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军的装备获得了长足发展,新型舰艇一艘接一艘地下水服役,令人目不暇接,以至于坊间有了“下饺子”和“过气牛夫人”的玩笑梗。现在的阔绰更加反衬了过去的筚路蓝缕。
令人遗憾的是,关于人民海军早期建设的历史,现在网上流传了不少缺乏事实依据的谣言,其中关于最早一代“四大金刚”的“17吨黄金”更是广为流传,随着最近俄罗斯相关新闻成为热点,这则谣言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历史背景:从无到有的现代海军
对于不熟悉历史背景的读者,这里先简要讲一下这个谣言梗的由来。
1953年,虽然当时新中国已经建国三年多,但是国家内部依旧百废待兴,工业建设尚未启动。外部方面,朝鲜战争还未结束,而东南方向蒋介石军队凭借美国支援的海空装备控制了大陆沿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从江苏到海南漫长的海岸线上,国民党军队除了封锁海岸掠夺民船之外,还不停派出小股部队登陆大陆沿海城镇,对新中国东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威胁。
同期间,人民海军尚处于襁褓期,既严重缺乏可用作战舰艇,又缺乏专业人才和海军基础设施。当时的国家安全形势迫切需要快速建立起一支能应对沿海低烈度作战,保卫滨海地区的正规海军。
在这个背景下,1953年6月4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在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六四协定”。
这个协定提供了包括四艘苏联07型驱逐舰在内的大批现成舰艇和半成品舰艇供中国造船业培养组装加工能力,共计约三万吨、六种中小型舰艇的全套设计图纸和工艺文件;此外还提供了包括各种配套武器弹药、飞机、车辆、专用设备、船坞和造船设备、人员培训等整套海军必需的基础体系。
对当时的中国海军来说,是从无到有,直接获得了一个成体系的近岸防御型海军和一个完整的装备制造、后勤保障和人员培训的现代海军体系,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疑点重重、缺乏实据的说法
然而,如今在网上关于这段历史最常见的说法,却被断章取义乃至无中生有,成了“中国花了每艘17吨黄金一共68吨的天价,从苏联引进了四艘过时的二手驱逐舰”,甚至有“花了长门战列舰的钱买了二手驱逐舰”的说法。根据类似说法添油加醋的自媒体视频在各大平台上俯首皆是。
抖音和B站上近年来出现的大量与“17吨黄金”“驱逐舰”相关的视频
稍微动用搜索引擎查询一番,就不难发现,根本找不到任何权威出版物记载过这种说法,只有一部分网文相互转载的记录。唯一能提供一些参照的,是来自于沈志华《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不过这本书也没提供“每艘6000万卢布”说法的出处。
此外,这种说法本身就有很多问题。
首先,如果沈书中的6000万卢布单价属实,按照当时苏联官方1美元换4卢布的定价,相当于1500万美元;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的比例,这笔钱可以折算为13.3吨。显然这个结果离17吨的说法差距较大。
而如果按照汇率,17吨黄金理论上应该相当于7670万卢布,四艘总价超过3亿卢布,这个价格占协议总价高得离谱。
此外,沈志华在此书中描述的关于这次非常重要的海军协定的内容有也不少问题。
比如,协议第二部分中半成品的部分,沈书列举了“大型潜艇四艘”,然而核对过“六四海军协定”详细清单就不难发现,这里指的是122比斯型驱潜艇,后来中国以该艇为原型,放大改进设计了后来被戏称为黄水战列舰的、大名鼎鼎的037型猎潜艇。一艘海上漂,一艘水里游,显然此猎潜艇和潜艇完全是两码事。
“17吨黄金”的说法本质上站不住脚
既然“17吨黄金”的说法来源不明,这里我们不妨用其他方法来推算这个说法的由来——我们换个思路,用当时人民币、美元和黄金三者的关系来推算。
之前已经说过,1盎司黄金合35美元,而当时人民币官方定价为2.416美元合一元人民币。因此17吨黄金正好折合5000万人民币。
这个整数结果,恰好暗示了17吨黄金说法的源头很可能是当年编列人民币预算的时候,当事人直接拿官方的人民币美元定价来换算才得出的结论。
然而,即使5000万人民币的说法属实,这样直接拿官方汇率的转换关系折算成美元,真的合理么?只要明白当时中苏贸易方式的人恐怕都不会同意这种算法。
当时的中苏贸易,简单来说就是记账式贸易,双方按照事先商定的价格以货易货,每隔一段时间——比如每年——计算一次双方贸易的进出口数额,差额汇总以后以其他具体实物偿还,而非今天会发生的实际资金的清算。也就是说,哪怕双方贸易额为几十亿卢布,实际上也基本见不着卢布的支付,更别提黄金交割了。
而具体到这次海军协定,协定规定总货值的1/3以现款方式支付,也就是立即记账,其余2/3约6.1亿卢布以苏联提供的十年贷款方式偿还,利息2%,支付方式以实物贸易抵偿。
从当年世界银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贷款记录来看,绝大多数长期贷款的利息都超过了4%,可见当年苏联给的利息非常之低,可以算低息援助了。而且支付条件也很灵活,并不要求现汇结算,为中国节约了大笔外汇。实际上,也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为此支付过哪怕一克的黄金。
除此之外,直接按官方汇率来计算,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比如,我们可以同时采用中苏两国的汇率同时计算沈书所说的6000万卢布的价值。按照1953年中苏贸易协定的约定,1人民币折合2卢布,6000万卢布折合3000万人民币;同时当时中国的官方外汇牌价为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此价一直保持到1970年代。也就是说,6000万卢布折合1218.6万美元。
而如果我们按照之前说过的苏联规定的卢布美元汇率来计算,这笔钱应该等于1500万卢布。可见,中苏官方外汇定价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约300万美元的差异,相当于总价值的20%。
显然,拿官方汇率直接估算价值的方法是自相矛盾的。之所以造成这种矛盾的结果,根本原因也是当时中美或者美苏之间极其有限的贸易往来所致。
在一个根本不存在跨阵营大规模贸易的初期冷战世界,在强制结汇外汇不能自由兑换的记账式贸易背景下,无论是将卢布还是人民币折算为黄金都是可笑的。要知道当时或许可以拿着黄金按照官方价格换回人民币或卢布,但是想要反过来操作,那是根本不用想。
而卢布真实的购买力是多少呢?当时美国中情局对此有过详细评估,他们根据搜集到的苏联国内物价和工资水平,计算出1卢布在消费品领域的购买力仅相当于10美分左右,远低于25美分的官方汇率。所以按照这个汇率,6000万卢布应该仅仅相当于500万-600万美元。
除开官方汇率的问题,6000万卢布的数值也非常可疑。
由于没有数字的原始档案出处,笔者做了一个简单计算。已知该海军协定涉及的舰艇总吨位约为30000吨,四艘驱逐舰约为8000吨,按照吨位占比,这四艘驱逐舰应该占到总货款的26.67%;又知道总货款约为9亿卢布,则总货款的26.67%相当于2.4亿卢布,也就刚好是每艘6000万卢布。
由此,笔者大胆猜测这个数字的真实来源很可能仅仅是按照舰艇吨位比例,经过简单粗暴折算得到的。而这种比例折算,对于海军舰艇来说极其不合理。
例如,日本二战前建造的“大和号”战列舰当时的造价为1.38亿日元,排水量为6.4万吨,同期建造的“翔鹤”级航母造价为0.84亿日元,标准排水量约为2.56万吨,简单计算可得,“翔鹤”级的每吨位造价比“大和号”高53%。如果再加上航母附属航空队的成本,“翔鹤”级的单位造价可能要接近“大和”级的两倍。
不仅仅因为不同舰艇单位吨位造价天差地别,这种算法同时也忽略了协议第三部分即苏联向中国转让了六种对当时中国海军来说非常重要的舰艇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的事实。这种成套的技术能力输出的价值,远大于舰艇本身。
图源:《中俄海军七十年合作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作者:常拉堂、刘奎
那这笔买卖究竟划算么?
先说四艘驱逐舰本身,除了价格,主要被人诟病的是——四舰是“二手货”。然而从舰龄来看,虽然购买的07型驱逐舰是1940年代初下水的军舰,到协议签订时舰龄已经超过十年,但是对于海军舰艇来说,十年舰龄完全谈不上老旧,甚至连中期都不算。
例如1951年美国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把1938年服役的轻巡“凤凰城”号USS Phoenix 卖给了阿根廷海军,后者一直将其作为主力使用,直到马岛战争中被英国潜艇击沉,之间已使用了三十多年。
而被国民党海军当作旗舰使用的“重庆号”,也是1938年服役的英国轻巡,到1948年转交国民党时,舰龄也已超过十年,同样这也完全不妨碍国民党海军将其当作宝贝投入内战之中。
从这点来看,指责“四大金刚”老旧,站不住脚。
从具体指标来看,07型驱逐舰最高航速38节,装4门130mm主炮,2×三联装21英寸鱼雷发射管,虽然2600海里的续航短了点,但是对于中国当时近岸海军的定位来讲也不是大问题,可以说在舰载导弹尚未实用化的1950年代初期并不落后。且此舰尚有不少改进的空间,后来被我国改装成了导弹驱逐舰便是证明。
1949年“重庆号”的起义为人民海军带来了一艘“大舰”,但是很快就由于国民党空军的空袭损坏并主动打开通海阀进水而倾覆。虽然后续请求苏联援助打捞出水,但是由于倾覆带来的损坏和空袭造成的损害严重,不得不废弃。因而,当时中国海军除了少数鱼雷艇和武装商船之外,没有出海进行正规海战的能力。
也因此,尽管与英美当时半卖半送方式给盟国的二战旧舰艇比,价格不明的07型驱逐舰似乎不算便宜,但是中国海军当时严重缺乏堪用的作战舰艇,更缺乏使用和制造它们的经验,从现货交易的角度来看,这笔买卖不能算亏。这也是当时海军司令肖劲光那句“哪怕是废铜烂铁也要买来”背后的原因。
如果从整个六四海军协定的角度来看,被段子手忽略的其他类型舰艇的意义丝毫不亚于这四艘驱逐舰。
比如苏联提供的613型潜艇,结合了二战末期德国XXI型柴电潜艇的最新技术成果和苏联双耐压壳等特点,装备有通气管,属于战后早期常规潜艇的代表。引进该款潜艇的全套图纸后,中国第一次具备了制造常规潜艇的能力和经验,为后续引进更先进的033型潜艇铺平了道路。
03型潜艇也使得人民海军对当时掌握大陆沿岸制海权的国民党海军形成了不对称威慑,出于忌惮,国民党海军逐渐把中大型舰艇撤出大陆沿海,只敢派出小型舰艇活动,为后续我军利用小型舰艇在历次小规模海战中击沉敌舰创造了条件。
至于在南海立功的037驱潜舰之前已经介绍过,就不再赘述了。
用9亿卢布换来这么多的东西,哪怕放在今天来看,也还是很划算的,更何况其中的贷款和支付条件都是相当优厚的——我们买回来几乎是一支完整的海军,而中国只需要使用农副产品来偿还贷款,不需要动用外汇储备和硬通货。
中国第一型国产潜艇,仿造613型建造的03型柴电潜艇
倾覆后的“重庆号”其实已经不具备维修价值
总结
总而言之,六四海军协定奠定了新中国人民海军作为一支现代化海军的基础。
它让人民海军从一支缺乏基本作战舰艇、不成体系的海军,短期内快速成长为以轻型水面舰艇、潜艇和岸基航空兵为主力的所谓“空、潜、快”体系,在使得人民海军具备了近岸作战能力的同时,也构建了一套包含舰艇制造、装备制造、后勤维护、人员培养、基地建设等等一支现代海军所必须具备的完整体系。
它一方面是建造军舰技术的一次大引进,首次在国内造船厂自行装配制造舰艇;另一方面,有效地培养锻炼了中国造船工业的技术力量,为自行研制海军战斗舰艇打下了重要基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