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不按古 匠心独运
听匠人们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声音简介:
他说
“只有织过龙袍的人,
才懂得什么是天衣无缝”
王嘉良
中国传统技艺——缂丝,一度专为皇家御用,明清两代帝后服饰中,有很多是缂丝织就。
王嘉良,1939年出身于缂丝世家,9岁时就跟着父亲学缂丝,上机操梭,他是清代宫廷缂丝匠师的后人。
从道光年间他的高祖父算起,缂丝技艺在他的家族传承到了第六代。
王嘉良
2006年,王嘉良在首都博物馆接受了万历皇帝龙袍的文物复制工程。
这是一件蜚声海内外的文物,复制文物要求忠于原件,严格按照原件的体量、形制、质地和图案等历史信息,并采用原有技法进行操作,这是一项严肃而又难度的工作。
“即便是苏杭,知道缂丝的普通百姓也极少。”
一件龙袍,用3年时间,耗费金线50000米,孔雀翠羽6000根,各类彩线3公斤,除了十二团龙,以及日月星辰等十二章吉祥图案。
还有遍布周身的279个卐字,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71个如意,成为迄今最接近原件的龙复制衮服。
王嘉良修复的龙袍
在手工艺式微的今天,苏州就像是个侏罗纪公园,保留着许多几近失传的物种和技艺。
王嘉良作品
然而这样的家学背景,却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直到首都博物馆在全国遍寻能复缂1956年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的手工匠人时,王家才开启了远上京城修龙袍的历程。
王嘉良作品
王嘉良整个手艺生涯几乎都贡献给了龙袍。
这种极端复杂的活,要求不仅仅是高潮的技术更有常人难有的耐心。修龙袍,绝对不是凡夫俗子能干的活。
王嘉良作品
各色在我们看来似乎毫无区别的丝线在王嘉良眼中却有着千差万别,稍有不慎,织造出的效果便会与原件不一样,须得步步精心。
因为必须修的和原物一模一样,看不出任何痕迹。所以所有的丝线必须做旧。只有线没有任何色差才能继续织下去,有的时候一天都在一个衣角处琢磨。
许多人对于缂丝的意象基本来源于刺绣。事实上,缂丝与刺绣完全不同,一种是利用针法勾勒图案,一种则是通过“通经断纬”的手法织出图案来。
去寻访王嘉良时,他正端坐在织机前大半天了,厚实的背影似乎一动不动,走上前,才发现他十根手指一秒也不停歇,20多个小竹梭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如在舞蹈。
织就一幅作品往往要更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寻常一个技法熟练的师傅一天仅能织出几寸缂丝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手艺人的坚持,这些精美绝伦的技艺在得以让现代人认识并焕发出新的生命里。
王嘉良也不忘在前辈艺人的影响下钻研技法,推陈出新,他自创了三异针法、拉挂针法和肌肉戗法。
他还打破旧传统,不仅把手艺传给儿子,也传给女儿和儿媳,现在连孙子辈也投入到了缂丝行业。他的缂丝作品还多次获全国和省市大奖。
王嘉良孙女王纯洁
久而久之,在枯坐数小时地繁复手作中,王纯洁竟觉出缂丝里蕴含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
现在孙女孙女婿也一同辞去高薪工作来传承缂丝文化,并不断的创新,她说她的愿望便是让缂丝走进千家万户。
王嘉良 . 王嘉良孙女王纯洁. 孙女婿周鑫锋
匠人征集
全网全国招募非遗匠人及艺术品爱好者
电话联系:17751155681
获取更多有意思的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hiaiwenhua520,即可联系到我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