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是物价稳定的基础。当前,我国CPI下行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是阶段性、暂时性的现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总体处于低位运行。1月份同比增长2.1%,之后逐步回落,6月份由上月同比上涨0.2%转为持平,连续4个月位于1%以下。如何看待CPI同比“零增长”,下一阶段物价走势将如何表现,备受社会关注。
从当月物价本身看,猪肉价格和能源价格下行是主要拖累因素。在我国CPI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中,食品占比较高,而在食品中,猪肉价格是重要影响因素。在6月份的CPI中,虽然鲜菜、薯类、鲜果和禽肉类价格同比上涨较多,但“猪油共振”下行抵消了鲜菜鲜果等上涨带来的影响,带动CPI整体涨幅回落。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月扩大4.0个百分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6月26日至30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低于5∶1,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受国际油价下跌、去年同期基数抬升的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同比下降17.6%,降幅比上月扩大6.5个百分点。此外,服务价格小幅走弱,6月份同比上涨0.7%,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
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是供求关系,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是物价稳定的基础。当前,我国CPI下行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是阶段性、暂时性的现象。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虽然供给需求都在改善,但与供给相比需求的恢复还是不足。生产方面,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支持下,我国供应链和生产有序恢复,物流渠道畅通,居民“菜篮子”“米袋子”供应充足。需求方面,疫情的“疤痕效应”尚未彻底消退,居民收入和就业持续承压,接触型、聚集型、流动型消费虽回升明显,但商品类消费表现仍较为疲弱,特别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需求仍偏弱。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外需拉动相比上年也有所减弱。
从上半年累计看,CPI同比上涨0.7%,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0.7%,国内物价运行整体温和。展望下一阶段,受基数效应影响,加之国际输入性影响可能还会持续,预计CPI将低位窄幅波动,不排除出现极短期的CPI下探负值区间的可能性。
6月份CPI同比增速为0,表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还是恢复性的,总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约经济恢复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居民消费信心有待提升。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近期稳增长、扩内需、强动能的积极信号正不断释放。国务院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提出,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日前均表示,将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
还要看到,不同经济指标的变动并非总与宏观经济运行步调一致,其中,CPI是经济增长的滞后指标,晚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温和的通胀水平,也为宏观政策操作提供了空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以预见,随着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市场需求稳步回暖,基数效应逐步减弱,特别是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进一步显效发力,经济向好态势将逐步在物价上显现,下半年物价水平有望回归至合理水平。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CPI虽然同比涨幅在低位徘徊,但不少人感觉物价还是在上涨。一方面因为CPI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不同消费结构、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体感受会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当前居民消费选择更加审慎,对物价的波动更为敏感,特别是物价的结构性变化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费能力和信心,是一篇需要持续做好的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