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跟我学艾灸

4跟我学艾灸

00:00
10:40

第二章 跟我学艾灸

艾灸是以用艾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熏灼,以激发正气,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艾叶,是一味性温的药物,具有疏散风寒、温经通络、扶阳固表的功能。现代医学表明艾叶具有抗菌、抗凝、止血、增加免疫的功效。

艾灸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很多常见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中都有很好的效果。例如风寒型的感冒、头痛、慢性鼻炎、支气管炎、痛经、月经不调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都可用艾灸配合治疗。

一、好艾的判断要点

1.看颜色  撕开艾条外面的包装,好的艾绒是金黄色的。黄暗色则含绒低,黄亮色含绒高。

2.嗅气味  存放时间短气味浓烈,存放时间长气味淡。

3.触软硬  好的艾条棒软硬适宜,不会扎手。用手捏住时,具有细腻柔软的感觉;挤压时会感觉柔软的艾条内部有松动。

4.候火力  火力温和不刺激,穿透力强。

5.闻艾烟  艾烟清淡微小,不呛鼻,不刺眼,艾味芬芳。

6.辨艾灰  艾灰细腻,颜色灰白,凝固成型不易散落。

二、适合家庭使用艾灸疗法介绍

传统的艾灸有直接灸、间接灸、悬灸等,但艾灸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容易烫伤皮肤产生癜痕。现介绍几种适宜家庭保健且安全性能高、操作简单的方法。

1.使用艾条悬灸

用手持点燃的艾条到特定部位,距离皮肤3~4cm,以被灸者的温感作为标准,感觉适宜即可。在操作的时候可以将艾条上下移动(雀啄灸)、左右移动(回旋灸),也可以静止不动(温和灸)。家庭使用可以借助市面上的艾条固定架固定艾条。

2.借助艾灸仪器

市面上艾灸仪器种类很多,如艾灸盒、艾灸罐、艾灸床等。艾灸盒或艾灸罐既保持了传统悬灸的效果,其杯身和杯底的链接还能有效防止艾灰掉落烫伤皮肤。而且,可通过调节艾条或艾炷插入艾灸罐或艾灸盒的深度,调控热力。借助艾灸仪器艾灸,其操作简单、安全性能高,比较适合家庭使用。

3.隔盐灸

隔盐灸是指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症则可多灸,不拘壮数。因本法只用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隔盐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多用于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艾灸过程,穴区觉烫时,应及时取下艾炷,以免烫伤,对小儿患者,更应该格外注意。

4.隔姜灸

隔姜灸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发汗的功效,适用于家庭成员感受风邪引起的鼻塞、流涕、腹痛、泄泻、呕吐等症,还可用于容易受天气变化影响的关节痛、骨膜炎等。方法是:确定艾灸部位,用一块厚0.2~0.3cm生姜片,穿孔数个,把一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9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姜片),以皮肤红晕而不起疱为度。

三、注意事项

1.艾灸时注意保暖,不要在空调房或大风口施灸,适当保持空气流通。

2.灸前和施灸的整个疗程,不宜喝冷水,吃凉饭。

3.艾灸后可适当喝热的生姜水或艾叶茶,不要急于用冷水洗手。建议1小时之后才洗热水澡。

4.极度疲劳,过饥、过饱者不宜艾灸。

5.凝血功能障碍、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不宜艾灸。

6.三岁以内婴幼儿及孕妇慎灸。

7.每个部位艾灸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火力不宜过大。切忌灸至大汗淋漓,微微出汗为宜,防止烫伤。如取穴少、灸感温和可延长时间,总时长控制在40~60分钟。

四、艾灸常见反应

1.局部发麻及冒寒气

艾灸局部或者穴位后有部分人能感觉向外冒寒气或有发麻感,这是风邪外排或寒湿气外排现象,可继续艾灸直至发麻及冒寒气的感觉消失。

2.局部皮肤现红白相间斑点

有部分人艾灸后出现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风寒郁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可继续进行艾灸治疗,但热感不宜过高,以免灼伤局部皮肤,出现均匀的潮红、微微汗出为宜。

3.局部皮肤有水汽

在艾灸过程中,穴位周围皮肤会出现水汽,手摸起来有潮润的感觉,表明体内水湿较重,用干毛巾擦干后可适当增加艾灸时间或疗程,灸至水汽逐渐减少。

4.局部皮肤出现皮疹,发痒

如体内湿气较重,灸治过程艾灸局部皮肤或周围会出现小皮疹,并且发痒,这是体内湿气外排的表现,此种情况可继续施灸以观察局部皮疹情况。如果发痒难以忍受,可次日再灸,灸至痒感逐渐消失。

5.局部刺痛感

有部分患者,艾灸过程感觉特别刺痛,但触摸局部皮肤肤温不高,局部发红感不明显,表明局部风寒郁闭明显,在排除局部肤温过高前提下,继续艾灸,刺痛感会逐渐减轻。

6.局部出现水疱

有部分患者艾灸期间没有觉得明显刺痛和热感,但次日会发现局部有小水疱,这表明体内风寒湿邪透表过程,出现的小水疱一般不用处理,保持局部干燥,3~5天可自行吸收。大的水疱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处理,要挑破水疱,但不能把水疱的皮剪掉。局部消毒,避免伤口与衣服大力摩擦,保持伤口干净、干燥,不要沾水。

水疱处理过程:

(1)消毒。用碘伏消毒水疱处3遍,第1遍消毒范围至少覆盖以水疱为中心2cm的皮肤区域,第2遍消毒范围小于第1遍的范围,第3遍用干棉签将水疱周围的碘伏擦干,以便包扎。

(2)挑破。用消毒的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挑破水疱皮肤,将水缓慢从一侧挤出。

(3)再次用碘伏消毒2~3遍。

(4)上药包扎。消毒后用棉签蘸取适量烫伤膏涂于水疱的位置(如果水疱不大可不用外涂药膏),选择合适的敷料,小的水疱用创可贴,大的水疱用敷料贴。

(5)保持伤口干净、干燥,不要沾水,避免伤口与纱布大力摩擦。每天根据深处情况换药1~2次直至结痂;结痂后水疱处皮肤会有瘙痒的情况,是伤口愈合的正常现象,尽量不要搔抓,让痂自然脱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