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尝过人生三大苦”的常嬷嬷:她,有做人的底线

《知否》原著“尝过人生三大苦”的常嬷嬷:她,有做人的底线

00:00
09:31

原著中,常嬷嬷是顾廷烨母亲白氏的奶母。

在白家时,她颇得白老太爷的看重。只是,白夫人嫁入侯府时,她却选择回归了自己的小家庭。

顾廷烨青云直上后,她也没有急吼吼的依附上来,只做着平头百姓。澄园初建时,她应顾廷烨的要求,来府里看管过一阵。

可见,常嬷嬷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杰出代表。

大字不识的常嬷嬷,能这般沉得住气,和她经历的“三苦”分不开家。

年少丧女,中年丧夫,老年丧子。

常嬷嬷夭折了初生女儿后,就去白家做了奶娘。

因她工作细心,白老太爷提出收下他们夫妻。可常嬷嬷宁愿少得好处,也不卖身为奴。

后来,白夫人嫁入侯府后,多少奴仆都抢着去侯府“享福”。可常嬷嬷却急流勇退,回归了自己的小家庭。

失去丈夫后,常嬷嬷独自支撑起门户,哺育幼子。待他成年后,常嬷嬷又为儿子娶妻。

本以为,常嬷嬷能过着平淡日子,奈何媳妇是个不省心的主,撺掇着夫婿做生意。

最后,生意赔钱,常嬷嬷更是在老家待不下去了,带着全家奔赴了京城。

这一番经历,换作普通的女子,恐怕会掉了半条命。可常嬷嬷没有,她是有傲气的。

为了子孙后代的前途,她不愿意卖身为奴。

明知道跟着白夫人嫁入侯府,会有前途可奔。但她却不慕荣华,甘愿为自己的小家谋划。

最后,儿子欠了债,她无枝可依,只能寻求旧主。可白夫人过世后,常嬷嬷只得依附小主子顾廷烨。

但是,她并没有仗着是白夫人奶母的身份就作威作福,对待顾廷烨更是真心实意。

所以,她瞧出朱曼娘绝非善类的时候,她能舍下老脸,跪着哭求顾廷烨:“曼娘身子太好了,寻常汤药对她不管用,只能求哥儿别再糊涂了,可不能再生孩子了!”

如果,常嬷嬷只是拿顾廷烨当主子,她完全可以投顾廷烨的喜好,哄着顾廷烨开心就好。

经历了人生三大苦楚的常嬷嬷,没有被苦难打败,光是她身上的果敢和坚毅,就足以让人佩服!

常嬷嬷的做人底线一:守得住规矩,留得住傲气,保持着初心。

明兰和顾廷烨大婚的时候,常嬷嬷应该是最开心的。可她独子过世后服丧未满三年,就没来喝喜酒。

常嬷嬷服丧满三年后,来顾家做客时,还特意选在了下午。

因为,在古代去别人家做客大多在上午。但是,上午做客,主家必然会留客人吃饭。

常嬷嬷虽然没有卖身为奴,可她毕竟在白家做过奶母,即使顾廷烨将她当正经长辈看待,她终究算是半个仆人的身份。

守规矩的常嬷嬷,她不愿意以仆人的身份与主家一桌用餐,但依她的傲气,她又愿意将‘仆不与主共桌’这层意思表达出来。

于是,她来顾府的时候,故意选了下午来。

这样一来,全了自己的脸面,也让明兰和顾廷烨感觉到,常嬷嬷从来都将分寸感把握得体的老人!

常嬷嬷的做人底线二:她愿意做一把刀,为孩子们遮风挡雨。

常嬷嬷摸爬滚打几十年,冷暖世情见识不少,叫人捧过,也尝过白眼,最是泼辣明白的。

顾廷烨在家时,常嬷嬷从来不来打扰小夫妻的浓情蜜意。顾廷烨出差时,她却常来与明兰聊天解闷。

后来,她听说康姨母常来找明兰作陪,明兰以身体不适推脱了几次后,小秦氏那边便言语不好听了。

于是,常嬷嬷留了心眼,在一次康姨母登了顾家门后,她就急吼吼的为明兰出气来了。

不过,常嬷嬷端的是先礼后兵。

哪怕康姨母对着常嬷嬷一顿冷言冷语,常嬷嬷依旧客客气气道:“老婆子倚老卖老,替夫人道个不是了。实则是夫人身子重,不好时常挪动,想来两位都是长辈,也不会这般不体恤的。”

可康姨母却不依不饶地说明兰是借着肚子拿乔。

于是,常嬷嬷发作了,她先是将茶几上的果碟扫在地上,就痛快地大骂了:“什么东西!自家死了人哪,奔丧都没这么勤快,没半分大家夫人的模样,三天两头往这家跑,不知道还当是多近的亲戚,别是来打秋风的罢!

满天下去问问。哪个体面人家,会教七八个月的大肚婆整日来回跑的!有人倒好,还蹬鼻子上脸了,更有那装傻充愣的。怎么的?

打量着侯爷若是无后,能便宜了谁不成,我告诉那起子黑了心肝的东西,我那烨哥儿没遂了你们的心愿,如今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由浅入深,先是点出康姨母作为宗室大妇,没安好心,竟然折腾一个孕妇。

再点出康姨母那点小心思,为了打秋风。最后,黑了一把小秦氏,把她那点想夺侯位的心思,在太阳光底下晒了个干净!

这样的长辈谁不爱,不仅明事理,还拎得清。遇到事情也不端着架子,对内慈爱至极,对外泼辣至极!

常嬷嬷的做人底线三:读书有用,明辨是非。

常嬷嬷最骄傲的,是她的孙子常年。

小小年纪,就一派书卷磊落,说话口齿清楚,举止落落大方,丝毫没有平家子弟初见富贵的拘束。

常嬷嬷知道盛家是以诗书传家后,她颤着声音,试探着对明兰说:“夫人是书香门第出来的,听说夫人的兄弟们学问都是极好的。若夫人能帮着给寻个好先生,老婆子真是感激不尽了。”

此时,顾廷烨已经平步青云,只要常嬷嬷与顾廷烨诉说常年上学的事情,顾廷烨肯定会想办法将常年塞到一个不错的私塾。

常嬷嬷没有这样做。

一来,顾廷烨是武将,对寻找私塾这样的事情可能不太熟悉;二来,明兰有着先天的优势,作为长辈有求于明兰,也能拉近她们的关系。

一直坚信读书有用的常嬷嬷,还是明辨是非的主。

她讨厌曼娘,看到与曼娘容貌有六七分相似的蓉姐,她是又怜又恼。

后来,常嬷嬷看到了读书明事理的蓉姐后,她真心地对明兰说::“夫人放心,这两年蓉姐儿的书不是白读的,她晓得是非好歹。”

结语:常嬷嬷的孙子常年,是个读书的好苗子,进了海家学堂。他步入仕途后,又娶了蓉姐。

而常嬷嬷的晚年,不仅有了仕途平顺的孙子,还和顾廷烨亲上加亲。

这一切,都是因为常嬷嬷尝过世间冷暖的常嬷嬷,守住了做人的底线!

不仅有规矩,还有傲气!

这样的“一老”,才是真正的“一宝”!

您觉得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