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之辈”到“消费新贵”:“有钱有闲”的小镇青年
作者:肖德恒
近几年,“小镇青年”一词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作为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符号,小镇青年的内涵逐渐发生演变,并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从最初暗含嘲谑意味的“他者形象”认知,慢慢演变成为年轻企业家、青年学者等人士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其概念展现出外延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而在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小镇青年在消费领域也逐渐释放出巨大潜力。
因此,分析小镇青年的群体特征、探寻其隐藏的社会功能、提出科学的发展路径,对于帮助小镇青年培养良好的消费心态、形成理性的消费习惯、构筑健康的消费品质,乃至推动我国市场消费结构升级等,都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从社会无名之辈到市场消费新贵
1. “多元性”的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群体的构成与界定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现有研究对于小镇青年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分类:
一是以地理位置是否发生迁移为特点来判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生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如今来到一、二线生活的小镇青年;另一类是从出生以来一直在地级市或县城生活学习的小镇青年。
二是以不同城市级别来划分,有的是地级市及以下的划分,有的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由于我国的城市经济水平和文化建设存在区域性差异,本文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小镇青年群体设定为: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小城镇、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青年人群。
2. “被隐匿”的无名之辈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所谓的“小镇青年”在现实当中并不存在,但由于各种相关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影视剧等媒介的填充,“小镇青年”这一群体身份开始“被界定”“被建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然而这样的话语权建构却又不容忽视,因为这一过程可能同时伴随着“建构社会现实,建构思想甚至建构身份”。也许和“小资阶层”类似,“小镇青年”也是一个在话语权建构过程中锲入社会的新阶层。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阶层划分的标准包括“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三个维度,而小镇青年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这一群体在成长历程、教育履历、思想观念、社会阅历等方面都深深印上了小城镇的烙印,他们不同于都市青年的活跃奔放,也有别于农村青年的保守封闭,他们既渴望大都市的繁华与多彩,又留念小城市的安逸与舒适。
长期以来,受我国既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处于城乡交错带的小镇被“隐匿”在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的宏大议题中,活跃在小镇的青年群体也鲜受关注,其群体特征、消费特点、社会功能等均未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也未能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
3. “强有力”的消费新贵
21世纪以来,随着小镇的地域界限扩张、人口数量增长,小镇青年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早在2010年,《城市画报》杂志就从社会结构、个体梦想、心理状态、消费行为等多个方面对这一群体的特点进行了描绘与勾勒。而小镇青年正式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源于2013年的电影业,电影《小时代》和《小时代2:青木时代》在口碑两极分化的情况下,分别相继获得了4.88亿元和2.96亿元的高票房。“小镇青年的消费能力惊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票房主力失守”等言论,相继成为新闻报道的头版头条。
在2017年,猫眼电影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上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狼2》在全国获得超过50亿元的票房,其中一线城市贡献了18%的票房,二线城市41%,三线城市及以下也同样占据41%的份额。在调查意愿中“想看《战狼2》的人群”来自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合计占比超过50%。
此外,《2021年中国下沉市场汽车购买行为洞察报告》显示:在政策补贴、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等因素的驱动下,三、四线城市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购车需求逐步增加,其中2021年上半年下沉市场城市的乘用车销量复合增长率为30.4%,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分别仅为24.2%、22.9%、25.1%。由此可见,小镇青年在消费市场中已释放出巨大势能,他们甚至被部分媒体称为新崛起的消费力量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消费群体。
二、小镇青年群体画像
本文通过多阶段抽样法抽取小镇青年群体的访谈样本。第一阶段在河南、湖北、广东和青海四省使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其三线及以下地级市中抽取6个城市,第二阶段在此6个城市中按照18~35岁的年龄目标推动的抽样方案选取最终被访的200名小镇青年,其中女性占比约57%,男性占比约43%。调研时间集中在2022年6月至10月,访谈过程主要采用线下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线上问答的方式。通过对调研访谈的小镇青年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出小镇青年如下所述的群像特点。
1. 家庭结构稳定,时间自由充裕
“三年前,我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离开了上海回到湖北荆州,高昂的房价与入不敷出的薪资让我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都市里有一种生活的挫败感”。
目前在荆州某国企工作的CDY,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来上海奋斗了三年。基于现实的困境和对希望与未来的迷茫,他在2020年选择回到了家乡荆州,就职于当地的一家地方性国企:
“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回来之后我结了婚、生了娃,消费水平提了上来,时间也更加自由与充裕了,虽然说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我一直在积极调整、努力适应”。
“每个月,我工资的四分之三都用来还花呗,我换过的三个手机都是iPhone,平时喜欢买耐克、阿迪达斯的衣服和鞋,虽然工资不算高,但能自给自足,也没有太大的压力,我更在意自己生活的品质和档次”。
同样在荆州市国家电网工作的ZXM谈到目前的生活状态,他说:
“如果可以,我挺愿意一直这样生活下去,我的父母都在这里,家乡的生活与工作节奏让我感到很幸福”。
笔者经过访谈调研发现,大约65%的小镇青年都有过在一、二线城市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在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和不敢消费的生活窘境让他们最终选择回到家乡。这些小镇青年群体,整体上家庭结构稳定,家庭成员里通常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有两成有1~2个未成年的子女;父母多数健在,但大多已经退休。回到家乡后的小镇青年,生活幸福度有了大幅提升,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更多,与此同时,他们开始越发关注消费品位和生活乐趣的培养。
调研结果显示,在小镇青年的年收入支出比例中,旅游消费占比24.6%、健康养生支出占比20.7%、奢侈品购买占比16.8%,合计已超过六成。大量的闲暇时间活动主要集中在:上网(70.7%)、逛街购物(65.5%)、与亲朋聚餐(55.4%)、参加体育锻炼(52.5%)、参加文化活动(45.2%)、打麻将(25.6%)等。
通过上述描述看出,小镇青年总体上家庭结构比较稳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这为他们生活乐趣的培养、消费品位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三、四线城市较低的生活成本使得小镇青年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空间上有了更多选择,看电影、打电玩、健身等受到小镇青年群体的热捧;喜爱时尚潮流,容易被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种草”;智能跑步机、普拉提、划船器、运动筋膜枪等新潮产品,也出现在小镇青年的购物车里。小镇青年体验消费特点越发凸显,逐渐从默默无闻的潮流追随者成为潮流的引领者。
2. 生活节奏缓慢,氛围舒适安逸
随着网络的高度普及和各类趣闻、趣事在互联网中的传播,直播、短视频已经成为小镇青年重要的娱乐方式,为小镇青年提供了更加舒适安逸的生活平台。2020年艾媒数据中心对抖音用户城市层级分布做过一次分析研究:一线城市抖音用户占比7%,准一线城市占比16.8%,二线城市占比20.4%,三线城市占比24.8%,四线城市占比18.9%,五线城市占比12.1%,三、四、五线城市/小镇的用户占比已超过60%。
另外,《快手&抖音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视频APP用户为青年人,24岁以下的快手平台青年达到66.6%,抖音平台青年为75.5%。同时,每年约2.3亿小镇青年使用抖音和快手平台,发布的视频数量达28亿+。
通过对快手、抖音视频中发布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小镇青年呈现的生活是安逸而舒适的。他们的短视频中记录自己生活的幸福瞬间和假期出游的快乐时光,包括健身、锻炼、唱歌、带娃、出行度假等各类温馨而幸福的画面。
抖音用户“兜兜儿有糖”生活在湖北省荆门市,是一位35岁的小镇青年女性,目前已发布420条短视频来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日常的购物逛街、家人的运动健身、幸福的过年画面、跳广场舞的阿姨、夜市里摆地摊的大爷等。她发布的视频获得超过2万个点赞和1万条以上的评论留言。舒适而安逸的生活记录片段并没有让她的视频显得平淡无奇,反而吸引了大量人群的围观,让她收获了大量的网络粉丝。
此外,一些带有个人IP流量的小镇青年经常展示属地人文风情,如“抖音带你游凤凰”的抖音用户记录的大多是湘西土家的人文风情和秀美风景。在他的热门评论中,有很多粉丝对苗族文化产生向往,纷纷点赞留言:“想飞去凤凰”“现在学唱歌还晚吗?”饱含着对远方新鲜有趣的古城民俗生活的期许。
通过分析这些视频中发布的内容以及对抖音用户的私信访谈发现,这些小镇青年的生活状态既闲适又安逸。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有的具有较好的家庭背景,父母能够在买房、结婚彩礼、小孩出生后的养育和教育方面为他们提供资金和人力帮助;有的凭借曾经在大城市的生活技能和较为丰富的大城市工作经验在县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他们虽然收入较一、二线城市不算高,但不用面对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压力和生活成本;他们或许没有光鲜的学历,却能在老家谋得一份不错的收入;他们不需要月入过万,因为根本无须为高昂的房价、物价苦恼,财力有余的他们甚至扛起了二孩乃至三孩的大旗;他们也乐于在互联网上购物、刷视频消磨时间。与大城市的“996”工作氛围相比,他们更多的是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不用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去通勤,有精力和闲情去过自己的小资生活。
3. 收入不断上涨,消费能力强劲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直播带货、青年创业就业、小城镇加速发展等,小镇青年的年收入呈上涨趋势。而与此同时,小镇青年的消费力也在不断攀升和提高,凸显出透支消费的特征。
据2021年淘宝、天猫的消费成交额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势头迅猛,质量和结构都在升级完善,且下沉趋势明显。《阿里巴巴2021“十一”假期消费出行趋势报告》显示,下沉市场不断呈现升级消费和网购高频的迹象,淘特平台干红葡萄酒、养生丸、夹心巧克力等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超过55倍、18倍和10倍,且四、五线以下小镇及农村地区与一、二线城市相比总销售额均大幅提升。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三线及以下小镇青年的消费力持续上升,正在被激活的小镇县域经济开始成为中国消费持续增长的新的动力源泉。
针对小镇青年强劲的市场消费数据,笔者对河南、湖北、广东和青海四地具有代表性的200多名小镇青年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只有近25.1%的小镇青年每个月有结余工资,40.5%每月收支相对平衡,34.4%支出大于收入。由此可见,超过70.0%的小镇青年属于“月光族”,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小镇青年消费能力强的特点。
此外,消费目标观念的改变让众多小镇青年开始入不敷出。调查数据显示,有22.0%的被调者认为自己贷款种类较多,还款压力大。由于小镇青年群体整体上较为年轻,理性消费意识还不够强,当身处无孔不入的消费刺激中时,在信用卡、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消费神器的加持下,不少人便会选择透支消费,因此而背负巨大的还贷压力。
“一开始我只是想试一试网上借贷功能,但是由于消费欲望的不断升级,现在支付宝借呗里还欠着两万元没有还上,后面可能会让我的父母先帮衬一下”。
工作在广东茂名的YZM是一位热衷网游的小镇男性青年,频繁的游戏装备购买让他陷入了工资入不敷出、工作之后还得继续啃老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虽然小镇青年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能力强劲,但透支消费的现象也愈发明显。
4. 攀比生活质量,追求品质档次
在消费能力不断崛起的背后,小镇青年开始对生活档次和品质消费有着愈发强烈的追求。“2023年的春节,疫情管控已经放开,趁着七天假期,我和男朋友想去看看‘诗和远方’,我们去三亚玩了一圈,这场旅行给在疫情下生活了三年的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愉悦”。生活在湖北江陵县的WM说:
“算上车费和住宿等,我和男朋友花了将近2万元”。
WM已经工作3年,略有积蓄,是一位热爱旅行的小镇女性青年,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也愈发开始在意生活的质量。
CG是一位在河南省四线城市生活的初中老师,“我每月大约有3000元拿来买生活用品,女孩子嘛,都爱美,我平时买的最多的是化妆品”。
CG说:“我生活在县城,这里房价低,我不需要每月还房贷。所以日子过得还不错,喜欢的东西想买就买了”。
由此可以看出,小镇青年开始具有更加多元化的消费观念,而且对精神消费的需求甚至略超过对物质上的改善。基于小镇青年较小的生活圈和熟人网,“敢消费、要面子”的他们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攀比现象。
“我身边有几个朋友,感觉她们活得越来越年轻了,有个闺蜜跟我说她每年要去做三到五次的医美保养,日常的护肤品、美容装更是精致齐全”。
生活在湖北荆门的ZZD今年28岁,在访谈中表示:
“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我把我的精华液换成了神仙水,洗面奶也换成了欧碧泉,香水现在用的是香奈儿蔚蓝。虽然这些东西很贵,但我希望我也能和她们一样变得更年轻漂亮,不然我会觉得很没有面子”。
天猫消费洞察发布的数据显示,18~35岁的青年在奢侈品的消费群体中占比是最高的。尤其是主打“轻奢”战略定位的国际产品,如美国蔻驰等,近两年受到小城市女性青年群体的热捧。一线大牌的品牌店在距离上虽然还未到县城,但它们旗下的平替用品已经进入小镇姑娘日常生活中。研究发现,与消费下沉同步的是城市生活方式在小城市及县城的扩散。
“小镇青年”对生活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开始养成喝咖啡的习惯。这些小镇青年年龄大多在18~24岁,爱喝袋泡咖啡、挂耳咖啡、速溶咖啡等。在2021年的“十一”长假前最后一周,天猫平台咖啡机、空气炸锅、电烤盘机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50%、20%和80%,下沉市场增长尤为明显。
通过以上描述,笔者从小镇青年的时间充裕、生活安逸、透支消费、品质消费共四个方面对其形象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体上可以看到小镇青年呈现出的是一种时间多、节奏慢、消费强劲且追求品质的“消费新贵”形象。曾经无人问津的小镇青年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拥有了更多收入来源和娱乐时间,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已迈上新的台阶。针对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城镇青年消费力暴发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产业体系的升级,二者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的延展性,从而弱化了地域约束,缩小了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区位差异和认知差异。
通过本文的深访及文本分析,笔者认为小镇青年成为“消费新贵”存在内、外部两种原因:内部原因在于小城镇生活成本低且可控,相当一部分人收入稳定,且具备理财储蓄的习惯,因此可支配收入相对充足,大批“有钱”的小镇青年继而出现;外部原因是由于整个消费环境业态的升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经济资本、网络技术的推动赋予了小镇青年更多休闲娱乐的空间,“有闲”的小镇青年在不断涌现的同时衍生出了各类契合消费欲望的新消费模式,为其在迈向“消费新贵”之路上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三、小镇青年群体蕴藏的社会功能
根据对小镇青年群体特征的分析发现,新时代的小镇青年“时间充裕”“消费强劲”的特点尤为明显,这使得他们在构建城乡关系、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新生力量。
1. “消弭鸿沟”,小镇青年构建城乡关系的纽带
很长时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锁定”导致生产要素难以在城乡之间便捷流动,一度出现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然而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短视频的出现,以及小镇青年力量的壮大,时间充裕的小镇青年群体正通过积极的实践,参与到城乡关系话语权的建构中来。
笔者通过对研究样本中使用抖音、快手等APP的小镇青年发布的视频频率分析发现,高达65.1%的视频内容表达了分割对立的城乡关系,仅有32.9%的视频内容呈现统一融合的城乡观念,此外2%的内容则对城乡关系的认知和界定较为模糊。
“我从老家来北京已经一个月了,简历投出了不下20家公司,为数不多进入到终面的几次机会,也因为我在北京没有定居,公司认为我并不具备一定的职业稳定性而告终”。
来自河南商丘市的李女士在视频中讲述着自己在疫情阴霾之下求职屡受打击的悲惨遭遇,言辞中透露着城市之大却又无处安身的无奈和苦楚,她认为自己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原因是无京户籍带来的歧视。然而与此不尽相同的是,在线上访谈中,也有因为从农村来到城市而获得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的小镇青年,目前就职于上海中梁控股集团的LX便是其中一员:
“因为机缘巧合,我从鄂州大垅村来到了上海,我感觉大城市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只要自己有能力,敢闯敢拼,一样能干出一番成绩”。
目前工作在地产界排名Top30的LX在访谈中也表达出了对城市情感的认同。通过笔者的调查统计,小镇青年对城市的情感态度褒贬不一,认同感(30.2%)和鄙夷感(29.8%)、隔阂感(26.8%)和向往感(13.2%)构成力量相对均衡的矛盾情感。
通过数据可以看到,虽然在城乡对立关系的建构上体现出正面的乡村情感和负面的城市情感共存的现状,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曾经坚不可摧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无法逾越的鸿沟,正因为小镇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到网络互动行为而得到改善。
2. “脱城返乡”,小镇青年撑起乡村振兴的蓝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尤其需要一大批心怀梦想、敢闯敢干的青年。
为深入了解小镇青年群体从“离乡”到“返乡”并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行动逻辑,相关学者针对这一问题采访了1231名青年,得到青年群体返乡参与乡村建设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出于乡村发展的需要和个人主观意愿的选择(39%)。旅游小镇、特色民宿、电商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过程中为青年带来了发展机会。因此,伴随返乡热潮涌现的青年返乡创业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生活高成本、快节奏(35%);返乡创业利好政策(29%);生活圈融入困难(9%);生活单调孤寂(17%);其他原因(10%)。然而,部分不愿意返乡的青年则表示,城市机会更多(37%)、环境优越(24%)、配套齐全(18%)、生活丰富(16%)、其他原因(5%)等。
第二个原因是出于服务和贡献社会的责任担当(24%)。农村是很多小镇青年群体成长的摇篮和精神家园,他们天然地肩负着发展振兴家乡的使命。这种使命感不仅体现个人责任胸怀,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乃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均意义重大。
第三个原因是响应政策的号召(28%)。数据显示,小镇青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主要原因包括:了解国家发展方向(40%);对国家富强、民族壮大的自豪(33%);自身工作的需要(22%);其他原因(5%)。出于其他原因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青年群体在调查对象中占比9%。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选择回到家乡参与乡村建设与发展,而且时间充足、消费强劲的特点也为小镇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有开阔的视野、远大的格局,有创业的动力、创新的理念、科学的技术,有强劲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能带动乡镇的消费市场,他们已经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蓝天。
3. “不断崛起”,小镇青年成为市场经济的新贵
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始终处于第一梯队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杭州、武汉、成都等二线城市的日益壮大,似乎都在不断提示人们: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地在一、二线城市。但是,由于一、二线城市互联网流量红利的逐渐衰减以及更加饱和的发展态势,大家突然发现:未来经济的增长引擎和商业机遇已在不经意间从一、二线城市转移到了三线城市以下,小镇青年越来越成为消费的主导群体。
事实上,众多企业已迈开下沉的步伐,阿里、苏宁等线下实体店范围不断扩张,国内外高端品牌持续入驻中国内地商场,这些现象都在宣告商家已经开始重视小镇青年背后的“金矿”,“有钱”的小镇青年们已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小镇青年在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出强劲的消费能力。
一是汽车厂商渠道的下沉。当下,汽车已成为小镇青年生活的刚需,“90后”成为国内汽车消费群体的主力军,他们是车企界定位的目标客户,且逐渐成为被争抢的“香饽饽”。
二是海淘行为的普及化。根据海外购物平台洋码头发布的《中国海淘消费报告》显示,跨境电商的发展让国内消费市场格局越发多元化,而直接的体现就是三、四线城市几乎占据了消费榜单50%以上的席位,这也侧面反映出小镇青年旺盛的消费热情。
三是国产智能手机的购买热潮。近些年来,OPPO和vivo智能手机的购买开启了电子市场的消费巨浪。根据Canalys公布的数据,OPPO手机的平均售价为270美元,客户群主打小镇青年,而vivo手机消费数据同样强劲,几乎占领全国所有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市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小镇青年”是今后十年消费的新生力量,预计到2030年,三、四线城市消费总额将达45万亿元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长三角、成渝地区和京津冀等城市群的三、四线卫星城市,有望继续领跑消费市场。
从上述描述可见,“有钱”“有闲”的特点属性为小镇青年在构建城乡关系、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提供了充分条件。放眼中国社会的发展,小镇青年的出现是社会变迁、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进程中的产物,最初,小镇青年“负面化”的形象在被公众媒介建构时,他们更像是中国城乡断裂带上的“弃儿”,但随着小镇青年群体的不断“崛起”,他们逐渐成为万众之宠。
总之,小镇青年已成为一个时代符号和文化标记,成为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人群,他们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对城乡关系的构建、乡村振兴的响应以及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关于做好引导小镇青年发展的思考
1. 明确政策导向,发挥小镇青年黏合城乡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的不断发展重构着城乡之间的粘连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生活成长在农村的一代,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曾经,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称呼,就像出生时被烙上的胎记,体现着不同的身份和观念上的认同。城市和农村之间,就像有一道无形的鸿沟,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才可以跨越。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人也有了与城市人条件相当的居住和就业机会,尽管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投入方面仍然有明显差别,但是曾经坚不可摧和无法逾越的城乡二元结构,因为正确的政策导向、先进的社会发展力量、积极的青年新生群体而得到改善。
为了构建更和谐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同发展,发挥小镇青年在城乡关系构建中的优势和黏合功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要进一步明确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发挥青年群体在城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小镇青年群体有着大城市的生活经验和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相关部门要发动优秀青年骨干直接或间接参与村社治理,参与村社发展谋划、政策宣导宣讲、志愿服务等工作,努力让青年成为城乡治理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助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建设。
二要关注青年群体利益诉求。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虽然他们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血液,但也造成了长期以来农村要素单向流动的局面,而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就是村庄“房堵窗、户封门、村里见不到年轻人”的景象。作为最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青年人,在城乡构建发展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倾斜关注这些小镇青年人的利益诉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做到“发掘人、吸引人、留住人”,为青年群体创造更好的平台和条件。
三要让小镇青年在城市和乡村关系的话语建构中积极发声。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普及运用和各类自媒体视频的出现,小镇青年越来越活跃并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他们在现实中和网络上讲述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呈现着日常家庭的琐碎,描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小镇青年应积极地利用各类资源平台为自己发声,让公众、让社会更加了解自己,在城乡关系话语权的建构中取得一席之地。
2. 重塑主体身份,鼓励小镇青年参与乡村文化振兴
“三农”问题是民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多次提出“乡村振兴”的愿景。乡村振兴不仅体现在乡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同样体现在乡村多元文化的构建中。小镇青年是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从城市回到乡镇后一度被认为是新时代的“乡绅”。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重塑返乡青年的乡情,提高他们的文化能力,为乡村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针对小镇青年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要重塑个人身份认知,强化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作为在城市生活、接受教育后回到家乡的小镇青年,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应加强主体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当下,全国很多农村地区,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乡村文化建设落后,为数不多的公共文化活动也鲜有人参与。因此,要强化年轻一代农民的文化主体性,从理念上明确乡村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地加大重视程度,推动专业文化人才的青年群体“下乡”活动,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梯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内生性乡村文化建设,在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内容创新并大力培养后备人才,形成具有属地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
二要精准定位乡村文化,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小镇青年在实践行动过程中必须加强乡村为本的意识,深刻解读乡村文化内涵。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区域之间千差万别,特点万千,为了避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同质性,小镇青年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多姿多彩的乡村地域文化资源,并与市场相结合,打造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中,注重地域特色、保留乡土风情、敢于推陈出新,建立智慧乡村、绿色乡村、科技乡村等具有现代智能化特点的产业发展路径,使乡村文化焕发新的魅力。在思维意识上,积极挖掘乡村建设方式、创新乡村服务体系、深化乡村运营理念,注重建设进程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关注服务过程从浅表向内涵的挖掘,深化产业结构从分散向集聚的升级。
三要植入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小镇青年群体应当将自己新的思想、理念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中。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绿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品牌,增加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赋予乡村文化产业更多元的发展可能性。
3. 升级消费方式,引导小镇青年理性健康消费
调查发现,在不断崛起的下沉市场中,我们看到小镇青年身上有着显著的“时间充裕”“生活安逸”“透支消费”“品质消费”等特征,在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理性看待小镇青年的消费行为,引导消费升级向良性方向发展。
近年来虽然小镇青年的消费潜力和欲望大幅提升,但在实际案例中我们也看到在消费升级的路上,小镇青年身上出现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在个人层面,由于大数据时代多元文化的涌入,加之西方享乐主义的冲击,小镇青年身上具有一定的从众、对品牌的依赖、交互式推荐购买、熟人圈层传播、攀比等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市场层面,由于多元化市场元素的横行其道、商家们层出不穷的销售手段,缺乏理性思维的小镇青年容易受其影响,从而透支消费、盲目消费;在社会层面,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QQ、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运用,为小镇青年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消费条件,从而出现“易”消费、“快”消费、“闪”消费等行为。因而,在挖掘小镇青年消费潜力的同时,更要关注潜在的消费风险。
针对小镇青年群体的消费特征及潜在的消费风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要树立正确消费观,不盲目跟风攀比。小镇青年应培养学习能力、增强思辨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消费观。在消费过程中要规避攀比心理,克服享乐倾向,把握好消费的“度”,做到有计划、有需求、俭而有度,切实做到收支平衡。
二要减少盲目崇尚时尚、贪图感官享受等精神消费。要以“身心健康”为核心,树立以实现自身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健康消费观,在日常生活中不攀比、不盲从,从自身切实需求出发。三是在消费习惯中坚持绿色消费。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自我要求和约束,守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响应、践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衣食住行消费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选择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方式,如实行“光盘行动”、废旧物品循环利用等,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五、结语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提出社会系统的“脱域”现象,“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新时代的小镇青年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从原有的社会系统中“脱域”而出,身份的转换、环境的变化和新价值观念的养成对小镇青年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消费方式等各方面都带来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纵向梳理小镇青年从“无名之辈”到“消费新贵”的进阶过程,系统分析小镇青年“有钱有闲”的形象特点,深度阐述小镇青年蕴藏的社会功能,对其正向发展提出了科学建议。
目前,小镇青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作为时代新人,他们已成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各个维度中展现出的特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群体身上所具备的独有风貌。他们曾经是无人问津甚至带有一定负面色彩的“无名之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有钱有闲”的小镇青年掀起了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潮流。
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诸多小镇青年身上存在的问题,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透支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仍屡见不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崛起”。
因此,养成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才是走向“消费崛起”的正确之路;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新贵”。下一步,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应发挥三方联动效应,以期在规范的公共政策、健康的消费市场、正确的消费观念等方面,对小镇青年的发展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和分享。
文章为何如此有工作指导意义,这么长,发错地方了吧
文章分析非常好,但是感觉有点过时,不具备参考性了。
这哪里是小镇青年啊?你说的是有路子、混的好的城市青年!电力系统,国企,有这么个工作,谁还在特大城市卷的身心疲惫?早回来进电力系统了!你在北上广做个调查试试,看看是愿意在大城市租房做996打工人,还是愿意回老家进国企进电力系统!真是个高高在上不知人间冷暖专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