
在这两分钟里,感受对方的情绪并保持同步,你会发现,自己在谈话中错过了很多信息。若你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就能够变得更加幽默风趣且受人欢迎。
积极地改变话题的方向多项研究证实,不同的问题其实会导向不同的交流结果。如果你总是提出毫无价值的问题的话,那你永远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社交活动中的无价值的问题
●你感觉天气如何?
●你喜欢看什么样的报纸?为什么?
●上次去公园的时候,你带了什么吃的?
●你今天为什么选择黑色的衣服?
与这些问题相比,那些需要人们做出进一步自我剖析才能回答的问题,明显会增加有益沟通的积极情感。比如:
若你只能保留一个记忆,你想记住什么?
若你有一颗水晶球可以告诉你任何事情的真相,你最想知道什么?为什么?
通常情况下,这些问题会使人高度展露自我,并进而加深与对方的关系。除了这些问题以外,那些充满了好奇心的人还会通过多种方式使简单的谈话变得有益于创意的发生。
他们以开放、接纳的态度来关注谈话对象,并拒绝观念固化,会依据对话内容来改变自己的看法;
他们鼓励对方谈论自己的兴趣,并会与对方分享自己的兴趣;
他们注意保持谈话的趣味性,乐于分享脑海中出现的所有有意思的想法。
心理学家们将这一策略称为“跨越亲密障碍”。当你以“天气”或者“大学里学的什么专业”这样的话题来展开谈话,且希望得到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对话时,为何不直奔主题?若你兴致勃勃,你的交流对象也会产生同样的情绪;如果你只是想走走过场,那么对方也会跟你一样。
平衡你的兴奋与焦虑如果你希望从陌生人那里得到创意,那你就必须要记住:你们眼下只是对彼此一无所知的陌生人。在试图激发他人的兴趣以前,你需要确保对方是舒适的,更要引导他们去注意到你的真挚可信。
下面是一些更科学的指南,可以帮助你增强好奇心,进而获得可有益于创意萌发的人际关系。
◆在冒险中分享
与陌生人交流时的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而试图给人留下美好印象也很正常,因此,你可以放心大胆地与他人交流。当你能够坦率地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担心或者自己的兴趣所在告知别人时,你们之间的亲密障碍将有机会被突破,而对方也会因为你所提供的安全交流环境而愿意与你交流。
◆发现对方的兴趣,认真地倾听
赢得他人好感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讲述自己最关心的事情,即他的兴趣与激情所在。你可以向他提出一些问题,如果你们之间存在共同点,那就强调这些共同点:你的提问应富有建设性,并关注对方话语中的积极面。
当对方向你敞开心扉以后,你应以同样的方式与之分享你的想法、感觉以及你的梦想。对同伴的担忧你应表示支持,并用自己的感觉、经验进行补充或润色,以确保你们之间是互动的。
◆注意:别成为能量的吸血鬼
在用语言与动作、声音等表现出积极情绪的同时,你需要认识到:哪怕你急需从对方那里获得创意的灵感,你也不应忽视对方的消极情绪与对消极事件的理解。哪怕是最熟悉的朋友间也难免会出现分歧、焦虑与愤怒等不良情绪,但只有你怀着激情与他人展开“低成本交流”时,他人才会愿意成为你创意的来源。
在人际交流中表现出你的好奇心,并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个人能量与热情,这种情感极具感染力:在一个双方都可以坦诚而真挚地交流自己的观点的环境中,当双方都感觉良好时,通往充满意义、乐趣与创意的谈话之门便会敞开。
5.当好奇与焦虑相遇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相信自己能够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另一种则相信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第一种人相信,生活与事业上的可能性或多或少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且,他们也找不到其他的方法来达成这一结果。
第二种人在更大程度上会采用《阿甘正传》里的一种方式——干坐着等待自己的人生里出现那趟能够将自己送达某个地方的汽车。
有研究证明,第一种人拥有更强的创造力。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姆·贾奇通过针对性的研究表明,认为自己能够掌握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情,而不是被各类事情所主导,并同时对自己的能力
充满了信心——类似于这样的人几乎在每一项能够被准确衡量出来
的、与工作业绩相关的指标中,都表现得更加出色。
贾奇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我们的身体在经历了数千年的自然选择之后,它天生具备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存活下去的功能。每当遇到新事物,或者当我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时,我们会感觉到好奇,同时更会感觉到焦虑。
“你会发现,自己正在与自己进行激战。焦虑系统不断地发出信号,身体紧接着为应对危险与未知做好逃跑或战斗的准备。”贾奇指出,完全回避的确会让自己保持安全,但人类对创新的渴求又会使我们意识到,眼前看似危险的新鲜事物很可能是一个未被挖掘的宝藏——我们挣扎于“回避”与“探索”之间,在“寻求安全性”与“寻求更好回报”之间无法自拔。
贾奇在的研究中证实,那些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情绪的人,往往会做到以下内容:
●他们卖出的产品比其他人更多;
●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新变化;
●他们的年薪比其他人高出50%~150%;
●他们不管在何时都能体现出“宠辱不惊”的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都顺利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拥有整个世界。可这些“掌局”者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不管他们是一线员工,还是企业掌门人,在遇到挫折时,他们都能从容不迫。
与普通人一样,在困难来临时,“掌局者”也会因为面临创新的窘境而极度焦虑,不过,他们对待它的方式却各有不同。在他们看来,他们拥有掌握各种可能性的能力。也正是因为这种自信,他们的焦虑点燃的是激情、顽强与上进,而非绝望与恐惧。
不管这些掌局者是在负责一个营业收入不断下滑的部门,还是在企业调整方向时遇到难题,他们都绝不会就此认输,而是会好奇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并拼命地去适应这些变化。在风云激荡、商业竞争格外激烈的大背景下,来自中国的“掌局者”们的表现格外精彩。
中国泰康人寿保险董事长陈东升从来不会掩饰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在他看来,互联网对所有产业都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早早觉醒,被时代淘汰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从事保险业的他表示,互联网最核心的就是,减少销售环节与成本,而保险销售是最复杂的:
“过去为什么不愿意做,是因为涉及部门和人员的削减。但是到了非要革命的时候,还是必须自己革自己。”
如果焦虑战胜了好奇心,那么,人便会由“求创新”转而“求安全”,我们对未来的计划也会遭遇破坏;另外,若我们感觉到焦虑,认识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并很乐意参与到感兴趣的事情中去,我们就会体验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并控制好好奇心与焦虑。如果能够做到的话,你便可以释放出最大的潜能,并保证自己的大部分能量都可以用于那些可
以带来满足感与意义的活动上。
好奇心是焦虑的一剂良药贝丝·科姆斯托克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旗下综合媒体公司的总裁,她将自我事业的成功归于“对新挑战充满激情”。她解释道,自己周围充满了拥有才干的人,而自己所做的决策动辄高达数百万美元,很容易感到焦虑与胆怯。
在被问及如何应对此类困难时,科姆斯托克说:
“好奇心不断地推动着我前进。有时候,我会畏惧某个决定,不敢做出某项革新,但事后却因为错失良机而懊悔。因此,现在我总是劝自己:
‘你不想失去这次机会,勇敢地面对吧!’”
正如科姆斯托克一样,充满好奇心的人时刻准备着去体验新事物,不管新体验的感觉如何。他们也会受到焦虑的困扰,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去关注焦虑解决过程中的收获,同时更会在好奇心的指导下采取行动,探索任何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不会依赖于先前的经验武断地做出判断,而是会亲自尝试、乐于探索。
利用优势力量与焦虑获得成长当我们处于焦虑状态下时,往往会过于仓促地做出决定。事实上,真正有利的做法是,就算你备感焦虑,也应考虑所交往的人、所
处的环境以及所做的事情应当是非常有趣、愉快且充满个人价值的。
事实上,当感到焦虑时,我们可以展现出最佳状态,并能发挥出优势力量。
◆专注于自己的自由,而非限制
当我们年轻时,“生活是不公正的”这句话总是会反复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句话总是透露着绝望、焦虑与袖手旁观的意味。虽然有时候我们阻止负面事件发生的能力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有选择如何应对它的自由。
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清单上,罗列出你面对变化时可以采取的积极方式。最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应对看似无法控制的情况时,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控制力。
◆改变思维模式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我们对不同环境的看法与对此做出的反应。这种思维模式甚至在告诉我们要说些什么,如何应对不同的环境。
①为了成为“掌局者”,你需要改变思维模式
想做到这一点,你要先回忆自己在最近经历过的一段困难,你认为,阻止你充分利用目前处境或者做出更有效应对的因素是什么?
②不仅要把它记下来,还要标记为“倒霉”的思维
这就是“后见之明”的道理。然后再把下一次你希望遵循的更有效、有力的思维模式也记下来,用它来代替原来的思维。
把这些文件归档,如此一来,当你面临压力或者严重的焦虑情绪时,便可以随手拿出来,好好地研究一下。当你提出想法后,把当前的想法在“倒霉的”和“有力的”两种思维模式间想办法进行比较。
它可以帮助你变得诚实,并能让你厘清思路,这样,你就可以按着具有说服力的想法展开行动了。
这些定期的提醒最终将完全地改变你的思维,帮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按着最合理的想法展开行动。
寻找适量的焦虑
若想让焦虑对你起到积极作用,首先就需要关注你的自我意识。如果焦虑或挑战过少,人们会感到无聊或毫无兴趣。因此,适量的焦虑是最好的,它可以使人们有效地利用精力和注意力,并以更高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潜能。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适度的焦虑,使人感到略微紧张。少量的焦虑能激励人们,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手头的工作上,并会全力以赴地努力工作,对于某些特殊时刻也非常机警。最理想的焦虑既有利于避免错误的发生,也能帮助人们寻找进一步改善的机会。
如果想达到最理想的焦虑水平以激发好奇心,想全身心投入并获得乐趣,这就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当前所处的情况。如果我们能把某项活动看作新奇的、富有挑战性或者充满神秘感的,那么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能充满乐趣。值得注意的是,若只是单纯地为了避免焦虑而回避去面对挑战与创新,我们便会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并且也常常缺乏好奇心。
不管是创新还是普通工作,如果你将某事看作新鲜且富有挑战性的事物,与那些不会让你感觉焦虑的情况相比,你会对它们更投入,并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当进入某个新领域时,如果我们对是否能理解这个领域或者是否能做好手头的工作没有信心,那么沮丧和焦虑就会占主导地位,而最初获得的兴趣和激情也将烟消云散。但相反,若在面临挑战时,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就能体会到强烈的好奇心。
6.机遇:生命中通往神奇未来的密道
从表面来看,好奇心不过是人们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而产生的感觉,比如,在驾车进行长途旅行时,旅途中常会有一些路标广告吸引着我们下高速去进行一次即兴之旅,或是去购买一些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更常发生的经历是,一个奇怪的书名让你迫切地想要知道书里面到底写了什么;一家装饰古怪的店,深深地吸引住了你。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只有意外地遇到某些趣事时,它才会发生。
的确,好奇心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有趣的事情来上,不过,这种理解过于肤浅。事实上,当好奇心与机遇联系在一起时,它很有可能会变成我们生命中通往神奇未来的密道。
美国心理学家托德·卡什丹曾对好奇心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错误观点:一旦某件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变得常见时,我们便会因此而失去一个获得新知的机会。当某事变得熟悉起来、且可预知时,我们便会停止对它的关注。
可事实上,新奇性并不仅仅存在于新鲜的事物中,从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中,我们都能学习到很多的东西,比如,我们把以前读过的书再看一遍,常常会有新的感受。类似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而保持好奇心就是要发现熟悉事物的新奇性,并从中发现我们能够通往未知领域的创新入口。
比尔·盖茨在学生时代是一个好学生,他的父母并不想让他这么早开办公司,而是想让他读研究生。最初,盖茨顺从了父母的意愿。
不过,他与自己未来的同伴保罗·艾伦从未放弃过开办公司的想法。两人通过长时间的收集资料、认真思考,确信眼下属于高科技的计算机工业未来必然会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民众力量也会成为计算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他们认为,若不及时参与这场计算机革命,便会被该革命抛到后面去。
此时,他们虽然还是两个未曾正式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可是,两人早已是计算机行业中的一流高手。此时的盖茨其实开办公司的决心并没有艾伦大,他始终担心,自己会因为开办公司而荒废学业,引起父母的不满。
这时,艾伦的一席话起了作用:
“我们创办计算机公司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再不干就迟了!若失去了这次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我们将会遗憾终生,甚至被后人指责!”
在艾伦的鼓励之下,公司很快成立了,但同时又面临了选择:是做硬件还是做软件?艾伦对计算机硬件感兴趣,而盖茨则对软件更偏爱,在他看来,软件才是计算机的灵魂。很快,艾伦决定放弃自己动手试制计算机的念头,他们决定紧紧把握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计算机软件。
这一次的放弃有部分是源于成本的窘迫:生产计算机需要大额的资本,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做这样的冒险,“我们最终认为,搞硬件容易亏损,它不是我们可以去玩的艺术,”艾伦说,“我们两个的优势不在这上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计算机的灵魂——软件更感兴趣:怎样设计它,才会让它更贴近人们的需要?”
后来的一切我们都知道了:他们共同缔造了微软帝国,成为计算机时代的引领者。显然,盖茨和艾伦不仅善于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同时也在好奇心的帮助下把握了机遇。并非所有人都有盖茨和艾伦那样的创业勇气,不过,更多人缺乏的是充足的、推动改变发生的好奇心,这便涉及了好奇心为何总是不足的原因。
好奇心之所以常常会被人们所忽视,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总是在欲望表象下运作。好奇心并不像“积极、开朗”或者“善良、仁慈”等特质一样简单明了,它与我们的思维与感觉相关,它不是指人们是否注意到当前所发生的事情,而是指对这些事情怎样加以巧妙的关注。
乐于接受,才能发现新奇
如果翻看历史,你会重新构建自己的记忆:我们会根据已有的陈述或新知来编织自己的认知。比如,西奥多·罗斯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总统?他是一位自以为是且容易冲动的总统吗?还是一位罕见的、拥有直率性格的总统?在白天,他也敢在白宫后面的泳池里裸泳,他用猎枪杀了数百只的动物,他以重拳打击警察界的腐败,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环保勇士,创建了美国国家公园系统。
人们对过往的认知总是在变化之中,罗斯福的“猎杀动物”在过往被视为拥有男子气概的举动,可现在却被许多人批评。这使未来增添了不确定性,毕竟,我们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认知在此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站在这一立场上来看,我们能做的只有为将来做好准备,并享受好当前能做的事情的可能性。唯有活在当下,我们才能自由自在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以充满好奇心的态度去乐于接受一切,我们就会开放而宽容,不断地寻找新机遇,获得新发现,并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意义。
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我们有没有留意,而是如何留意。若我们心态开放,并充满好奇心,就会感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也充满了不同的乐趣:走在超市里,你可能对四周货架上的商品视若无睹,但当你怀着好奇心去发现时,你就会有意识地找到很多有趣的地方:
你可能会发现某种熟悉的商品换了新包装,也可能发现了某种美味。不管怎样,虽然我们对未知事物一无所知,但只要乐于怀着好奇心去探索,而且,当机遇来临时能够当机立断,我们便能够从中获得诸多的乐趣。
保持机遇心态,才能遇到机遇
世界酒店大王希尔顿早年落魄不堪,只能跟随掘金热潮到丹麦掘金。不过,他没有别人幸运,一块金子都没有掘出。当他失望地准备回家时,却看到成批前往丹麦掘金的人在当地连落脚之处都没有,许多人挤在临时的棚子里住宿——于是一个好点子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接下来,当别人都忙着掘金时,他却在忙着建旅馆。几年后,他积累了大量资金,为他日后在酒店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错误的问题上,而忽视了机遇。其实,所谓的机遇心态并不仅仅是关注眼下,更多的是关注未来的可能性。当我们用一种机遇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时,我们便会变成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面对很多事情,都会愿意深入其中,深度发觉,寻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便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思考他人尚未思考的东西。
从那些低价值的工作中摆脱出来对于考克斯通信公司的马特来说,懒惰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最高美德之一。在他看来,若不是因为懒人想要摆脱那些令人厌倦的工作,
恐怕工程师无法取得任何的进步。
他所在的部门负责解决有关滥用网络的投诉,每个月他们都会收获多达7万条有关发送垃圾邮件或病毒的投诉。没有哪个真正的懒人愿意去细读这些邮件,因此,马特编写了一个程序来替代人工。
这一程序会帮助人们阅读每一封邮件,辨认用户,检查出重要的过失,要么自动进行处理,要么提供足够的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可以更容易地做出决定。眼下,有90%的邮件不需要人工干涉,而其他的仅需要在网络界面上动几下鼠标而已。
马特说:
“一旦我发现某些事情效率低下且单调乏味,或者耗资巨大,我便会想办法令其合理化,或者直接摆脱它。”
对于那些沉溺于普通工作之中、认为毫无创新、发展渠道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好建议:如果你的工作真的如此无聊,为什么不努力地提出另一种解决方案,或者完全地摆脱一项无谓又浪费精力的工作?做好准备,迎接所有的阻力,为每一项被摆脱的事物提供替代方案,它会帮助你找到自己发展的机遇。
对那些待解决的问题保持足够的好奇心
下班回家的地铁口,到门店取上提前预订好的半成品菜,到家里炒炒煮煮,半小时内便能吃上可口的晚餐——这是韩国一家网络销售半成品净菜的创新企业。这家面向上班族的企业在开业仅半年的时间里,便已经盈利上千万。
用该企业合伙人的话来说:他们只是在自己每天纠结“今天到底吃什么”这个问题上得到了灵感。总是点外卖快餐,感觉不营养;天天到饭店吃饭,钱包又受不了;顿顿自己洗、自己煮,实在是精力有限。吃饭这个每天必然会碰到的问题发生频率是如此之高,而且一直没有人想出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几个合伙人想到了“半成品净菜”这一项目,并决定合伙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最困扰的吃饭问题,同时也在帮助了他人的同时盈利不少。
每日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稀松平常,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些问题中,其实处处都蕴含着创新的机会。
观察这些未解决,或者未得到完善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你会发现惊人的机遇。
看,在人生中利用好奇心遇到机遇也并不是那么难。就如同著名思想家拉尔夫·爱默生所说的那样:
“不要因为羞涩而缩手缩脚。生命就是一场试验,你越是尝试,越能做得最好。”当你能够利用好奇心去敢于探索、发现时,你得到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多。
7.“力不从心”是一个好暗示
“我想,我可能真的在这方面没有才华。”你很可能在看到他人在创造方面表现出来的杰出以后,这样评价自己。不过,与其过早给自己下定论,倒不如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其他人都会和我一样,会遇到创意的难题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创意与改变的过程中遇到阻碍,而改变最终结局的关键就在于,个人是否能够跨越这一阻碍,直达成功。这便涉及了创意的关键性前提:获得创意自信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于,相信自己的创新技巧与能力是可以不断提升的。
若你感觉自己不是创新型人物,或是在心里一味地认定“我不擅长创新”,那么,你就只有先丢掉这种念头,才有可能获得进步。
你必须要去相信,学习与成长是可能的。在这方面,美国斯坦福设计学院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美国斯坦福设计学院为美国供给了无数的创意人才,而在这所学院里,最出色的便是他们培养创意人才的方式。在这里,教授们总是会要求学生抛开自己最初的回答,而这些回答多半是随处可见的陈词滥调。他们鼓励学生们进行深度的探索,更好地了解情况,观察人们在每一个习惯上的动作,从而辨别出潜在的需求与创新的机会。
在一次有关“如何让早餐咖啡更美味”的问题讨论中,学生小组想出了数十种的创新思路:从精准地知道目标顾客喜欢的饮用温度,到选择哪一种咖啡壶,再到在咖啡杯里放入自动搅拌棒等,各种思路都有。而在这些新的解决方案中,每一种都比普通的答案“加入咖啡伴侣”高明得多。
在这所学院里,教授们教授的不仅仅是设计类知识,同时更有促使学生们展开其创意思维的引导。这里的学者们相信,只有相信自己拥有创新的能力,进而培养起成长型的创新思维,才能让自己远离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
固定思维模式往往是“力不从心”的产生根源:当你对创新怀有根深蒂固的成见,认为人的智力与天赋都是与生俱来的,并认为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像那些创意天才一样产生新的见解时,你其实便已经待在了自己的思维安乐窝里,生怕他人看到自己的力不从心。
与此相反,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则是克服力不从心式想法的关键:当你开放了自我思维,意识到自己在创新方面具有无限潜力之时,你就已经做好了奔向创新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中,没有哪个人能摒弃固有思维而单独拥有成长型思维——我们往往同时兼具这两种思维,而选择让哪一种思维占据上风,是你在实践过程中能否实践创新的关键。
让自己时时保持创新的欲望不少人认为,唯有当常规的做法与技能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创新。你可能是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以往的应对方式解决不了问题。此时,你便认为,唯有通过创新才能有所突破。当然,这种想法并没有错,选择创新的确可以帮助你应对难题,但是,等到最后关头才想起来要通过创新来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难免显得过于被动。正如美国作家玛斯阿·贝克所写的那样:
“不要等待灾难快来临时,才去认识自我内心的深处。现在就去,这样你就能有备无患了。”
虽然创新可以帮助你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难题,但若你真想从中受益,则需要每天保持好奇心,练习从日常生活中创新的能力。在这一步骤中,好奇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周围事物保持关注,更有助于你发现良机,从而促使你不断地进步,而不是面临意外之事措手不及。
一旦开始创作,便要保持这种期望
随着创意自信而来的,是希望主动引领自我的人生,而不愿意再随波逐流。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最出色的创意天才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行事皆有其意图。当其他人或许无意识地按着默认选项行事时,创意者总是会对每一件事情都有意识地做出原创性的选择——从简单的如何布置自己的书桌,到复杂的如何去改进自己的设计项目。
一旦开始创新,不管你是在改进自己的文档,还是在为自己的居住环境添加新的装饰物,抑或是在为一位客户设计新的宣传方案,你便应该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创新——既然总会有人做出新的东西,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你?
当你将这种创意自信释放出来,替代自己的不自信时,你便会发现那些能够改善现状的机遇:它们或许是一次在会议上发言的机会,或许是一次与朋友们聚会时布置会场的机会。此时,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它们,然后实践自己的想法。
当你获得了创意自信时,你便有机会让自己的创意在现实生活中落地。因此,启动你的成长型思维,告别力不从心的负面暗示吧!你应坚信自己的潜能是无穷的,并且是可以突破自己以往能力极限的。
这种自信将助你获得新的技术、发现新的灵感,进而释放出更多的创意才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