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二计 围魏救赵

00:00
02:49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 与其强攻集中的敌人,不如使用计谋将它分散,然后逐一击破;与其出兵正面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它虚弱的后方,尔后将它置于死地。 【计名由来】 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出于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位于山东的齐国求援。齐王即刻招募8万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火速前往援救赵国。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但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必定空虚,没有重兵把守。因此,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兵向魏都大梁进军。消息一经传开,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全速赶回魏国救援。而这时,齐军已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今河南长垣县西)设下伏兵,以逸待劳。魏军长途跋涉,精疲力竭,又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大败而归。赵国之围也很快被解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战例的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可见,此计主要是用来解围的。它的特点是:以迂为直,避实就虚,攻敌之所必救,以此来解除敌军的围困。具体地说,就是:当本军某部遭敌军围困不得突围时,救援的军队不应直接攻击围困的敌军,而应以迂为直,选择敌方防守相对空虚、而又地处要害的地区进行攻击,以迫使敌方撤围回援,并趁敌军在回援途中无所防备发起突袭,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