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第二十四讲
我们前面学习过,词起源于燕乐歌词,它们是有格律的、长短句形式的文学体裁。
词,是和燕乐相配的歌词,一个个词牌就是一首首旋律,我们要根据旋律的特点来组织文字,达到音意和谐。反过来就是说写什么样的东东选择什么样的调,不明其中道理,填出来的东东往往就走了韵味,甚至填出来成了笑话。欲明词的乐理,就得了解宫调。
先说一下宫调的概念:宫调是“乐律”的概念。我们这里不必了解太多,只要知道我们古代老祖宗没引进老外的1(多)、2(来)、3(咪)、4(发)、5(梭)、6(啦)、7(西)前,把这七个音分别表示成: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七个音只有音高,没有绝对音高,但相邻两音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我们确定了第一级的音高,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下来了。这个绝对音高的标准古人用“律”来确定,古人有“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以上为阳六律,简称律)、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以上为阴六律,简称吕),就和我们现代人用的C大调、D大调、E大调等等完全类比(至于哪个对照哪个,是否完全对照,这是音乐界一直争论的问题)。
十二律由低音到高音次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每一律都有七音,就叫“宫”,宫音分别乘十二律,得到八十四宫调。这就是宫调的基本概念。当然八十四这个数字太恐怖了,古人实际根本没用到这么多的宫调。燕乐只用了二十八调,这是因为燕乐以琵琶定音律,而琵琶只有四根弦(也就是四个律)。
凌廷堪《燕乐考原》记载这二十八调分别是:宫声七调、商声七调、角声七调、羽声七调。事实上这二十八调大家也远没有完全使用。
南宋时,张炎《词源》所列的只有七宫十二调。即:“七宫者: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也。十二调者: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调、商调也。”(这里宫调名字和前面讲的八十四宫调名字有些不同,这是传统的俗名,而不是正式的学名)。有点乱啊,大家可能看不明白。
简单的说:
我们的古人把“多来咪发梭啦西”表示成“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个音,
然后又确定了十二个音高: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七个音分别乘以十二个音高就得到八十四宫调。
以黄钟音高对应七音为例,分别是:“黄钟宫、黄钟商•••黄钟羽、黄钟变宫”。
其他的同样处理,这八十四宫调大家明白来历就可以,不需要详细研究。我们现在应用的只有张炎《词源》所列的只有七宫十二调,即:“七宫者: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也。十二调者: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调、商调也。”
词牌既然是一首“乐曲”,当然也就有宫调所属了。熟悉“词”的人应该会知道“大晟词”的概念。喜爱音乐的宋徽宗曾经创立了“大晟府”,专门制作新乐,并把它命名为“大晟乐”。
他任命的“大晟府”负责人就是著名的词人周邦彦,周邦彦也不负重托,除了会集词人乐师,讨论古音古调外,还搞出了很多很多慢、引、近、犯的词牌来,后人依其体格填的词就叫做“大晟词”。应该说“大晟词”就是最正宗的经“官方认定”的“东京标准词”了。
宋徽宗有感于全国的音律不齐的混乱现状。专门命工匠铸成几十套“大晟钟”(每套钟基准音高都是黄钟宫,完全相同),发送全国各个州府,做为标准音律定音,真正实现了全国“音同高”,这样就能保证一首乐曲能够不走样的在另一个地方演奏。
现在再来说说词调:
词调就是一首首具体的乐曲的歌谱。每个词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往往只属于一个宫调,但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词调必须依据宫调来定律。不同的宫调有不同的情感气氛。这道理大家只要想一想就明白了,我们不能在办丧事时演奏高亢的旋律,也不宜在办喜事时演奏低沉的旋律。古人听着词调的旋律来谱入文字,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词”。这样创作出来的歌词也就不可能脱离了旋律所表达的情感。这是因为在同一个曲子下,只要唱起来协合,适当变化句式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某些字句的伸缩也完全不影响演唱的效果.这就是同一词牌除了有个别平仄不同的变化外,还经常会有不同的字数变化的原因(这些字数变化一般总在几个字之间,相差无几)。
有一些同调名而体例句式相差甚异的词牌,这往往是曲调也发生了很大了改变(或节奏放慢,或节奏变快,或增加新声,或减少旧韵等等),不能把它们等同于同一首旋律了。后人听不到词调的旋律了,就按照前人的词作逐字对照,制成词谱,成为和音乐完全脱离的文学形式。标明词调的名称仅仅就是说明是采用了哪一种特定的句式和格律要求作的“文学艺术”,而不是真的让大家再去找那个谱去唱出来了。
明白了宫调、词调的概念后,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词牌的不同音乐表现力,使填出的词更好地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不过由于“燕乐”的年久失传,作为一种演奏时的记谱符号,再标明宫调已显得不太必要,事实上一般的词谱已经根本不标注词牌的宫调所属了。后人填词只是为了“文学创作”,所以很多人就从来也不考虑宫调一类的事情。尽管如此,因为词调宫调而定律,本身就已经带有了种种乐曲情绪的限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了前人的词调,一般就能正确分析出该词调所适于表达的某种情感。而不会出现类似把本是挽歌的《千秋岁》当成祝寿词来填的笑话。
所以,我们即使不知道宫调,只要深入研究了某一个词牌的较早期始创“词”的文辞特点,就能了解到该词牌的正确声情特点了。从而按照这种正解的理解来指导我们写作。当然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些宫调的基本知识,更有利于我们按内容需要选择词牌填写。
这节课学习词牌:卜算子
一、词牌简介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苏轼词有“缺月挂疏桐”句,又名《缺月挂疏桐》;秦湛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句,又名《百尺楼》;僧皎词有“目断楚天遥”句,又名《楚天遥》;无名氏词有“蹙破眉峰碧”句,又名《眉峰碧》。
《卜算子》,押仄韵词牌,双调,44字,上下片均四句,前后阕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钦定词谱共收录了703阙例词。其中宋代词人填卜算子词最多的为辛弃疾,有11首之多;其次为姜夔,8首;再次为刘克庄和朱敦儒,各7首。苏轼2首,黄庭坚仅1首。
二、词谱
【龙谱】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钦谱】
中中中中平句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中仄平平仄韵
中中中中平句 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仄仄平平仄韵
三、例词: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
四、词牌特点
1、 上下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例如:
《卜算子》 张先
梦短寒夜长,坐待清霜晓。临镜无人为整妆,但自学、孤鸾照。
楼台红树杪。风月依前好。江水东流郎在西,问尺素、何由到。
2、 《卜算子》中5字句,皆采用律句,不得用一字领句式。
注:从词律方面看,卜算子词牌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自唐代创立近体诗以后,诗句皆须入律。晚唐五代至宋,填词时文人一般也都恪守这一约定,即词中每一句(尤其是五言和七言句)都要采用律句。
五、下面结合一些实例,讲讲几种起句方法和修辞方法。
卜算子中几种常见起法:
1、景起:
卜算子•咏梅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万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起首一韵为花描态绘色:片片花瓣儿宛如蝴蝶轻盈的翅膀;点点花朵儿猩红如染,那么鲜艳娇美。上句写花之态,从花瓣儿着墨。
2、时令起 :
卜算子 (宋•张元干)
凉气入熏笼,暗影敧花砌。紫玉谁人三弄寒,细吹断、江梅意。
花底湿春衣,隔坐风轻递。却笑笙箫缑岭人,明日偷垂泪。
【凉气入熏笼,暗影敧花砌】凉气,既是春初的时候,乍暖还寒的季节
3、环境起:
卜算子 席上送王彦猷(宋•周紫芝)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是对友人归程的预测。从江北登上归舟,可以重新见到江南的景色,意思是从江北登程,去向江南。
4、议论起 :
严蕊 《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表白自己。首句开门见山,特意声明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封建社会中,妓女被视为冶叶倡条,所谓“行云飞絮共轻狂”,就代表了一般人对她们的看法。作者因事关风化而入狱,自然更被视为生性淫荡的风尘女子了。因此,这句词中有自辩,有自伤,也有不平的怨愤。
5、叙事起: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本是一首写男女爱情的词,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
6、讲讲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大家先看例子:
(1) :前后句名词不同位置的反复。
卜算子 李季允约登鄂州南楼即席次韵(宋 魏了翁)
携月上南楼,月已穿云去。莫照峨眉最上峰,同在峰前住。
东望极青齐,西顾穷商许。酒到忧边总未知,犹认胡床处。
这首词里,反复了两个字:月和峰
我们再看反复的位置在哪。
【携月上南楼,月已穿云去】,一二句内不同位置反复了一个“月”字。
【莫照峨眉最上峰,同在峰前住】三四句不同位置反复了一个“峰”字
两个词都是名词。
(2):前后句名词在相同位置上的反复。如:
卜算子 (宋 程垓)
几日赏花天,月淡荼蘼小。写尽相思唤不来,又是花飞了。
春在怕愁多,春去怜欢少。一夜安排梦不成,月堕西窗晓。
【春在怕愁多,春去怜欢少】。这前后两句在相同位置上反复了名词:“春”。
(3): 上下片同一位置反复,如:
卜算子 (程垓)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这首词反复了哪个词:独自和楼。
我们再看,这两个反复词的位置,两个“独自”是上下片。
还有“到”字也是反复,在上下片的第三句。
这种反复都在上下片同一位置,楼是名词,到是动词,独自是虚词。
(4): 上下句顶真反复法,如:
卜算子 (游次公)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这首词反复了两个词:“楼“和“风雨”。
【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这种反复方法是上一句的结尾与下一句的开头一样,是顶真反复法。
(5) :线索反复法。
我们再看上面这首卜算子,“风雨”的反复位置,一二四八句反复四次,
这种反复叫做:线索反复法,也叫首尾中反复法。
(6):前后句动词,情态动词反复法。如:
卜算子(宋 黄庭坚)
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试问得君多少怜,管不解、多于恨。
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
这首词重复了四个字:要,不,管,得
【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要,不。
【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管,得。
这里的“要”和“不得”都是情态的动词,属于动词,也叫能愿动词。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会使词填出来更能充分得表达感情,不至于填出来的词读起来没有味道。
作业:
一:填词--卜算子
【钦谱】讲义列的是龙谱,咱们按照钦谱来填就可以了
中中中中平句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中中句中仄平平仄韵
中中中中平句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中中中句仄仄平平仄韵
参照:【龙谱】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二:分别指出下面几首词属于哪一种反复法?
1:
卜算子 (康与之)
潮生浦口云,潮落津头树。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
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
2:
卜算子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3:
卜算子 (卢祖皋)
双鬓晚风前,一笛秋云外。木叶飞时看好山,山亦于人耐。
意到偶题诗,饮少先成醉。笑折花枝步短檐,此意无人会。
下课!
附:
作业二参考答案:
1:
卜算子 (宋 康与之)
潮生浦口云,潮落津头树。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
今古短长亭,送往迎来处。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
一二三八句都用到了一个字:潮
这是首尾中反复法线索反复法。
2:
卜算子 (宋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上片对照着看,属于上片相同位置反复法。
上片“也”“如何”,下片“也”“如何”。
上片:别也应难见也难,下片:住也应难去也难。
3:
卜算子 (宋 卢祖皋)
双鬓晚风前,一笛秋云外。木叶飞时看好山,山亦于人耐。
意到偶题诗,饮少先成醉。笑折花枝步短檐,此意无人会。
【木叶飞时看好山,山亦于人耐】山,上下句顶真反复法。
上片结句:山亦于人耐
下片结句:此意无人会
“人”, 这例属于上下片相同位置反复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