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打下江山后为何不称帝,反而要成一个莫名其妙的“西楚霸王”

项羽打下江山后为何不称帝,反而要成一个莫名其妙的“西楚霸王”

00:00
08:23
项羽作为楚国贵族项燕的孙子,他对于秦始皇的帝制并不认同,认为是侵略行为。因此在灭掉秦国之后,他的理想是恢复楚国的昔日辉煌,但同时也不同于以前的楚国。他希望楚国能够在六国之上,成为霸主。因此国名中冠有“西楚”两字,意味着他要恢复的是位于楚国西部的故乡彭城。而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和统治力量,他将自己称为“西楚霸王”。这里面的原因有一部分在于项羽对秦始皇的认知和看法。他认为秦始皇只是将六国融合在一起,是一种侵略行为,而不是真正的统一。所以他希望通过恢复楚国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将自己的地位显现出来。
同时,项羽深受家乡彭城的情结影响,希望将都城定在彭城,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荣耀与地位。
项羽的故乡彭城位于楚国的西部,而楚国则是六国之一。对于项羽来说,彭城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也是他小时候的天堂。自小生活在这个富饶的地方,项羽对彭城怀有深深的感情。他回忆起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是在彭城河畔玩耍、在彭城的田间地头奔跑,他感受到的是家乡的温暖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所有这些,都使得他痴迷于将彭城作为都城的念头。在他心中,将彭城作为都城,不仅仅是实现自己的心愿,更是对家乡的一种敬意和感恩之情。此外,项羽受到了家族的影响。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他肩负着复兴楚国的重任。他要彰显楚国的威严和荣耀,让六国都明白楚国的地位与实力。因此,他选择了一个高调的国号,即西楚国,并在其中加入了“霸”字,以凸显自己的统治力量。他希望通过这一称号,向六国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我项羽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国王,更是一个霸主,我有能力统一天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王。
项羽没有选择称帝,而是匆忙称王,一部分原因是他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要成为帝王,需要灭掉所有的诸侯王,使所有人都失去军队和土地,彻底成为平民百姓。而在项羽的时代,他只是带领诸侯们一起灭掉了秦国,这些诸侯王手中还掌握着军队和土地,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项羽虽然战胜了秦军,但并没有将所有的诸侯王都灭掉。不同于秦始皇的方法,项羽更多地是与各个诸侯王进行联合,并共同推翻了秦国的统治。这让项羽在灭掉秦国之后,并没有掌握绝对的力量和资源。
项羽当时匆忙称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迫切想要衣锦还乡,回到自己的故乡彭城。攻下咸阳后,有人劝他在咸阳称帝,但他却选择了焚毁咸阳,并以富贵不还乡的理由,赶回了彭城。这体现了项羽对彭城的深深眷恋,他希望通过称王的方式,能够更早地实现回到彭城的愿望。
此外,项羽对于其他诸侯王并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轻易地击败他们。因此,在他眼中,成为霸王并不难,只是时间问题。而他认为先称王,过一把当王的瘾,然后再慢慢解决那些诸侯王是更好的选择。这种心态也影响了他的决策。
项羽的个人性格也是他不愿称帝的原因之一。项羽被厚黑学鼻祖李宗吾评价为“妇人之仁”,这意味着他相比于刘邦来说,更加心软和仁慈。他不忍心杀掉那些功勋卓著的诸侯王,因为在他看来,即使这些诸侯王可能会反叛,但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因此,他不愿意做出杀功臣的事情。项羽的性格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在乱世之中,决断和残忍通常是统治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而项羽的性格与这种要求并不相符。他深受故乡彭城的影响,对人们的命运和生活有着强烈的同情心。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所以即便是那些曾经反对他的诸侯王,他也愿意给予他们机会。
这种“妇人之仁”也体现在他对待降卒的态度上。当时的历史记载中提到,项羽在战胜秦军后,有大量的秦降卒投降了他。而按照常理,统治者为了防止叛乱,通常不会重用这些投降的人,甚至会将他们处死。但是项羽不同,他不仅没有杀掉这些降卒,还将他们封为王,并给予他们重要的职位。这表明项羽对于降卒并没有将其视为敌人,而是给予他们机会,希望他们能够对自己效忠。
当然,项羽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做法,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实力和自信。他极具战略眼光和出色的战斗能力,对自己的实力有着强烈的自信。在他心中,那些诸侯王即便想要造反,也只是时间问题,他完全有能力将他们摆平。因此,他先称王,满足了一把当王的欲望,然后再逐步解决那些诸侯王的问题。
总而言之,项羽选择称霸而不是称帝,是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对秦始皇帝制的不认同,希望恢复楚国的昔日辉煌;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无法灭掉所有的诸侯王,失去了成为帝王的前提条件;此外,项羽的个人性格也使得他更倾向于采取仁慈的态度,不愿意杀掉功臣和降卒。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项羽最终选择成为“西楚霸王”而不是皇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