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迎春播讲 律诗研修班第十五讲《承》上

飞雪迎春播讲 律诗研修班第十五讲《承》上

00:00
18:51

一、承的来历

 在前面,我们讲了“起”“兴起”在先秦出现的情况,阐述了西汉枚乘为什么把起字放进了起承转合的原因。今天,我们将讲到的是“承”字。

从这节课的承字开始,我们就进入到了律诗写作中的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在未来的课程着重讲解的是下笔之前对自己要写的东西如何在全篇进行思考,如何去设计安排全篇,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思考方式。例如,由古代故事比自己,或者是某一理念比人生,或者是一草一木比这比那,这些都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在构思阶段就需要一定的章法去预先设定,今天,我们就先来讲解“承”字。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承”字,从字型上来看,上面是一个鸟形,这个鸟形在整个承字的构成中处在最高的位置上。从先秦的这样那样的书籍中我们可以读到,承字几乎不使用在天子身上,其原因很简单,普天之下而已。

承的下半部分有三只手,虽然都是手,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甲骨文中,多一横表示双手,少一横表示有力之手。所以承字实际一共有四只手。这四只手表示的是接受上面鸟的旨意,这种接受是无条件的,非服从不可的,没有可选择的权力。总共有四只手来承接鸟的旨意,有了这四只手的支撑,就表示非常坚固,也就是说这种托举是很稳定的,意思就是指大众都在托举上面的鸟。

再看承字下面的左右两只手,都是有力之手。这就意味着这些手都是有一定权力的,尽管不是最大的权力,如天子那么大的权力,但权力是肯定拥有的。

 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拥有承的资格的,承,本身就是一种身份、一种荣誉、一种职责的象征,当然也是一定地位的直接反映。

从承字的左中右和上面的四个零件结构来看,这是一个相对较迟出现的复合字。由四个部分组成,并非单一字型。显然,这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当一个统治机构扩大到了一定程度,承这样的功能就会出现。比如,从较小的部落到部落联盟,随着群体的扩大,从而就需要命令从上至下的传达,承就担负起了这样的功能。

总的来说,承字下面的手表示向上托举的含义,上面的鸟型表示的是在上的权力,这个权力需要下面的有力托举,正如《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所阐述的承字含义一样,承,是需要“足”的。庄子的意思是说若无法立足,便无法去承。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庄子对承字的释义。因此,承这个字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庄子,以至于庄子需要阐述其含义。

如同起字一样,枚乘把承字放进起承转合中,来表示第二韵句,没有疑问,是符合承字的特征的。不仅符合承字的本义,且根据其本义更能准确的阐述诗的起承转合,以便于我们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达到使用的目的。

二、承的作用

承字从其义来看,在律诗中,也包括唐之前的诗,首先就要求(四只手)接受起句(鸟)的旨意,这个接受必须是无条件的,是服从的,只有彻底完整的接受与服从,才能更准确的向下(转)。我们今天的排版习惯是从左至右的横排,漫漫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包括甲骨文在内的99%的时间里,字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排列的。所以,承的向下传达必然是传给转句。

因为承具的服从性,这就要求起句必须给承句创造足够的条件。。只有有了充足的条件,承句才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接,正如庄子所言“若不足而不承”。想要在起句短短的十个字里达到“足”的条件,如果不是字字珠玉,实在难以完成。如果起句不足,就属于先天性的缺陷或残疾,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承句无法去承。

起决不是孤独的,因为它有众手,也就是承托举着,起句也不会担心由起而兴,在承句的时候会遇上终结者。因为承已经规定了对起的必须服从性和接受性。接受之后就要向下更为广泛的传达。这样,不仅对起本身的要求就细致,同时,为了达到足而使承句能承,要求就更严格了。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不是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随便使用的,只能按照炼字的“珍”来做。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作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我们起句,这个青山,表面上是青山,实际是不老的永恒,白水表面上是白水,实际是不变而且有神明可鉴的誓言,白水拥有一种神圣的约束力量。显然,起句是足而不是不足,符合庄子符合枚乘的理论。

青山是美好的向往,不论是买青山归隐,还是青山的攀登之志,还是永恒不变,都是美好的。这就是起句足的体现。青山白水无处不在。而北郭和东城,仅仅是此地之物。别的是北郭东城,一路征去而万里相伴的,是青山白水。青山从远古到唐朝完全就不是此地独有的,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见到的,依据当时人口较少的实际情况来看,山清水秀本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从不是某市或某省独有的东西。随处而去,哪儿没有青山呢。因此,青山之义、白水之义,都是可以由承来接受并向下(转)传达的。所以,白云与游子都在青山白水处,落日故人,同样也在青山白水处。并不是因为起句与转句之间相隔了一个承句,而起转两句就减少了关联,更不是完全就没有关联,相反,关联性依然是非常紧密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说明的是:这个关联指物的关联,而不是主观的关联。这个关联,是因为承字的义而自动产生的,必须客观的服从。正如承字的字义一样,是无条件的。

杜甫和李商隐的作品,与李白一样,在承句的写作上,并无二致。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杜甫的风急+万里,天高+悲秋;李商隐的昨夜画楼桂堂+隔座春酒分曹蜡灯,都属于和李白同样的情况。显然,在承句上,他们三位著名诗人的写作是一样的,原因就是因为“承”。

我们继续说承。《易经》中写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具体到诗中来说,弥纶同样适用。这点,依旧是继承,而非发明。从远古的《易经》一路下来到明朝,弥纶一直适用于诗的写作。先秦论之者有,汉朝亦有,晋、南北朝、隋唐、宋皆有。

今天我们讲解的承,这个承是弥纶全篇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承句及其前后,决不可随意为之,必须在下笔之前站在全篇的角度去思考,首先就是韵字。因为韵字在诗中的突出性和重要性,如果不预先思考,临时随手而凑,甚至是勉强凑上,更糟糕的是勉强也谈不上,该首作品结果只能与失败划等号。

今天这节课,就是弥纶的开始,弥纶在诗中特指全篇,而非局部。在弥纶这个大的题目之下有若干细节,将在以后的课程中逐一讲解。

以上就是我们要讲的所有内容

下面留一下作业

作业:以纳凉为意写一首五言律诗,题目自拟,韵部不限。

要求:运用学过的所有章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3xswnxx1yvllsgfr3p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