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秘密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一路北上的联合国军在中朝边境附近的温井里正面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
彼时的新中国,刚刚建国一周年,可谓真正的一穷二白。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毛主席之所以力排众议推动新中国抗美援朝,根本原因在于“辰亡齿寒,户破堂危”。
在随后会见老友周世钊时,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三把尖刀”理论,对美国企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威胁东北重工业基地,进而随时侵略新中国的狼子野心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而抗美援朝战争的势如破竹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而当5次战役结束,战线重新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中美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谈判结束战争。而谈判时间之所以比战场厮杀的时间更漫长,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的从中作梗。
可以说,让美帝国主义止步于三八线,为新中国留足足够的战略缓冲,是我们参加抗美援朝的战略目标。
而古今中外,战略缓冲也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俄罗斯的世界里,似乎从来就没有“战略缓冲”的概念,在俄罗斯人的字典里,似乎根本没有“缓冲”这个词。
从沙俄帝国到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但凡能作为战略缓冲的地方,俄国都要争取使其成为自身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付出亡国灭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典型案例是苏德战争前夕,斯大林苦心孤诣的“东方战线”。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苏德战争,斯大林在伙同纳粹德国瓜分了波兰之后,趁着纳粹德国横扫西欧、剑指英国的间隙,推动苏联领土向西大规模扩张。通过苏芬战争的惨胜,强行占据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从罗马尼亚手中索取比萨拉比亚,苏联将国土整体向西推进300~400公里,大大增加了对德纵深。
然而为了守住开疆拓土的成果,苏联不得不将大量精锐部队前出布置,纷纷驻扎在纳粹德国闪电战的炮口之下。而夺取波罗的海三国,将领土扩张到波罗的海沿岸则更是为纳粹德国的海军大展身手提供了契机。更重要的是,苏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不堪表现,也坚定了希特勒彻底消灭苏联的野心。
德国方面,因为苏德已经成为山水相连的邻国,所以纳粹德国也不需要应付苏德之间的缓冲国,侵略苏联可谓毫无后顾之忧。
于是当纳粹德国闪击苏联,苏联红军一溃千里,损失惨重,再加上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纷纷揭竿而起帮助德军痛击苏军,导致苏军短短4个月时间就败退到莫斯科郊外,苏联更是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从俄国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这个国家之所以“不相信”战略缓冲,而是迷恋所谓的战略纵深,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是真正的游牧民族起家。
由于俄国肇始的东欧平原一马平川,放眼望去根本无遮无拦,所以为了避免被周边敌人一个冲锋就掀翻,俄国只能尽可能地将疆域拓展。再加上被蒙古统治了240多年,“噬土成性”的基因深入骨髓,俄国的领土扩张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仅仅400多年时间领土便猛增400多倍,一跃成为地跨亚欧美三大洲的大帝国。
今天的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空前广阔的空间跨度,这意味着想要彻底消灭俄罗斯,即便不被打死也要累死。
而且鉴于亚欧大陆的空间是一定的,俄国领土越大,资源越多,相应的其它国家空间就越小,资源就越少,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必胜相对论。
但问题是,高纬度的地理环境注定了俄国国土的天寒地冻,不可能像印度这样孕育更多人,这反过来又注定了俄国扩张的力不从心,毕竟巩固新领土需要大量的人口才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国选择了同样简单有效的措施,那就是将新土地上的原住民驱逐或者屠杀干净,再迁入俄罗斯人,这样即便俄罗斯人口不多也没啥担心,东乌克兰就是这样的情况。
经过俄国几百年如一日的扩张,俄国国土迅速膨胀,因为从不相信战略缓冲,俄国扩张肆无忌惮,周边国家除了被生吞活剥的,其余但凡有一口气在,无不对俄国深恶痛绝。
而俄国在扩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俄罗斯”主义政策,也让非俄罗斯邻国对俄罗斯咬牙切齿。可以说,俄罗斯只相信领土纵深,不相信缓冲,更不相信与邻国的勠力同心,所以俄罗斯在世界上的盟友也只剩下陆军和海军。
在俄国如日中天时,六亲不认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有这样的资本。但在国势盛极而衰后,还想这样“我行我素”就不合时宜了。
但俄罗斯明显不信这个邪,所以俄乌对抗打得越来越骑虎难下。
事实上早在2月份俄乌对抗一触即发时,静夜史就认为,俄罗斯无论是捶死乌克兰,还是要乌克兰半条命,都必须全力以赴,速战速决,确保一击必杀。
毕竟不仅俄乌双方都经不起持久战的折腾,美国等西方国家还在乌克兰的背后虎视眈眈,如果俄罗斯不拿出“狮子扑兔,尚尽全力”的姿态雷厉风行地解决乌克兰问题,那么一旦再而衰,三而竭,美国等作壁上观的国家就会立刻下场,届时俄罗斯将瞬间陷入被动。而一旦失去主动权,不管最后俄罗斯能不能在持久战中笑到最后,都是事实上的输家。
很遗憾,俄罗斯“选择”了最尴尬的情况,当北约国家纷纷参与进来,俄罗斯无论战场还是其它领域都极其被动,哈尔科夫之败和红利曼的挫折绝非偶然。
那么,在战场上遭遇了可怕且尴尬的逆转后,俄罗斯是如何补救的呢?一是临阵换帅,进行“部分动员”,征召军队30万;二是推动乌东4地区“公投入俄”,用法律武器巩固俄罗斯的战果。
换帅和摇人都没问题,毕竟“树挪死,人挪活”,打不赢就得变换思路。但推动乌东4地区“公投入俄”的操作,静夜史就有点儿看不懂了。
因为能捍卫俄罗斯战果的,是手中的武器,不是所谓的“法律”。而当下就是因为手中武器打不赢才不得不剑走偏锋,你让本就骑虎难下的俄罗斯如何扛得动这突如其来的沉重包袱?
从俄罗斯与乌克兰兵戎相见的选择来看,俄罗斯是因为实在劝不动“乌子”,才不得不拳脚相加地“物理劝说”。如果苏联时代,国势如日中天,拿下整个乌克兰应该自然而然地成为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毕竟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不相信缓冲,所以既然乌克兰不听劝,那就只好让它成为自己纵深的一部分。
但问题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实在力不从心,否则哪还有北约和欧盟疯狂东扩,乌克兰打死也要加入北约的破事?
所以在静夜史看来,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目标就是退而求其次地“收回”东乌克兰,正好契合了“入俄公投”的操作。
只是,在俄罗斯颓势渐显的时刻来这么一下,不仅让俄罗斯人很受伤,征兵令一下跑了几十万,更给其他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盟友造成俄罗斯“输不起”的印象,于是境内俄罗斯人同样更多的它们情不自禁地就与俄罗斯保持了距离,让俄罗斯本就不理想的国际环境更加雪上加霜。
如今,作为大国,俄罗斯需要为自己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更充分的准备,为保卫赫尔松而前赴后继,毕竟赫尔松已经成为俄罗斯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是,赫尔松地理位置本就前出,属于易攻难守,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到底要怎样才能守住这块国土不受侵犯呢?
静夜史认为很难很难,因为即便守住了赫尔松,其它乌东地区也随时可能来一次赫尔松战役的重演,届时俄罗斯该如何应付自如?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在俄乌对抗中的主动转被动,除了军改跑偏的客观因素,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战略目标的朝秦暮楚,拿不下全乌又要硬保乌东。
如果俄罗斯认清了自己此一时彼一时的现实,从一开始就将夺取乌东作为战略目标,并在前期势如破竹时进行“入俄公投”,即便依旧不相信缓冲,乌东也能大概率和克里米亚一样成为俄罗斯的纵深。而此时的俄罗斯风头正盛,即便最终依然进退维谷,起码也不会像今天这般被动。
概括来说,虽然俄罗斯是游牧民族起家,对土地天然渴望。但今昔不同往日,尤其是在俄罗斯被迫抗击北约咄咄逼人扩张的情况下,俄罗斯需要留出足够的缓冲,即便不留,也要在最合适的时机果断出手,而不是在陷入被动后再做行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蒙古就是中苏之间的战略缓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