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交通工具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坊友们有没有坐着长途车去外地探亲旅游的经历?小坊甚至还遇到过一票难求的情况。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高铁和民航网络的铺开,私家车、网约车等多样化的交通方式普及,暑期一到,上海的机场和火车站都开启“人海模式”,长途汽车站却人头稀疏……乘坐长途汽车正逐渐成为不少上海人的回忆。
本文图片均为“新闻坊”微信公众号 图
最近几天,记者去上海几大长途客运站实地探访了一番,发现近几年上海长途客运站的总数已几乎腰斩,还在运营的也大多冷冷清清,整个行业似乎不得不面对眼前的衰退期。
客流量急降、快餐店关门,长途客运量“大幅缩水”
暑运来临,长途客运总站的候车大厅内,老一辈带娃出行的不少,长途客运仍有它的一些优势:
高铁路网未能覆盖的城镇也能直达;价格实惠,是长途大巴的优势。
“泰兴坐高铁要转车的,我们还带个小孩,不如乘大巴,直接到泰兴。”
“高铁要两百四十多元,这里只要九十元。”
但长途车的硬伤也很明显,耗时实在太久。
徐云德 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营运部经理:
“比如说去山东青岛,高铁只要几个小时,快得很;而坐长途车正常的话要超过十小时,现在年轻人也不在乎多花一点钱,所以导致我们现在长途客运出现客流下滑非常严重。”
运营方介绍,2010年前后,长途客运总站日均可以发送大巴1000辆次,旅客3万人左右;而到如今,只剩下不到200个班次,客流量则降到了3000人左右,只有之前的一成。
长途客运南站的情况更为艰难,候车大厅缩到了原来的一半,站里连快餐店都关门歇业了。
上海长途客运南站站长苗培成表示:“之前候车大厅基本上是能坐满的,现在还有一半呢,客座率还是不像之前那么满。”
近两个月来,站里日均班次不到500班、客流不足5000人,半个月的客流,还抵不过十年前一天的客运量。眼下,还能够勉强维持的班线,也只剩下了舟山、南通等一些高铁网络还没有触及的近沪区域。
客运大巴的没落虽已成趋势,但客流并非消失,而是换到了高铁、飞机、私家车等其他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如今还在勉强运营的线路中,也有想做点市内包车生意的,但很难竞争的过主业做市内的公司。
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总经理助理胡海松:“以前300多辆车,现在萎缩到50多辆车,有大量从事省际包车和市内包车的汽车公司,想要从事这一块不是很现实。”
2020年9月,新修订落地的《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为长途客运行业放开了定制班线、灵活停靠,即上即走等试点。希望通过政策的扶持,来为行业纾困。
“比如设置一些驿站、招呼站、简易站,来满足一个乘客的一个需求。企业要落实一个安全主体责任,比如说实名制、安全检测。”
但试点效果并不算理想,原因有二:客观上,有疫情的影响;不少客运企业旗下还有着许多个体承包经营的车辆,管理和服务理念还跟不上转型的需要。
也就是说,道路客运的功能必须重新进行定位,要能为老百姓提供相对个性化,多元化的出行方案。
长途就医专线重启,客流已有2成增幅
上个月停运3年的“就医专线”重启,把外省来沪就医的旅客,零换乘送到包括中山、华山等9个医院。
一个月来,从普陀、舟山来的客流有了2成左右的增幅,这让企业尝到了些甜头,打算在暑期内继续推出一些“旅游+”的班线,与高铁形成差异化竞争,已小有成效。
上海长途客运南站副站长王俊称:“外面的几个省市也在大力推广,从6月5号到现在,实载率还是比较高的。”
未来,交运巴士集团还会对一些原本直达目的地,客运站的线路,延伸到一些旅客需求,比较旺盛的具体点位,充分发挥出班线客运点到点、门到门的运营优势。
来源 | “新闻坊”微信公众号
编审 | 郑宗敏 冯新钰(实习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