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女幼师搞反串?荒诞谣言背后是流量逻辑拱火

假冒女幼师搞反串?荒诞谣言背后是流量逻辑拱火

00:00
03:04

“女幼师利用职务之便给幼儿喂避孕药,搞化学阉割。”近日,这样一条惊悚新闻在互联网刷屏。很快警方发布通告,是一名男性网民炮制了这条谣言,目前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从谣言刷屏到警方辟谣,这起舆论风波的持续时间不过半天,但就其所言之荒诞与影响之恶劣,却值得作为案例解剖一番。
“幼师仅凭性别给幼儿喂避孕药”的说法,既不符合常识逻辑,也经不起追问推敲。然而,面对这条谣言,不少网友马上情绪上头,围绕“性别”问题展开骂战,即便在警方辟谣的新闻评论区里,各种关于“性别”的污言秽语仍在不断刷新。综合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出现的一些热门事件来看,各种以“小作文”“聊天记录”等形式出现的涉性别谣言,怎么拱火怎么说,怎么离奇怎么编,已经成为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不断挑战社会的公序良俗。
此类谣言何以大行其道?事实上,面对性别话题,社交平台、自媒体与用户俨然形成了一个不断制造流量的自我循环。基本路数为:无良自媒体通过片面截取新闻片段,以避重就轻的标题和表述方式的极化,将各种社会话题往公众的“敏感点”上引;社交平台有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通过算法将偏激观点定向投喂给用户;用户则在朴素正义感的驱使下,被激发出点赞、转发、评论等扩大流量的行为,进一步推动自媒体与平台生产相关内容……在这场流量的漩涡之中,偏激观点不断吸引更偏激的粉丝,并成为狭隘的信息茧房,将更多人裹挟其中。于是乎,互联网上几乎所有关于性别的话题都成了“火药桶”,一受到关注就会点燃骂战。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有着10亿多网民的中国互联网更不能成为撕裂社会共识的混乱之地。谣言有“毒”,造谣违法。目前,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都对相关行为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相关方面尤须依法行事,不仅要及时全面辟谣,更要对造谣者公开曝光、严肃追责。
更要看到,只要“流量至上”的逻辑不改变,各种博眼球的操作就不会止息。对那些放任“厌男”“恐女”等挑动社会情绪内容传播的平台和刻意带节奏的大V自媒体,也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如同整顿“饭圈”一般,斩断其幕后推手,让那些只收割流量、无视社会效益、不负社会责任、不顾世道人心者,不仅颗粒无收,还赔得倾家荡产。
对于许多习惯于冲在吃瓜第一线的网友们来说,不要让情绪冲淡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撕裂对社会、对自己都没有好处。每一位旁观者保持理性,让事情回归事情本身,谣言滋生和升级的空间就能小一些。

来源|北京日报

编审|郑宗敏 实习生谢雨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