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这个乡村振兴故事叫——向东渠畔,乡村振兴进行时,文章作者苏水梅。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勤劳的漳州人民在云霄和东山两县之间,建了一条80多公里的“向东渠”。这条“人工长河”被《人民日报》誉为“江南红旗渠”。当年,5万多名干部群众凭借镐头、铁锹、钢钎、独轮车等简单工具,靠肩挑锄挖、一钎一锤,建渠引水,历尽艰辛建成了向东渠,彻底解决了云霄和东山两县千百年来“十年九旱”的问题。
2018年云霄县建成“向东渠纪念馆”,2020年建设了“向东渠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和主题公园,全县上下掀起学习“向东渠精神”高潮。近年来,云霄县着力发展杨桃种植业,深入挖掘利用畲族风情、古村落、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吸引青年返乡,与家乡人民一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
坡兜畲族村是漳州市云霄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2020年起,坡兜村以“一园两桥两溪三个点”特色项目为引领,实施24个村寨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
2020年初,云霄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坡兜畲族乡村振兴战略“一村一方案”五年发展规划》,着力在坡兜村实施一批民族风情特色项目、培育一批传统民俗传承人,打造中国特色少数村寨。
“我和畲族是有缘分的,我的心系着畲族人民......。”1999年,在《一切为了畲族的发展——〈畲族社区研究〉序言》中,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这样写道。作为畲乡人坡兜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感恩中奋进: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环境整治,挖掘畲族底蕴、构建“三治”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畲村振兴五大目标稳步实现。
“上下同心、依靠群众”是下河杨桃产业振兴的精神力量。“过去我们最发愁的是杨桃卖不出好价钱。”下河村党建指导员蔡劲松告诉我,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杨桃种植已有百年历史。早年因为缺乏科学的引导,农户们各自为战,杨桃种植面积大而散,口感也不好。如今,科技特派员指导种植,年轻人开办农家乐、线上线下销售杨桃,一到杨桃收获的季节,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农户们开心的笑容,大家纷纷收获幸福和满足。
以下河村杨桃产业为轴,带动上河村、坡兜村农户种植青枣、桑葚、金枣等农产品,形成连片种植示范带,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擦亮产业品牌。下河村深入挖掘古村落、古码头、古庙宇等文化资源,打造现代农业暨文化旅游生态观光园,推进下河杨桃生态观光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林洪森出生于1996年,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2018年他找到无人机与农业的结合点,推进“无人机+农业植保”。几年间,林洪森凭借勤劳和智慧,在泥土里扎下根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产业,蹚出了一条新路。
合作菜园果园,是林洪森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一种服务方式。位于平和县霞寨镇的生态果园示范基地,就是把果园托管给他们,取得旅游、生态、农业合作共赢的一个成功案例。“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这是植保无人机的商机,也是智慧植保最好的一个切入时机。”林洪森一直在构想着自己的团队如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为家乡的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林洪森在长泰、漳浦等地采用蔬菜与水稻轮种的模式,他的滚石农场在创业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年产蔬菜约40万斤。2022年6月,林洪森返回云霄承包了2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甘蓝、生菜等农作物。林洪森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
年轻人返乡创业,拓展了乡村产业,让金融、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在云霄,像林洪森一样的返乡创业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善学习、肯钻研,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带动更多人投身到乡村振兴这片热土。
半个世纪以来,“向东渠精神”始终是云霄百姓心中的精神坐标。近年来,云霄县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六十工程”为抓手,全力培育十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十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十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新增十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十个“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村、建设十个云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人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返乡创业者用坚持、专业和热爱在农村挥洒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