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27]、孔宇[28],中共党员。祖籍广东番禺[25](今广州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45]。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26]
冼星海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还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25]。2009年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1911年,冼星海随母亲黄苏英去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1918年,为了让冼星海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当时才十几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3]进入岭南大学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因为他吹奏单簧管很有韵味,由此得到“南国箫手”的雅号,连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萧友梅特地安排他抄谱、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1]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攻读理论作曲,并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