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68小镇的乡村振兴故事(作者:念家圣)

26 68小镇的乡村振兴故事(作者:念家圣)

00:00
09:55

       今天要讲的这个乡村振兴故事叫——68小镇的乡村振兴故事,文章作者念家圣。

       2010年,两岸通航,海峡号从福建平潭观音澳再度起航;丽娜号由台北翩然而至。澳前港华丽转型。昔日的渔家渔户都已上岸,近海捕捞也己走向远洋,新的現代化漁港客货码头建设已另辟新岸,容不下大型漁轮的老避风坞只剩下一道小小出口,避风坞前那片著名的白沙坡,建起了大片大片的新的楼宇⋯⋯滄海桑田,曾经鱼欢人跃的观音澳渔港的退场,意味着一个渔捞虾捕时代的结束。肩负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两岸共同家园建设,方兴未艾。一个崭新的地名,赫然诞生:68小镇。

       近几年的观音澳实现了华丽转身:它的码头被扩建,有了一幢幢海鲜楼的“吃堡”,环绕“吃堡”周边聚集了平潭各种特色小吃、海鲜鱼货;也将有工厂旧址改建的面临大海、占地数千平方米的“两岸鱼货交易区”,在这里聚集着披着新潮外衣充满文青气息的各种文艺小店,依然以餐饮牵头,在你品茗望海、啜饮咖啡和品尝小吃的隨意间,欣赏着包括雕塑、版画、陶艺、影像、音乐、动漫、服饰、手工艺制品等等,不时还举办一些小型展览,吸引外来游客和本地文青。春夏秋冬举办“渔人文化节”“鱼乐彩虹节”。整个渔人码头被娱乐化、被炫丽的虹霓般的色彩重新包装,来自各地的熙攘人群嘉年华般欢庆属于自我嗨皮的节日。有露天电影,摇滚乐队,有相关船文化、海洋文化展,当然还有“游艇节”“沙堆节”“嗨水节”等一些青少年文体活动。一个千年渔业码头,转眼间变成滨海游乐场。

       这些年,阿亮村长和他的村委一班人,见证了渔村的变化,阿亮是七零后,初中毕业,就拉起一伙人收购鱼货,从事海鲜生意,一部分卖给台湾渔民,另一部分拉到省城,赚得第一桶金,带富了一群乡亲。也结识了一帮台湾朋友。

       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阿亮和他的伙伴上岸,经营台湾小商品与大陆特产贸易活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抓住了平潭开发开放和两岸共同家园建设机遇,把事业做大做强,反哺家乡,赢得村民尊重和信赖。

       阿亮的资本积累过程踏踏实实,村里人有目共睹。这也为阿亮日后参选村长,创造成就,奠定了人格基础。新时代需要领军人。阿亮顺利在村级选举中脱颖而出,书记主任一肩挑,接过父辈的班,当起了新渔村一把手。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阿亮村长上任伊始,自掏腰包十几万元,为村里拉起了路灯。他烧的第一把火是“乡贤烽火”。他自己出钱,请了三桌从省城回来的各路乡贤,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用阿亮自己的话说,这一顿饭吃尽百年的人文底蕴。

       在乡贤的帮助下,阿亮和他的村干部们经过精心讨论,反复对照,拿出了一份渔村落发展振兴初级规划图:产业集群图,景区分布图和道路新建计划图。

       观音澳,一个以揽胜莲花洋、停泊四海舟,与细沙如玉、绵延数百米的东沙湾合誉为“黄金海岸”的著名古渔村,一个从明代初就设立两岸盐糖交易所,留下抗倭、抗日、抗“红夷”无数英雄故事,据说还是一个南明水军操练、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补给地,一个从清康熙年间就指定对渡台湾的通关汛口,一个无数东渡人、过番客泪别故园走向茫茫异邦的出洋澳口⋯⋯这里的每一粒细沙、每一块礁石,每一朵浪花,都在讲述她的过往和変迁,她的坎坷和梦想。     

        渔家人不是浪漫的族群,但也是有情感的人家。“掏海猪,讨海牛,掏海依伯大跤撸;摇舢板,开大船,风雨凄凄做仔奴。”渔家谣,是渔家弟子童年最美的记忆。

       阿亮是渔家后代,他深深懂得自己是“红柴衫”的后人。红柴衫,是渔家讨海特别的服饰,渔民穿着这寛阔、肥大,大䄂口、大裤脚,而且要用荔枝树、薯莨根皮或一种叫做“海墘红”的红树林榨汁,把龙头细布做成衫褲煮染成枣红色,再凃上一层桐油,这些都是为了海上操作方便和減轻海水对衣服的腐蚀,没成想“红柴衫”后来却成了渔家汉子服饰独特的标志。渔民每一次出海,都是“渔舟唱晚”,尤其是“红柴衫”的仪式感记忆。小孩子到观音澳玩,最喜欢就是到这片沙滩看渔人出海的准备,绞索、织网、䃼帆、染煮衫裤“红柴衫”⋯⋯都在这里进行。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讨海人都把自已的半条命交给大海。大海无情,渔难时有发生。特别是早年渔民的船不大,不及几米长,船身两头尖,前撒网,后摇橹,中间用篾竹、棕蓑和麻布榙棚,一家人“蛏干吃、虾米腄,番薯配可仔。”就蝸居于这狭窄的空间。一条船,就是一个家。船上夫妻有了孩子,也提心吊胆,从小就用一条绳索系在腰间绑到桅杆上,以防不小心掉到海里。 

       讨海,其实就是拿生命与大海搏斗。当人无力战胜自然时,只有祈求神明保佑。因此,渔家的信仰是一种泛神信仰,神灵无处不在。对于生命的敬畏,是一村之魂。小小一个观音澳,延至整个海壇岛,从海会古寺到龙虎山,方圆不过几里,自明以来兴建的寺庙宫祠,就达四十余座,所谓十丈一宫、百丈一寺,宻集度在岛上堪称第一。

两岸通海,异域同风。祭海,就是一大盛事。台湾春秋祭海,盛况空前。福建沿海也一直保持民间信仰祭海活动,阿亮知道,海渔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两岸共同家园,关键是民间交流做基础。民心所向,源源不断。

       有乡村,必有故事。有故事,才有人气。经过五年的苦战,阿亮他们赢得了渔村的翻身。68小镇,应运而生:渔人码头,灯火辉煌。小渔村旧貌变新颜,老渔港披上彩虹盛装。游客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远方”的看海福地。

       用阿亮的话说:相信明天会更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