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罕见错误!我军单兵防空导弹射程4500千米,能从敦煌打到莫斯科?

《士兵突击》罕见错误!我军单兵防空导弹射程4500千米,能从敦煌打到莫斯科?

00:00
14:30


在《士兵突击》中,有这么一幕,团里组织技术问题问答,全连的兵都在着急忙慌地背诵技术手册,许三多出列回答问题的时候,下面有几个兵也在互相出题。

一人问:红缨导弹的斜射距离是多少?

一人答:四千五百千米。

一人赞:厉害厉害!

不假思索的回答把旁边的人看的一愣一愣的,但实际上这个答案错地相当离谱,红缨导弹是我国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最大斜射距离也就4000多米。《士兵突击》里这人明显是背岔了,把“米”背成了“千米”,当然这并不影响《士兵突击》是最优秀的军旅剧之一。

射程4500千米是什么概念?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各部署一个连的防空兵,人手一发射程4500千米的红缨导弹,能封锁整个欧亚大陆的天空!

让这人站在敦煌扛起一发红缨系列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能一发打到莫斯科去。人在敦煌,防空网已经织到莫斯科去了!要是有这玩意,乌克兰的无人机都不可能进入克里姆林宫。

说起红缨系列导弹,还真跟俄罗斯有点关系,我军的首型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红缨5就是仿制自前苏联的SA-7单兵防空导弹。

前苏联的SA-7单兵防空导弹出现比较早,在1966年就已装备苏军,是世界上的第一代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而且在越南战争中还创下了不俗战绩,SA-7在1972年春的三个月里,就击落了美机24架。

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1973年,我国马上制定了仿研计划,并在1975年下达了研制任务。虽然是以仿制为主,但是红缨-5的研制过程一点都不轻松。

1978年9月,研制人员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闭合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4发导弹全部脱靶。攻关一年后,又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试验了两次,才完成了试验大纲上的相关任务。

由于当时我军还没有研制单兵防空导弹的经验,军中更是没有拥有相关操作技能的射手,为了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专门在试验基地培养了我军肩扛式防空导弹的第一批射手。

1980年4月,我军首位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射手孟庆云,首次使用红缨5进行了肩扛发射,用生命证明了导弹发动机火焰、噪声并不会对射手安全造成威胁,并在试验中击落了一架靶机。

1980年10月,通过了模型弹飞行试验、独立回路飞行试验以及闭合回路飞行试验的红缨5正式进入设计定型试验,按照试验大纲要求,要在6个空域点上射击3种靶标。

然而,在射击重霄靶弹时,连续2发红缨5发生了早炸,设计定型试验又不得不中止,技术人员又经过一年的攻关,解决了早炸的问题后才又转入设计定型试验。

1982年底至1983年春,红缨5在我国的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定型试验。试验中,共对3种靶标发生了23发红缨5导弹,最终认为23发导弹中有22发的射击精度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达到了定型标准。

红缨5采用被动式红外寻的、比例接近法导引,最大射程4200米、最大飞行高度2300米,对飞行速度介于150-260m/s内的目标,采用尾追攻击方式,对于飞行速度小于150m/s的目标可以使用迎头攻击方式。

整个发射系统由导弹、发射筒、发射机、地面电池组成,其中发射筒可重复使用,发射前将导弹装入发射筒内,发射机连接在发射筒上,把圆筒状的电池安在发射机前端。

预备发射时旋转电池上的撞针盖,使电池内撞针撞击底火并点燃加热片,而后电池内的固体电解质将在1秒内加热至500℃并转为熔融态,电池开始为导弹系统供电。

打开保险,用发射筒上的机瞄跟踪空中的飞行目标,当导弹锁定目标后,发射机左侧的喇叭(位于射手右耳下方)会给出声音提示,扣压扳机后导弹尾部四周的四个发射发动机喷管点火,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并带动其旋转。

0.3秒后,导弹达到5.5m外的安全距离,主发动机点火并在2秒内加速至最大速度,而后进入定速巡航状态,导引头进入跟踪状态,并形成跟踪信号传递给舵机,舵机控制舵面调整导弹姿态,直至最终命中目标。

前后历时八年,总设计师都换了两任(朱玉池、肖林),终于在1983年设计定型了红缨-5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并开始准备装备部队。

虽然红缨-5是主要是仿制了SA-7,但是后来出口智利、阿富汗、巴基斯坦后也发展出了很多自己的衍生型。

比如巴基斯坦就在红缨-5的基础上研制了安札-1防空导弹,在印巴战争中击落了印军米格21、米格27各一架。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有很多阿拉伯国家援助了了红缨5导弹的衍生型,用苏联SA-7的孙子辈击落了不少苏军自己的直升机。

在红缨-5之后又出现了红缨-5A(甲),使用了更大的战斗部,还提高了抗背景干扰能力,而且从型号命名上就是多了个后缀,因此很多人认为红缨-5A是红缨-5的后续改进型,其实不然。

红缨-5是由辽宁省国防工办组织辽宁地区17个相关单位研制的,包括七机部(主管航天)、三机部(主管航空)、五机部(主管兵器)在当地的有关部门。

而在红缨-5研制工作开展的同时,其实上海机电二局也收到了便携式地空导弹的研制任务,这个导弹就是红缨-5甲,只不过上海机电二局比辽宁省国防工办晚开展了几年。

红缨-5甲的研制也同样困难重重,前后历史也近八年时光,并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在红缨5出现后才三四年,红缨5甲就装备了部队,好像只是一个改进型一样,实际上两者是完全由南北两方独立研制的。

红缨-5甲的总体单位是上海新跃仪表厂,范崇惠、叶尧卿先后担任总设计师,同时调动了多家单位参与分系统的开发,包括上海新新机器厂、上海新力机器厂、上海有线电厂,等等。

在研制过程中,红缨-5甲碰到的困难不比红缨-5少,在1979年5月的鉴定试验中,7发红缨-5甲中3发失控、4发未达到设计要求,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攻关两年后,1981年8月再次进行鉴定试验,发射红缨-5甲12发,只有6发正常飞行,其余6发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故障,再次对研制团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但最终,红缨-5甲在1984年底顺利通过定型试验,试验中21发导弹的技术指标全部满足试验大纲要求,红缨-5甲也在两年后正式定型,次年直接开始装备部队。

相比于红缨-5,红缨-5甲不仅速度、射程略有提升,同时战斗部的装药更多,导引头也增加了滤光膜,可以抵抗空中明亮白云的干扰,还加装了热电致冷装置,导引头的精度也更高。

有了红缨-5、红缨-5甲这两款第一代单兵防空导弹的研制经验,我军便开展了第二代单兵防空导弹的研制,后来推出了前卫系列的开山之作:前卫-1。

前卫-1的首次亮相时在1994年的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当时国际上就认为前卫-1的性能已经达到了“毒刺”早期型的水平,从激活电池到导弹出筒,整个反应时间最快可不超过10秒。

前卫-1的结构组成和红缨-5大同小异,主要提升在于使用了探测距离更远、抗干扰能力更强的致冷锑化铟探测器,为此发射机构上也多了一个内装高压氦气的致冷气瓶。

而且前卫-1的战斗部重达1.42千克,是当时世界上单兵防空导弹中战斗部最重的,战斗部装药高达570克,而当时的毒刺装药量也才400克,兔子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已经蔓延到单兵防空导弹上了。

后来又推出了配备单兵便携雷达的前卫-1A,通过安装在导弹发射筒上的电子引导瞄准系统,一部便携雷达可以为多名前卫-1A射手提供预警和目标方位信息,仅用6名射手就能控制方圆十公里的空域。

前卫-1不仅装备了我军,还曾在国外创下不少战绩,比如在1999年,巴基斯坦军队就用前卫-1击落了印军的米格21和米格27各一架。

更有意思的是,也门胡塞武装还曾用前卫-1击落了一架沙特的彩虹4b无人机,一时之间不知说啥是好,前卫-1凶起来是连自家出来的兄弟都打,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在前卫-1之后,中国精密机械出口总公司又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推出了前卫-2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红外滤光技术,抗干扰能力更强,同时最低作战高度也下降到了10m,拥有了打击超低空飞行目标的能力。

在国际军事比赛-2017地“晴空”多能赛中,我国参赛小组就是用前卫-2精准命中了1500米开外、高度仅有12米地超低空靶机。

前卫-1只是拥有准全向攻击能力,有迎头30度的盲区(机体遮挡了发动机热源),而前卫-2已拥有全向攻击能力,系统反应时间也从前卫-1的10秒进一步缩短到了5秒。

前卫-2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导弹头部的激波针,在空中飞行时能在头部形成激波减小空气阻力,从而提升导弹的飞行速度,更快地追击到打击目标。

当年前卫-1展出的时候,外界的评价是已达到“毒刺”前期型的水平,到了前卫-2,厂家已经表示其性能已经超过了“毒刺”以及“西北风”了,是国际标准下的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

前卫系列研发到了第三代的水平,当年的红缨系列也一直在平行发展,也推出了达到第三代单兵防空导弹水平的红缨-6导弹,飞行速度达到了600m/s,最大过载可达18个G,可用于打击以4G过载快速机动的目标。

红缨-6的导弹头有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八棱锥型的整流罩,同时其内部是四元红外探测模块和脉冲式跟踪系统,探测范围更大、追踪准确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

2000年7月的时候,我军曾有一场代号为”207“的军事演习,演习中一枚巡航导弹靶弹连续突破了高炮部队和地空导弹的拦截,结果到最后让一位名叫胡惕的上海民兵用红缨-6一发就打了下来。

红缨-6虽然国内也有装备,但属于是声名在外的一款装备,其出口型飞弩-6(FN-6)远销巴基斯坦、苏丹、秘鲁、卡塔尔等多个国家,2011年叙利亚内乱,叙利亚民间武装更是拥有了成建制的FN-6,之后叙利亚政府军的米-8运输直升机、米-24武装直升机、米格-21战斗机、苏-25攻击机,先后遭飞弩-6击落。

红缨/飞弩-6还可以加装夜视仪,加装后可具备敌我识别能力,不过这个“敌我”可不是以出厂国分的,在2018年,飞弩-6同样击落了一架沙特的彩虹-4无人机。

到这里,红缨-6、前卫-2就已经具备相当不俗的战力了,首发命中概率都在7成以上,但是这还不够,尤其是前卫系列后来又针对性地开发出了一些强化型号。

比如世界上主流单兵防空导弹的实际射高都只在3000米左右,所以只要飞机把飞行高度拉高点,单兵防空导弹就束手无策了,比如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为了避免塔利班使用单兵防空导弹攻击,就会在其射高之上发起攻击。

一般而言,在3000米以上高度飞行的飞行器,完全可以交给中程防空导弹,但是前卫系列不这么想,它认为:这活,我也能干!

于是,我国推出了前卫-3单兵防空导弹,直接在原本单一直径的导弹后加了一个粗了一圈的火箭助推器,硬生生把单兵防空导弹的最大射高拔升到了5000米,上一个这么干的我记得是托尼·史塔克。

而且前卫3还采用了很独特的激光半主动制导方式,可以通过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来为导弹指示方向,别看它最大射高是5000米,最小射高却能做到仅有4米,但凡飞机离了点地那都可以打。

此后,前卫家族可谓是遍地开花,有具有红外热成像及图像识别能力的前卫4、有使用”触发+激光近炸“复合引信的前卫11,专门针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这种小型目标,即便无法直接命中也可以摧毁。

前卫家族还有抗干扰能力极强的前卫-12,采用了双波段红外被动导引头,能同时追踪目标的发动机尾焰和蒙皮气动加热,即便目标打出红外诱饵弹也无济于事。

央视军事就曾播出一段前卫-12的发射视频,前卫-12在靶机连续释放8枚红外诱饵弹后,仍然紧咬目标,最终成功击毁靶机。可见我国的单兵防空导弹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航空母舰队大作战

    为什么题目上说的是敦煌,而节目里说的是伦敦?

  • 狼仔_you

    成才说的

  • 中乾立源Z武

    广告越来越过份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