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标志着经历了30年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和艰难积累后,古老的东方大国掀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开启了厚积薄发的历史新征程。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先行者,也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一飞冲天,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GDP水平最高的省份,其经济总量比世界上90%的国家还要高。
然而,经济发展引跑全国的广东,却连最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没能带动。
作为与广东省山水相连的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可谓真正的“近水楼台”,有着先天的地利优势。
而且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本身的情况来看,其不仅有长达1595公里的海岸线,是云贵川等西南内陆省份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节点。
与此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区内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更在广西人民艰苦打拼之后培育出了柳州这样实力雄厚的工业基地。
更重要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享受着对外开放的大量政策扶持。
可以说,比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如此优越的区位条件,再加上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南亚的政策扶持,不说躺着也能赢,最起码稍作努力也能一鸣惊人。
然而现实情况是,改革开放40多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却始终一言难尽,2010年广西GDP总量排名全国第20,在所有沿海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五。
那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何没能异军突起甚至成为下一个广东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广西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是相对而言的,尤其是相比于广东而言,广西的所有地利优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强的政策扶持也难以弥补。
从地图上看,广西地形以山地丘陵和盆地地貌为主。作为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的结合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岭谷相间,全区共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及水面共6类地形地貌,其中山地约占比39.7%,丘陵占10.3%,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地等占26.9%,水面占3.4%。
如此复杂的地形,战争年代易守难攻,但经济建设则是真正的灾难。除了包括首府南宁在内的各市由于地形限制缺乏扩展空间,无法做大做强,彼此之间更难以联通形成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交通建设成本居高不下,严重限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跨越式发展。
在铁路和公路等交通线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发展河运海运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毕竟广西壮族自治区不仅靠海,而且有珠江水系。
但东西向延伸的山脉,一来让珠江滚滚东流直至广东省入海,阻碍了广西的河海联运;二来限制了沿海港口将内陆作为经济腹地的可能。
更要命的是,由于北部湾大陆架的存在,无论北海、防城港还是钦州都是如假包换的浅水港,这决定了西南各省的大宗货物,从通过珠江走广东省更为便捷。
可以说,海岸线并未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腾飞的风口,相反更像是鸡肋。再加上“地无三尺平”的地形限制,难以构建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缺乏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广西的陆海互动更加困难。
更尴尬的是,地处热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虽然给广西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却也带来了强烈的淋溶作用,使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贫瘠的砖红壤遍布,对农业发展极端不利。再加上大范围的喀斯特地貌区分布,这让广西降雨充沛但水资源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产业的发展。
而没有第一产业的积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无根之水或者空中楼阁。毕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本质上需要第一产业提供资源和劳动力。
可以说,恶劣的地理条件,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先天不足。但问题是,地理条件恶劣的省份绝非只有广西一家,但它们的经济发展却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江。
所以在静夜史看来,相比于恶劣的地理条件,一再错失的历史机遇,才是导致广西难以鲲鹏展翅的根本原因。
作为秦始皇时代就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省份,中原王朝对广西的开发和经营不可谓不早,这是广西作为西部省份能捷足先登的重要条件。
然而山地广布和少数民族众多的特点,使得广西与其他沿海省份始终存在着较大差距。再加上明朝以来广西不再是沿海省份,虽然避免了在西方列强侵略中首当其冲,却也难以像广东、福建一样涌现大量侨民,并最终成为反哺广西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
民国时期,靠着广东国民政府的经营,广西省一度成为全国模范省,桂系军阀一度天下扬名,但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推进,广西作为边疆省份成为土匪和特务的盘踞之地,多年的剿匪作战让广西不得安宁。
更可怕的是,剿匪战争结束后,美国以越南为跳板野蛮入侵,广西作为最靠近越南的省份再度首当其冲。
等到抗法援越、抗美援越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争最终尘埃落定,已经是90年代,全国的改革开放大局已经渐入佳境,广西在动荡不安中最终错过了几十年。
虽然1965年,原属广东省的防城港钦州和北海三市再度划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在烽火连天的战乱时期,北部湾风起云涌,再加上建国以来,新中国出于安全考虑将大量工业布置在远离沿海的内陆地区,培养了柳州这样的工业基地,所以“沿海”对广西而言更像是沉重的负担。
等到改革开放,并制定了优先发展东南沿海的政策,广西作为西部唯一的沿海省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再加上自治区政策的大力扶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腾飞指日可待。
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广西却眼睁睁地失去了3个10年,以至于GDP被其它省份尤其是广东省越甩越远。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情况,除了优势资源整个难度巨大的客观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决策层面一以贯之的“失真”。
比如80年代,因为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因素,广西沿海甚至整个广西都难有作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发展远离中越边界的广西北部地区,当时的广西确实是这么做的,将重点放在了桂西北地区,这与国家发展东南沿海的战略方向背道而驰。
如果说80年代与一飞冲天失之交臂是由于战争等客观因素,那么当90年代初中越战争烟消云散,广西还是难有起色,就明显难以理解。
要知道90年代的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社会经济更加繁荣。而对应到广西,除了自治区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大西南扶贫工程南昆铁路顺利开通,中央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大。
然而,广西却一门心思开始了“大西南龙头”的建设,倾全区之力建设辐射大西南的大防城港出海大通道。
但问题是,北部湾北部海湾难以建立深水大港,且与广西内陆有横向山脉阻挡,难以实现水陆联运。更重要的是,包括防城港在内的广西各地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大西南龙头”的最后结果就是广西成为一条看着流量进出大西南的中转站,对广西的带动作用相当有限。
更尴尬的是,相比于成本高昂的铁路运输,西南大宗货物依然愿意通过珠江水系直下广东,导致贵港一个内陆港口的吞吐量比广西3个沿海港口还要大。
面对为人作嫁的尴尬局面,广西没有选择顺势而为发展珠江内河航运,而是尽可能阻断,企图迫使西南货物重走北部湾,这让本可以与广东良性互动的桂东南地区也因此被拖累。
概括来说,当广西从战火中艰难走出,本身已经错失先机。在赶超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广西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平心静气,埋头苦干,毕竟不是所有地区都可以在没有第二产业支撑的基础上一跃而起的,所以广西再晚也不能落下工业体系的积累与构建。
然而,广西却选择了好高骛远的“大西南通道”建设,而结果却又如此尴尬,最终的结果就是广西又失去了10年。
进入新世纪,更大的机遇摆在眼前,比如广东产业升级,传统开始向外进行产业转移,周边省份尤其是广西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因为没有工业体系与交通网的积累,广西客观上难以成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产业转移的靶地。
而广西似乎也没有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打算,而是提出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口号,决心做我国。面向东盟的窗口。
俗话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有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广西的后来居上指日可待。
然而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其工业发展阶段甚至不如广西,在这样的情况下,广西不可能像广东毗邻港澳那般,借助东盟的力量大放异彩。
所以,广西再失去10年甚至20年也就不足为奇。
今天的广西,作为一个资源禀赋并不算差的省份,其一言难尽的发展状况确实令人捉急。那么,接下来的若干个十年,广西应该怎么办?静夜史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打好基础,尤其是构建“由点带面”的发展格局,而不是片面强调强首府,最终导致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只有打好基础,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广西才能提供更多供优秀人才施展的平台,所有的口号才不是无根之萍或者空中楼阁。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做好与广东省的对接。因为历史一再证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是绕不开广东省的。既然无法回避,为何不顺势而为?很多人说,广东最发达的不过是珠三角而已,对省内其它地区的带动作用都相当有限,何谈带领广西走向共同富裕。但珠江的存在,决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成为广东省的“自留地”。
所以,静夜史依然相信,广西的地理优势是注定的,是注定能让广西一飞冲天的。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明天必然更加美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感觉对俄罗斯太偏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