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土建类专业招生“遇冷”, 土木工程是“夕阳”专业?

广州大学土建类专业招生“遇冷”, 土木工程是“夕阳”专业?

00:00
07:30

据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亮报道,7月19日,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考本科批次正式投档。当天,广州大学土建类专业招生“遇冷”一事引起关注。该校普通物理类的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组最低分453分、最低排位213265,相较往年大幅下滑。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土木、建筑类专业不再“吃香”了吗?广州大学其他专业组投档情况如何?

普通物理类绝大部分专业组“成绩”均有提升

通过梳理广州大学2023年广东本科批投档情况发现,除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组外,其他专业组投档分都正常。一是投档数量方面。共投出考生 6623人,其中:普通类(历史)投出1754人,普通类(物理)投出4151 人,体育类投出175人,音乐统考投出120人,美术统考投出270人,舞蹈统考投出39人,广播电视编导统考投出40人,播音与主持统考投出74人。学校所有专业组均一次性满档,投档率为100%。

二是投档质量方面。普通历史类最高投档分数为588分(比去年高13分),平均分553.88分,最低排位15568;普通物理类最高投档分数为609分(比去年高3分),平均分571.62分,除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组外,最低排位66714,绝大部分专业组的最高分、最低分及排位都有提升。计算机信息类、数理类、师范教育类保持不断攀升的势头。

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组最高分590分、平均分549.18分,但最低分和最低排位却异常地出现大幅下滑。

土建类专业由热转冷为阶段性现象

近20年来,土建类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这背后是国家大基建带来的基建热、房地产热。比如1998年国家发行1000亿元国债,用于农田水利、铁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2008年国家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主要投向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0年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从36.2%跃至63.89%。曾经行业火爆吸引了大量高分考生,也吸引近580所高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

然而,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其周期。业内专家指出,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随着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工业革命的更迭,土建类行业的发展迎来时代挑战,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成为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近年来,因为楼市低迷等多种原因影响,传统土建类专业陷入发展固化和认知偏差的迷局,尤其是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士对土建行业需求的专业认知存在误区,导致社会面和网络宣传出现诸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该专家表示,广州大学等高校今年的土建类专业招生异常,是传统土建类专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阶段性现象,可解读为部分家长、考生对行业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

另一位建筑行业资深从业人员认为,一方面受大环境影响,房地产开发不被看好,也有很多人将建筑学等专业等同于房地产,所以建筑学热度骤降。另一方面,市场上的确存在建筑人才过剩问题,从供求关系来说这属于市场调节行为下的结果。

记者留意到,近年来土建类专业遇冷已不是个别事件,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名校都意外遇冷,比如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河南招生的投档分从2021年的667分跌到2022年的564分,清华大学将土木工程专业放入提前批次。

事实上,土建类专业就业依旧前景广阔。广州大学相关统计显示,多年来该专业毕业生遍布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地区,不少毕业生创办运营土建类企业。近年来更涌现出一批赴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升学深造的学子,或进入土建类知名企业就业。特别是今年香港发展局土木建造咨询类内地优才引进计划首站就在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多位学子签约香港建造咨询类企业。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土建类专业长期以来就业向好、学生深造率和平均薪酬较高,广州大学今年将“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组”单独细化,是希望有志于从事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的考生精准选择。

专家观点:土木工程非朝阳也非夕阳,应是“常阳”“长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土木工程是一门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学科:“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土木工程承载了其所有的建设需求,是人类和社会所需的重要专业,也是历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专业。因此,土木工程不是朝阳也不会是夕阳,而应该是‘常阳’‘长阳’。”

周福霖提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1-202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着力增强智能化、BIM、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筑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建筑业全面进入智能建造的时代。

周福霖指出,未来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在向“三深”(深地、深海、深空)跨越,地下空间、海洋强国、太空基建都是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征途和方向。“所以,不能一提土木工程就联想到房地产,更不是土木工程专业落后于时代,而是土木工程从业者需要更新知识面、‘技能包’和创造力,土木工程专业院校需要适时调整和建构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周福霖还结合亲身经历告诉记者:“我毕业60年,这已经是经历第三次土木工程大下马,前两次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所以,没有永远热门的专业和行业,变才是最大的不变,我们要推动传统土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做好自己才能迎接挑战。”

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据了解,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是传统优势学科,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实力强。同时,广州大学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等学科资源,结合计算机科学、自动化与控制科学、防灾减灾工程学等专业特色,在土木、建环、给排水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基础上,于2022年开设“智能建造”微专业,并在今年申请开设智能建造专业,以培养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的复合人才。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孙唯
编审 | 郑宗敏 柳雨菲(实习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