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四大派对俱生光明的诠释 上集

藏传佛教四大派对俱生光明的诠释 上集

00:00
10:47
藏传佛教四大派对俱生光明的诠释
贝玛仁波切

藏传佛教是那烂陀寺的清净传承。
很清楚的,西藏在第七世纪时,就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并且开始发展及学习,但是有系统地学习及修行佛法是从第八世纪才开始。
第八世纪时,国王赤松德赞邀请了二位大师,一位是莲花生大士,另一位是寂护论师,他们主要负责教学及给予具足戒,主要的负责人是寂护论师。寂护论师是那烂陀大学的顶尖学者。
公元初期就有那烂陀大学,龙树菩萨等许多大师都来自于那烂陀大学,伟大的哲学家及逻辑学家也是这个传承。寂护论师是中观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逻辑学家,这可以从他的藏译著作得知。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授师是来自那烂陀的最优秀学者、修行者、比丘。合理推论:老师是哲学家、逻辑家, 他自然会想让他的学生跟他一样。不是吗?直到现在,西藏的佛教传统是那烂陀的传承是非常清楚的。
我们的传统是从六、七岁时开始学习,要背下主要经论。以我来说, 我在六、七岁时,对佛教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小时候开始学习背下那些经论时,一点学习兴趣都没有,我唯一的兴趣就是玩,所以我的私人教师必须准备鞭子。
那时,我的哥哥也是出家人,跟我一起学习。所以我的私人教师准备二条鞭子,一条是一般的鞭子,另一条是黄色的鞭子,可以把黄色的鞭子看成是神圣的鞭子。你们可以想象,使用那神圣的鞭子,我并不觉得有神圣的疼痛,疼痛的程度是一样的!
因为害怕被打,所以我学习这些经典。重点是,我得将这些学过的经论熟读在心,哥哥也一样。我的这位翻译以前也是出家人,他也有相同的经验。这些经论都出自于那烂陀的学者,如龙树、提婆、无着、世亲菩萨等大师。
当然,我们也学习这些经论的解释,学了很多印度论著及西藏论著,这些解释提到重点时总会引经据论,所以非常清楚地知道是那烂陀的传统。还有莲花生大师,他特别负责介绍密乘。
我们相信,在丹珠尔(论藏)中,有大约二百本厚厚的书是从不同的印度大师的著作翻译过来的。在这之中,有很多密乘经论是龙树、提婆和其他大师的著作。所以,藏传佛教是来自那烂陀传承,是正统且完整的佛教。
根据巴利文传统,所有律学的原始语言都以巴利文为主,如律藏是以巴利文为主。虽然巴利文传统也有经藏和论藏,但多数的经藏和论藏是以梵文为主,如《般若经》、《上部阿毘达磨》和《下部阿毘达磨》等。
西藏在第八世纪开始有正统且完整的佛教,这时期是旧译宁玛派。第九、十、十一世纪,正法的传递受到波折,西藏王朝体制也变得四分五裂。之后是新译时代,阿底峡尊者、宝贤大译师等人来到藏地,之后是格鲁派。这一切都是具有大小乘显密圆满的教法。旧译宁玛派说到九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称为「世俗三乘」;密乘的作密、行密、瑜伽密, 称为「苦行三乘」;大瑜伽密、无比瑜伽密、无上瑜伽密,称为「自在方便三乘」。所以大小乘、显密全部都圆满了。
讲到细微心识。大瑜伽密、无比瑜伽密、无上瑜伽密中的无上大圆满,是主修俱生原始的普贤明的教授。大圆满又可分为心部、界部、口诀部。口诀部又分为外部、内部、密部、极密无上部(心髓部)。
有个不共修法是区分明与明分(རིག་ཆ།), 此处的明,不是心、明、识中的明,是觉明;将暂时性的心识称为心,将无始以来未曾改变其性的心称为明——其无始亦无终。
俱生原始的普贤明又称「无始为佛」,明本性清净。当具有暂时污垢的「无始为佛」去除暂时污垢时,称为「再次成佛」。般若乘说到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自性涅槃是无始以来就已圆满涅槃自性,如果没有自性涅槃,就无法产生去除暂时性污垢的涅槃。
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无始为佛」,自然不能有「再次成佛」。
说九乘,不是因为教义分成九个部分,是因为某一补特伽罗修道需要这九种次第。有这样解释九乘,这种解释非常棒:观修四谛是声闻乘;之后深入四谛的修持,以趋遮十二缘起,了知如何趋入轮回的次第、如何遮遣轮回的次第,并以遮遣次第讲灭谛,是独觉乘;
之后,发心、六度、止观的修持是般若乘的菩萨乘;之后,观修本尊瑜伽,以事部的所化有情而言,是观外在本尊相,就自观本尊而取得息等悉地,说作密、行密、瑜伽密的修持。为令深入本尊瑜伽, 大瑜伽、无比瑜伽说了气脉的修持;之后,大圆满则说了普贤明的修持。也就是,让一个补特伽罗能圆满修持九乘并包含前行。龙钦七宝藏①也明显地这么说。
平常我会这么介绍:龙钦七宝藏中,先读《宗派宝藏论》,之后学习《如意宝藏论》,之后再学习三休息论②中的《心性休息》,最好以日观的方式学习,约莫用一百四十多天的时间观修,之后再学习《胜乘宝藏论》及《法界宝藏论》,并实践其内容,如此将会非常殊胜。
了解道的整体非常重要。针对特别有善根的补特伽罗——极有可能因为某个口诀教授而获得证量—而传授教法,称为「依别众生」。以教法的整体而言,了解教法的整体结构而修持,称为「依共教承」,最好是遵循「依共教承」的方式。
下一个是噶举派,噶举派传承主要来自那洛巴。西藏马尔巴大师从许多印度大师获得传承,尤其是从梅纪巴获得中观的传承。很明显的,梅纪巴继承了月称菩萨的思想。
噶举派有大手印教授,格鲁派也说大手印教授。大手印教授分为显密二种,显教的大手印指的是中观正见,是搭配四法印而延伸的教授。不共的大手印与咒乘的光明有关,那洛六法里说到光明的修行,这种修持叫做「大手印」,主要是让俱生原始光明转为道用。
接下来是萨迦派,萨迦派传承来自毗卢巴。我们常听到的萨迦《道果》,咒续的修持是搭配着「喜金刚」而修。《道果》说到三相、三续,三相是显教之道——烦恼相、不净相、瑜伽者的清净相。
三相的修持涵盖了宁玛派九乘中的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至于作密、行密、瑜伽密,则没有对应的说明。能代替大瑜伽、无比瑜伽、大圆满的是萨迦《道果》的三续,这都是基于无上密而说。
三续,如前引用《密集金刚续》所说,是基续、方便续、果续。为什么称「唤醒三续」?基续为当下我们凡夫所拥有,大圆满的用语是「普贤明」。如何修持明、如何介绍,萨迦派及宁玛派稍有不同,但是就关键处而言,所有派系都是一样的:认识基续,从经验觉受上去认知。
萨迦班智达说:「前识后识间, 光明现不断。」
在阿赖耶因续时,分别心有粗细二类,细微分别心不是本智。「前识后识间」,噶举派观修大手印也是这样。噶举派大手印与格鲁派大手印是一样的,首先不让自心随着过去的记忆转,也不被未来的计划转,停止缘取过去事物、计划未来的妄念,只停留在当下的心识;无造作地令心持续停留,会现起粗细二分别心中的细微分别心。
如果要认知大圆满「普贤明」的本性为何,有论著谈及法身,是一种与法身有关的解释, 然而此处不是与法身有关,是一般的细微分别心。想办法让心停留在这种状态,这样一来,就如巴楚仁波切在《三句击要》中所说「愣然之中洞澈然」③ ,令心「愣住」、令心「安住」,不要生起其他的想法,让心停留在当下无造作的心,无作、自然、放松。
以大圆满而言,就是在这种状态中认清什么是「明」。正所谓「加持从彼移」,这是种需要经由加持认清明的方式。认识阿赖耶因续时,是认识这种细微心识,虽然这不是俱生原始光明,却具光明种类的成分。
大圆满中又分「明」及「明分」。所有暂时性的心识都是明的技能。所有明的技能中,都遍布了明分。明可分为性明、基明、技明等多种。当我们暂时性的心识现起,因为这一切心识都是从明的技能现起,所以都被明分所周遍;因为这一切心识都被明分周遍的缘故,相续成熟的瑜伽师,就能以经验在烦恼——随所执而称的烦恼,也是所谓的具相烦恼—现起的当下不被烦恼所转;
在烦恼现起中,令心安置在烦恼的究竟本性光明上,所以不会随执着而转。凡是从俱生原始光明本体所现,其究竟本性就是俱生原始光明。如果能将心持置于本性光明中,就能成就「虽未断烦恼,却使处清净」,这并不简单。同样的,要做到令心「愣住」, 先从认清粗分阿赖耶因续,从细微分别心开始做起,从此方能生起瑜伽, 因此唤醒了基续及道续;又因为将自安置果时佛慢,如此则唤醒了三续。
咒乘说生起本尊时要将空正见转为本尊,特别在无上咒乘,空正见转为本尊不是将粗分空正见转为本尊, 是将空正见胜解为俱生原始光明——胜解不是只随着词义观想,是令心现起光明的行相,再观想这种光明证悟了空性,再将这种空正见转为本尊相。因此,下三续的空正见转为本尊,与无上咒乘的空正见转为本尊, 意思不同。
总之,生起本尊时,俱生原始光明的修持是关键。在圆满次第时,依赖气、脉、明点的修持,令粗分心识融入,粗分心识停止作用的时间越久,就越能使细微的心识更加活跃。
修持大圆满时,在粗分心识强烈现起的当下,因为粗分心识被明分所周遍,具经验者能从其中认知明的本质。而新译咒乘只说仅存光明的阶段,即无关粗分心识的明、停止一切粗分心识的光明,所以这之前需要修气、脉、明点等。
萨迦派说「明空双运」,明是心的性相,空是心的本性,双运是远离言语。又说阿赖耶因续具足了轮回、涅槃、修道三者。是怎样具足的呢?阿赖耶因续,诸轮回法以性相门具足,因续指的是现在凡夫阶段,诸轮回法正在现起,所以说「以性相门具足」。「诸道以德相门具足」,如信心、空正见越来越强大,本尊瑜伽越来越深入,这一切都在心的基础上发生,现在也会有少许改变,所以说「诸道以德相门具足」。「证量以可生门具足」,「可生」就是可以生起。「阿赖耶因续,有与脱无二」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