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性家学教育合作座谈会
卧云山共识
为进一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经讨论,幼儿养性家学教育合作座谈会各方,形成如下共识,
1文化复苏,有赖于以德为本的家塾家学教育。
2.家塾家学教育的基本点是德育。其入手处在于日常生活人伦。
3.对孩子而言,对现实的文化困境而言,《弟子规》依然是最简便易行的德育之门。家塾家学不仅要诵读《四书》等典籍,还应先之以《弟子规》等古代家训家规,并作为常课。
4.公益办学的价值取向,不在于经济扶贫,而在于风气引领、文化扶贫。
5.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书院之所以仍未出现,原因依然是2008年第一次乡塾座谈会上所总结
者,--是缘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家熟乡熟的广泛确立,以致没有询受经典重染、有内求功去的
少年生源。
6.时代要求大家在保持各自特色和主张的同时,要着眼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义,互助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共下同一盘棋,并借以补强现行体制内教育,能够兼容。
7.根本智并非新概念。古懦所倡导的幼儿养性,本来即指在人生之初,长养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的一面。
《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所谓“天命之谓性”亦即天性者,即人的天赋灵性--古人所谓自性。
教学乃修道;修道为圆成“性天”本有之道,自他不二,不假外求--古人所谓内学。
8.文化断层所造成的现实文化困境,决定了传统文化教学须从三岁之前开始。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倡导及民间草根的先期尝试,以幼儿养性为指归的家学文化,为国人所重新审视和依从,将只是时间问题。
9.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大家庭乃至大家族的存在形式已经改换。与之相应,家学的弘传。应赋予时代意义。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相呼应,清儒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到了应该实施,也能够实施的历史关头。
10.有鉴于此,必须改变单干独处的存在架构,因应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发挥长期实
践得来之经验优势,融入文化产业和特色小镇建设。
11.考虑到家塾发展未来将有的升学、学制、学籍、学历问题,尽快成立西南和北方联合实验
小学(幼儿园和小学一贯制),以形成文化、文教传承的正金字塔结构,为社会探求和提供可资
示范、可持续发展的前书院摸式
12“体认+实操+办班”的养性家学培训模式,其实际意义不是宣讲,而是寓宣讲于力行的实“战”。实操的同时,亦为帮助当地建立一对一古法教学班。其群体性速成式引领、带动和跟踪的做法,应着力推广以成为通行的培训模式。
13,为实现上述目标,势必要求参与者以义为利,具有正其谊不牟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文化担当。
【附件】之一:村庠文化合作办学简章(略)【附件】之二:村庠文化合作义工关照协议(略)
2018 年5月 18 日·昆明·卧云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