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是一种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迁徙历史、家族重要成员事迹、家族重要史料的文献。7月8日,长江讲坛邀请到湖南图书馆文献研究所所长寻霖,从族谱的体例内容、功用变化及研究价值展开了一场讲座分享。
家族治理,在古代有利于解决内部矛盾
据介绍,族谱分为“官谱”和“私谱”,在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发展到顶峰。
“在中国古代,朝廷强制家族修族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治理,很多内部矛盾可以在家族内部解决。”寻霖说,“当时族长的权力很大,因为在古代家族有族产,所以家族容易对家族成员形成很好的约束。”
寻霖介绍,当时一部完善的族谱包括谱序及题词、凡例、谱论、目录、图像、恩纶及诰封、家训及家规、礼仪、派语、传赞、艺文、族产记录、契据、案卷、公约、世系图及世系表、义子录、长生录、如生录、修谱名目、捐资名目、领谱字号、修谱费用说明等内容。
族谱应秉承其原有功能,不宜内容太庞杂
族谱的第一部分是谱序。顾名思义,就是为族谱作的序,主要介绍姓的由来、家族历史及迁徙经过、族谱纂修原因和过程,或者阐述撰序人的谱学思想认识。按照作序者,可分为本族人撰写的自序以及外族人赠予的他序。按作序时间,可以分为新序和旧序。
目录和凡例为纂修族谱提供指引。目录揭示族谱的主要内容与次序排列,有规定具体、清晰得当的特征。
寻霖指出,一些新族谱内容太多,编纂又不得体,目录也显得极为零乱,是修谱常常出现的问题,越是想把所有内容都记入族谱,越容易造成不伦不类,失去了族谱本来的意义。
凡例则介绍族谱的编纂原则及体例,明确收录范围及著录规则、行文避讳及各种注意事项。它内容灵活,少则几条,多则数十条,各家族纂修族谱时也有所变更。寻霖指出,新修族谱时应将旧凡例一并收入,可以反映该家族谱学思想的变化。
族谱的编纂需要参考,谱论就是一种指导性文字。它收录历代名人有关族谱及宗族制度的论述,但在流传中容易产生错误,寻霖提示道,引用论述要极其严谨慎重,追根溯源。
派语成为区分各家族、各支派的最重要依据
据介绍,族谱中还含有图像,主要为祖先像、祠堂图、墓图。在古代,祖先像是后人依想象绘制的,所以有些家族不予刊载。寻霖指出,更应当反思的是,当今一些新修族谱的家族从网络上随意下载古人图像作为自己的祖先,应当摒弃。讲到祠图和墓图,寻霖介绍了它们的写实风格,并向读者展示了制作使用的雕版。
作为各家族制定的约束或教化家族成员的规章约定,家训和家规对弘扬道德规范、约束家族成员行为起到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的作用。寻霖说道,有些家族的旧家训、家规已不合时宜,要与时俱进,重新制定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家训家规,才能对中华传统文化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为了给族人取名、区分辈分高低,族谱记载了家族的派语。派语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又称字辈、排行、班次、字行、派行、行第、世次行列、昭穆序次,句式多种,内容不一。因为即使同属于一个姓氏,不同支派的派语也不一致,所以派语也就成为区分各家族、各支派的最重要的依据。由此当今修族谱时采用统一派语的家族应注意保留原来多样的旧派语,以免消除了家族内部的风采特色。
族谱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传记、艺文两大方面
寻霖介绍,族谱虽然在一家内部传承,但对同时期的历史研究也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族谱中记载着家族成员的人物传记,内容多为他们的寿序、赞语、传记、神道碑、墓志铭之类。这些传记虽然有夸张的部分,但仍然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同样,汇集族人所撰诗文或外族所撰有关本族之诗文的“艺文”,为后世的研究保存了大量没有流传或已经失传的著作。还有一些家族艺文众多,族谱只列出了大致纲目。寻霖指出,族谱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传记、艺文两大方面,续谱时应尽量予以保留。现今新修族谱往往对旧谱中的传记、艺文或删除太多,或取舍不当,或有文字及标点错误,而新增的传记、艺文又存在着层次不高、文字不雅等现象。
在族谱中无中生有地记载历史名人,不可取
寻霖介绍,族谱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垂丝图和世系表,它们也是判断一部文献是否为族谱的唯一依据。在寻霖展示的样本中,垂丝图以纵向直线表示祖父子孙关系,横向直线表示兄弟关系。垂丝图只书名讳,而世系表则根据垂丝图的次序记载族人字号、生庚、行实、卒葬、子嗣等内容。垂丝图和世系表各有侧重,一目了然,显示出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
寻霖也指出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些家族利用它们追求虚名,在族谱中无中生有地记载历史名人,不仅不尊重古人,还误导了后人。
族谱内容是家族秘密,每一份由谁保管家族内都有严格的约束
修谱是家族大事,参与修谱的人员也会被记载到族谱中。例如,修谱名目就是根据不同的职责而设定的不同名称,有总理、掌修、纂修等。一般而言,总理、掌修、主修、赞修等往往由族长或捐款较多者担任,而纂修才是实际执笔之人。以往族谱都由选举出的德高望重者主持,费用由族产承担,而现今修谱却多由少数出资者或倡议人主持,出现徇私的情况,反而不利于家族的团结。
各族纂修族谱,一般由公产开支,同时按人口征收费用,费用不足则依靠族人捐款。寻霖讲到,现代社会对拒绝出资的家庭包容度有所减小,这样有违修谱的初衷。“比如没有出资,不记入族谱,不可取。”
族谱作为一族之史,其中许多内容都是家族内部秘密,因此历代族谱自印刷、颁发、保管到验谱,都有严格规定。每次续谱都有一定印数,并编定字号,交给德高望重者保管,有的还要定期检查。而族谱更新时,除了必须保持的,其他旧族谱一律要销毁。
族谱修纂印刷完毕后,往往另附一空白册页,用于录入新出生男丁,称为“长生录”;还记录此期间去世的族人,称为“如生录”。寥寥白页,记载了新生与死亡,承载着前辈对后代族人的馈赠和希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