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9日,93岁的邓小平再一次被推进抢救室,经过医护人员近4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最终却并没有出现奇迹。当晚21时08分,邓小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即使人们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但却依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邓小平晚年深受帕金森病的折磨,1996年12月入院治疗期间,医生检查出他的帕金森病已经到了晚期,同时还并发肺部感染,最终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
1989年11月,邓小平终于实现了“全退”的愿望,真正过上了不问世事的退休生活。据邓林回忆,邓小平退休后的生活非常简单,早上一般都是7点多起床,然后喝一杯特别浓的绿茶,大约八点半左右开始吃早餐。
邓小平的早餐和很多普通家庭一样,延续了他一贯去繁就简的习惯。主食一般都是油条、馒头,搭配一杯豆浆;或者是吃面包、喝咖啡。他吃饭的速度很快,吃完之后就开始看报纸、批阅文件,每天都是雷打不动。
身体状态好的时候,邓小平每天都会在10点钟左右去院子里散步,这也是他一天中最休闲的时刻。吃午饭时,他还会喝一点绍兴黄酒,在长女邓林的印象中,他喜欢喝酒却不贪杯,甚至把抽了一辈子的烟都戒掉了。
除此之外,邓小平晚年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打桥牌,每周都会玩1-2次。下午6点半,他会准时坐到餐桌前用餐。然后,就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大约晚上10点左右上床休息。
在邓小平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一直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习惯,这也是他长寿的重要秘诀之一。邓小平简单到近乎普通的晚年生活,让他得以有时间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晚年,但随着他的年龄逐渐增长,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
1994年春节过后,邓小平始终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外界的流言蜚语四起,外媒甚至多次报道邓小平“病危”的消息,但这些不怀好意的揣测,并没有影响邓小平的晚年生活。不过,随着邓小平的帕金森综合症越来越严重,他的健康情况也开始变得严峻起来。
1996年12月的一天,邓小平早晨醒来之后,感觉呼吸十分费力,还伴有剧烈的咳嗽,并且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行动能力。家里的保健医生根本无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于是迅速将邓小平送入距家10公里之外的301医院。
邓小平住院之后,经过医护人员的抢救,终于脱离了危险。据当时的主治医师吴蔚然回忆,邓小平的心、肝、脾都符合健康指标,而且没有糖尿病、前列腺炎等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最终击垮他身体的顽疾是帕金森病,治了十几年却根本控制不住。
随着邓小平入院的时间不断延长,他的身体也在帕金森病的折磨下变得越来越差,而且疾病不断蔓延至呼吸系统,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肺部感染,这也是导致邓小平呼吸衰竭的罪魁祸首。
其实,邓小平刚住院时精神状态还不错,只不过听力和视力都有明显的下降,行动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随着他的病情越来越重,邓小平的身心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令所有医护人员都十分敬佩的是,他从未因为病痛的折磨呻吟过一声。
在病床上躺着的邓小平,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昏睡状态,偶尔清醒一会儿,似乎想要对身边人说点什么,但他却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邓小平的随身医护黄琳十分明白,这位坚强的老人已经病入膏肓,他希望邓小平再给人民留下几句话,但他却只是摆摆手。
2月19日,邓小平因为呼吸功能衰竭,只能借助呼吸机勉强维持呼吸。当天下午,邓小平再度陷入昏迷之中,此前也出现过几次类似情况,但经过医护人员的极力抢救,最终都将他重新拉了回来。
但这一次奇迹却并没有出现,从当天下午5点多开始,一直抢救到21点08分,最终医生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向邓小平的家属宣告了这一噩耗。卓琳在邓小平去世后回忆:“一切都发生的太突然,我万万想不到,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邓小平的心脏停止跳动后,他的夫人卓琳给当时坐镇首都的江泽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中承载了邓小平临终前的三个嘱托:
1,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
2,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
3,把骨灰撒入大海里。
邓公一直为人民服务到八十五岁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