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 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14.02】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14.03】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 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14.04】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 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14.05】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 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14.06】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 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14.07】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14.08】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14.09】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14.10】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14.11】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14.12】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14.13】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 此为虚。咳病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14.14】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14.15】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14.16】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14.17】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14.18】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14.19】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14.20】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14.21】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14.22】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14.23】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14.24】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14.25】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不可以、长虫、吐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