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8月28日,晚上8点左右,于
会
泳写完“遗嘱”后,趁管理人员不注意,将一瓶来苏水一饮而尽,结束了充满戏剧性的一生。这位毕业于央音的才子,曾因“样板戏”而备受江青赏识,49岁便当上了文化部部长,后因大搞“阴谋文艺”而沦为阶下囚。
于会泳出生于1926年,山东威海于家村人,高小毕业后曾在老家做过五年小学教师,但他不甘心一辈子待在乡下。为了寻找更广阔的的天空,1946年9月20岁的于会泳,走了三天三夜来到了莱阳县胶东文工团,面试合格后加入了革命文艺队伍。
在文工团期间于会泳潜心学习,不仅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而且还学习了谱曲、编导等多项技能。在此期间,他还整理并出版了一本具有胶东当地特色的“民歌集”,1949年于会泳被组织派送入上海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心想干大事儿的于会泳学习非常玩命,所以他的各科成绩都十分优异,也正因如此,24岁便成为了央音华东分院乐团创作组组长。在担任组长的两年间,于会泳埋头创作、成绩突出,1952年升任民乐系研究员,并开始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讲师,36岁调任音乐理论系副主任。而他真正在仕途上发迹,则是源于1965年被借调到上海京剧院。在这个阶段,于会泳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样板戏”的创作之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智取威虎山》,就是于会泳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作品。而他也正是因为这部“样板戏”,获得了曾为演员的江青赏识。“文革”期间于会泳紧跟江青步伐,发表了很多“激进”文章,与此同时还不忘肉麻地吹捧江青,这一切不仅让江青很受用,而且也利用手中的“政治资源”投桃报李,硬生生地将于会泳这样一个媚上的文艺工作者,写入了“九大”上海代表名单中。而且于会泳创作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还被当做“九大”开场大剧,在京西宾馆大礼堂隆重上演。而一向都不善言辞的于会泳,居然在开场白中向江青表忠心,两人一唱一和的情景让人不忍直视。在那个特殊时期,于会泳的权势迅速窜至巅峰,甚至流传出了一句令人不寒而栗的口号:“谁反对于会泳,就是反对‘样板戏’,更是反对江青。”1973年在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暗箱操作下,于会泳居然当选为中央委员,并调往国务院“文化小组”工作。1975年于会泳摇身一变,居然坐上了文化部部长的交椅,在他任职的20个月中,疯狂迫害无辜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很多人甚至因此殒命。但于会泳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作恶多端必有报应,他充当江青“御用打手”的下场,就是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一笔悲剧色彩。1976年10月6日,是一个值得举国欢庆的大喜之日,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彻底粉碎。曾经为虎作伥、不可一世的于会泳,也终于等来了“秋后算账”这一天。作为“江青集团”的“台柱子”,于会泳被隔离审查,同时免去一切职务。被羁押在二里沟某招待所的于会泳,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在隔离审查期间情绪一直都非常低落。1977年8月28日晚6点,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对不起党和人民,我知道自己的结局罪有应得,唯有一死才能赎罪……”于会泳作为“文革”时期的风云人物,在春风得意之时难道就不曾想国会有这一天吗?作为一个拥有大好前途的文艺工作者,为了权利搭上了“四人帮”的“贼船”,这种戏剧化的人生,恐怕在他的“样板戏”中都不敢这样写。
鱼会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