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伊拉斯谟回应路德,温柔细语好言相劝

13 伊拉斯谟回应路德,温柔细语好言相劝

00:00
08:57

为了在精神上消灭马丁路德,教会内部的伊拉斯谟前来与路德辩论。

伊拉斯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与路德都觉得教会太腐败,但不同的是,伊拉斯谟主张教会内部改革,与马丁路德宗教革命的路线不一样,相对来讲,伊拉斯谟是温和的改革派。尽管两人在反对教会的腐败上是一致的,但伊拉斯谟坚持认为,不能和教会闹僵,且极力维护教会的统一。

有意思的是,伊拉斯谟属于路德的长辈,他创立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或圣经人文主义在1500—1520年广为流行,成为意大利以外人文主义的最重要潮流,甚至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一开始,路德和加尔文都对伊拉斯谟的学说很是推崇,但很快就跳到了他的对立面。

伊拉斯谟是当时欧洲最著名、最权威、被认为最博学的人文主义者,而马丁路德因为反对教会的赎罪券而名声大噪。这两位当时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辩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家之间的分歧。

一开始的时候,这两人还有股惺惺相惜的感情,路德在阅读了伊拉斯谟给《圣经》的注释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伊拉斯谟也在教廷内部给路德说情,认为路德即便有错,其发言权与人身安全,也应受到保障。

伊拉斯谟是一个私生子,父母在未婚先孕的情况下生下了他。可怜的是,他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他的监护人将他送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希望他自食其力,省得连累别人。这样的成长经历并没有给伊拉斯谟带来更多的戾气,相反,他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在修道院中阅读了大量书籍,且对现实的政治没啥兴趣,据说,他是一个极其孤独的人,除了他自己,他谁也不相信。

无疑,伊拉斯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希望借着基督教人文主义重新统一欧洲,他厌烦教廷内部繁琐的形式主义,推崇原始的“基督教哲学”,坚信基督教首先是某种实际事物,应与人类的普通生活发生关系。他的《格言集》《对话集》《愚人颂》,皆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他曾写《基督君主的教育》,提倡有德之君,完全不讲权术,与之前不久出版的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大讲权术,恰成了鲜明对照。

伊拉斯谟与路德的辩论,基本都是通过写书来回应,路德曾写了一本的《马丁·路德坚持被教皇利奥十世所指控的一切信条》,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而伊拉斯谟则回应了一本《论自由意志》。书中,他的语气温和,没有对路德进行人身攻击和嘲讽。

路德看来,人没有自由意志,全靠上帝的恩典,而伊拉斯谟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就算上帝降下了恩典,也要看人愿不愿意接受。因此,人要为自己的选择来负责,就算是人干了坏事,也不能让上帝背锅,而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做坏事。

人的选择与行为与上帝的恩典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上帝的恩典是第一因,人的选择则是第二因,每一个行动的背后,都同时包含了上帝的恩典和人的自由意志。

基督教中有关于末世的内容,在早期,人们只能傻傻等待上帝的恩典,但随着发展,人自身的行动与选择也成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伊拉斯谟曾提出了一个关于末世论的新解释,除了上帝之外,人类自身的行为也可以让人获得一个圆满的结局。这实际上就是在肯定人的自由意志。

伊拉斯谟曾提醒路德,写作要顾及读者,有些真理不是给一般人听的,发表言论要考虑后果。比如,路德否定人的自由意志,若是碰上一些对自己还有要求的读者来说,他会深思这里面有什么意义,从而打开自己的思路,而对于一些脑子跟着情绪走的人来讲,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太棒了!以后我不用对自己负责啦!路德老兄说了呀,人没有自由意志,我干坏事都不能赖我,而应该赖上帝,为什么他给我安排了这个干坏事的剧本。

再比如马基雅维利的“君主可以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些人会去想,他是在什么环境下说的这句话,他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这句话的适用范围在哪里。而其余一些人听到这句话,太棒了,我可以不择手段了,马基雅维利说的,不是我说的。

为了回应《论自由意志》,路德的信徒们强烈要求路德继续怼,于是,路德又写了《论受奴役的意志》。与伊拉斯谟温和的语气想比,路德的语气就显得过于激动,并且甚至对伊拉斯谟恶语相向。

在该书中,路德俨然化身成了真理的代言人,在涉及要害之处,则以上帝的名义禁止任何质疑。伊拉斯谟的回应很平淡,但在路德看来,这恰恰是他对信仰的动摇。他称伊拉斯谟学识浅薄、粗陋不堪。

路德非常激烈,他甚至引用耶稣的话,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 伊拉斯谟的宽容、调和、中庸,不但没有让路德改变观点,反而令路德十分愤怒。

路德坚持认为,上帝是善的,人犯错,全都是人的错,因此他得出结论,人始终都是罪恶的。在谈到上帝为何不阻止人的堕落时,他说,只有上帝知道,愚蠢的凡人岂能参透上帝的心思。(其实这里有个bug,如果人犯错都是人的错的话,这恰恰说明了人有自由意志)

然而,不论对基督教怀有什么样的态度,相信人类必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对明天永远抱有希望,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进步和完美。这一套说辞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且成了近代发展的脉络。宗教已经逐渐从人的生活中慢慢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与理性。

如果说“否定人的自由意志”会导致消极的后果,那么“肯定人的自由意志”以及“相信人定胜天”难道就没有恶果吗?

我们只要想想独断论就能明白,人,还是要谦卑一点,对自己这个群体太过自信的后果就是,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真理只在我的手中。

所以,以后看到任何言论,都要想想它的度,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要知道,希特勒也很自信呀,他相信雅利安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人种,他也相信人类能够通过理性和科学走向美好的明天呢。

温和的思想总比尖锐的思想来的更深刻,尽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可以博人眼球,但它终会被历史所掩埋,被后人唾弃。矫枉过正的后果,是一段时间后又来一次矫枉过正,如此往复,似乎成了一个单摆。

明白了这点,我们才能认识到像伊拉斯谟这样温和的人文主义者的价值。当今世界,太缺这样的人了。

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我说人没有自由意志,实际上只要看过那篇文章的人,理解其中的逻辑过程,就能明白我所说的只不过是一种人生态度。“人有自由意志”和“人没有自由意志”这两个说法并不矛盾,我说人有自由意志,因此我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真的碰到事了,和自己有关,就不逃避,去面对。而我说人没有自由意志,就是要多小心自己的大脑跟着情绪走,以免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或者换个温和一点的说法,人有自由意志,但别太相信自己的自由意志。

两个工具,因情况不同而用不同的工具,仅此而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