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毛主席仅仅穿着一件睡衣,外面罩着一件外套就出席了陈毅的追悼会。会上,他看到了一幅挽联写得非常好,字体飘逸,内容深刻,短短的一句话便道出了陈毅英雄的一生。
他不自觉的看入迷了,最后看到落款时,激动地问陈毅的夫人张茜:“张伯驹来了吗?”
那么,张伯驹到底是何人,为何得到毛主席的另眼相待?
张伯驹出生于1898年,是张镇芳的继子。张镇芳曾任清朝直隶总督一职,同时与袁世凯有姻亲关系,是其亲信之一。所以不管是在晚清,还是袁世凯上位期间,他都是手握大权的重要人物,为家族攒下了一大笔丰厚的财富,也为张伯驹收集文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张伯驹对于文物的追求可以称得上狂热,为了喜欢的字画,他不惜散尽家财,变卖房产,甚至变卖妻子的首饰,只要是有价值的文物,无论如何他都要收入囊中。
他得知溥儒打算出售《平复帖》时,担心它像《照夜白图》一样流亡海外,所以联系溥儒欲购,却被溥儒开出的20万天价暂时止住脚步。但他也没有因此放弃,后来得知溥儒急需钱财丧母的消息后,找人帮忙斡旋,最终成功以4万元的价格拿下《平复帖》。
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被绑架,绑匪向张伯驹的妻子潘素开价300万。
因为张伯驹夫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藏文物,家中钱财基本都花在字画上面,所以并没有钱。为了救张伯驹,潘素和张伯驹的弟弟只好到处找人借钱,和绑匪僵持了将近半个月,最终绑匪妥协,答应只要40万就放人。
张伯驹得救后第一件事就是问潘素那些字画怎么样了,他担心他们为了救他变卖字画,潘素深知张伯驹的担心,赶紧告诉他字画还保存得好好的。
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要想将这些珍贵字画保存下来相当不容易。北京沦陷的时候,为了字画的安全,潘素将字画偷偷缝在被子里面,然后一次次往返于北京和西安。
1956年,张伯驹和潘素将他们30年来收藏的包括《平复帖》、《张好好诗》、《道服赞》等多幅字画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馆,还拒绝了政府20万元的奖励,他说只要这些文物还保存在我国国土上,是不是在他手中并不重要。
1957年,陈毅参观北京北海公园的明清书画作品展,得知自己喜爱的这些稀世珍品都是张伯驹花重金购买后捐赠给国家的,对他十分赞赏。因此,回家两天后,他便派人将张伯驹接来家中做客,两人一见如故。
1958年,被划分为右派分子的张伯驹幸而得陈毅的帮助,在吉林省博物馆谋得一职。然而在十年浩劫里,他们夫妇俩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们被抄家、批斗,甚至被送往舒兰农村插队落户。但因为他们的年纪问题,舒兰农村拒绝接收,他们只好再次回到北京,却成为了黑户,无工作无收入。
陈毅得知后,很想帮助他们,但因自己重病缠身,只好委托周恩来帮忙,周恩来当时将他们安排进入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却因故无法具体实施。
直到陈毅的追悼会后,毛主席得知了张伯驹的艰难处境,发话让周恩来落实他们的工作问题,他们才得以解决生存问题。
张伯驹与毛主席之间的渊源也是来自文物,当年张伯驹将诸多文物捐献给博物馆后,又将自己的一幅珍藏,也就是李白的《上阳台帖》赠予毛主席。虽然后来毛主席将《上阳台帖》赠给了北京博物馆收藏,但也因此了解到张伯驹,知道他对中国文物的贡献,所以对他也是十分赞赏。
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对他另眼看待,并亲自发话为他安排工作的原因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