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型!中国 经济要发力了

大转型!中国 经济要发力了

00:00
10:12

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

这里有两组重要数据,需要我们去思考。

首先看第一组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上半年为593034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

从结果上看,

第三产业增加值不仅绝对金额最高,比第二产业高了近10万亿元,更是比第一产业足足高了近30万亿元;

而且,第三产业增加值6.4%的增速也最高,分别比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高了2.1、2.7个百分点。

这或许预示着,第三产业的产值高、增速快,将会在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接下来看第二组数据: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为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6%。

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长8.9%,比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投资增长加起来还高7.2个百分点。显然,第二产业的投资较重,成本较高。

这两组数据,为什么很重要?

解释下逻辑,第一组数据相当于我们的收益,第二组数相当于我们的投入。两者相除,很容易得出一个类似“投入产出比”的数据,来判断出哪个产业投资的效率较高,资金该往哪个方向流。

计算结果,分产业来看:

第一产业为3.7%/0.1%=37

第二产业为4.3%/8.9%=0.48

第三产业为6.4%/1.6%=4

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假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投入1万亿元,则可以产生的GDP分别为37万亿元,0.48万亿元、4万亿元。

当然,第一产业即种植、林业、畜牧、水产养殖等农业的市场容量较为有限,容纳不了太大的资金,否则容易出现物价飞涨,通货膨胀。

所以,第三产业显然应该是货币、财政等发力的重要方向之一,不仅能够以较小的投入带来大量的就业、薪资,也能以较小的投入撬动更多的消费、更高的GDP等。

第一产业,理应是国家重点监控、有序引导的行业,是事关我国民生的重要行业,其中,尤其是生猪行业更是关乎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通胀看猪价,美国的通胀看油价;这是因为猪肉、能源分别在中国、美国的消费习惯中影响大,所以相应的通胀结构中占比也高。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2%。今年上半年,CPI整体比上年同期上涨0.7%。

因为6月CPI同比数据略微不及预期,因此市场担忧,通缩是不是来了?

其实根本不用担心,为什么这么说?

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并非所有商品价格都在下跌。

6月份的鲜菜、薯类、鲜果和禽肉类价格上涨较多,涨幅在4.3%—10.8%之间。

但是,猪肉价格下跌7.2%。

6月份的服务价格上涨0.7%;但是,工业消费品价格下跌2.7%,其中能源价格下跌9.3%。

我们的CPI同比增长为0,并不是商品价格全面下滑导致的,而是猪肉价格、能源价格下跌过快、过多导致的。所以,我们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通缩”基础。

第二点,通胀的主要拖累项,生猪、能源等价格等已经到了历史底部。

以生猪为例,

生猪价格持续跌破养殖成本,生猪养殖企业大面积亏损,即养一头亏一头。

此外,国家也在出手“托市”。

据新浪财经报道,国家发改委将针对生猪价格过低的情况,继一季度开展年内第一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之后;近期,又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今年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共同“托市”。

猪价进一步下跌空间较小,几乎跌无可跌,第一产业将会对CPI形成较强的支撑,甚至促进温和的通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因为市场容量小,货币、政策的投入必须克制,否则太容易引起“通胀”。

比如,猪价2022年2月在约13元/公斤的位置见底之后,恰逢央妈放水、M2持续增长。

投机资金趁机在生猪市场进行压栏及二次育肥,猪价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价格最高触及约28元/公斤的位置,涨幅约115%。

同一时间内,中国CPI数据也从0.9%,一路上涨,最高触及2.8%,市场纷纷喊出中国通胀来了。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恰恰不是“通缩”,而是“通胀”。因为剔除生猪价格、能源价格之后,我们的CPI是高于0的。而且,我们中国明年大概率是没什么通缩压力,因为明年猪肉价格再低,也难以大幅地低于今年的猪价。

第二产业的投入其实不是不够,而是当下在某些领域投的有点儿多了,产能有点儿短期过剩的苗头了,供应和需求出现了周期错配。

7月11日,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

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

央妈在放水,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好多人感觉手里的钱并没有多,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策略是:央妈放水,资金流向基建、企业等投资,拉动就业带动经济的增长。

举个例子,解释上述逻辑,

1.光伏行业是我国政策支持行业,享受各项优惠贷款政策。

2.央妈在放水过程中,光伏企业可以优先获得贷款。

3.比如,4月10日晚,隆基绿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投资35亿元建设年产12GW单晶电池项目。

4.此外,TCL中环拟发行不超138亿元可转债,用于产业链项目;上机数控、晶澳科技、爱旭股份等企业也纷纷加码布局上下游的产业链。

5.企业的投资带动上下产业链的就业,提高员工薪资,消费信心恢复,经济开始逐步复苏。

事实上,这个逻辑是对的;但是,当下用力有点儿过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分产品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5.0%、34.1%。

又据wind数据显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硅料价格从高点45美元/kg,已经接连跌破40、30、20、10美元/kg四个整数关口,价格腰斩再腰斩,已经来到了2019年的价格区间。

总结一下,央妈放水,原本希望货币能够通过企业的有效产能,转化为更广的就业、更多的薪资、更好的消费等。而如今部分货币却沉淀为了企业短期的过剩产能,造成产品价格下跌,没有发挥好货币乘数效应。

换句话说,货币转变成了低效投资,导致了货币陷阱,无法顺畅地流向老百姓手里,从而延迟了“报复性”消费周期的到来。

最后,我个人觉得,今年上半年的GDP数据,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我们需要在供应端、需求端同时发力。

供应端方面,我们应该在某些领域进行一些思考,重新审视某些行业产能规划的合理性,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供给侧改革。

另外,需求端方面,我们更多的应该在第三产业领域多创造机会,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的货币政策。

比如支持汽车、家电、消费电子、家居等某些领域的以旧换新;

比如扩大减税免税的范围,不局限于现有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汽车购置税等。

消费预期改变了,货币就会慢慢周转起来,经济就会逐渐持续地复苏。

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菜菜_c8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