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方得真知(全国新课标卷Ⅱ)

实践,方得真知(全国新课标卷Ⅱ)

00:00
04:23

2016高考满分作文(全国新课标卷Ⅱ):实践,方得真知

全国卷2

(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辽宁、重庆、陕西、海南)

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016高考满分作文(全国新课标卷Ⅱ):实践,方得真知2016高考满分作文(全国新课标卷Ⅱ)

实践,方得真知

 

语文,这个贯穿于中华儿女的求学生涯,关系到每个人的素养与发展的科目,如今却困扰着无数人。“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这一问题着实让无数人头疼不已。


语文,归根结底是古代读书人对生活实践的总结。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也由此延续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因此,要想真正懂得语文,实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只有看过庐山瀑布,你才能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之气;只有到过西域边塞,你才能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远意境;只有走进杭州西湖,你才能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灵动秀丽。


只有真正实践过,才懂的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喜怒哀乐。正如刘向曾经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古时候的游学,为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真正体会过人生百态,才能在笔下流露出万般风情。当今社会,因为有网络存在,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观赏天下奇观。然而不登顶泰山,你永远无法真正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美,不亲历蜀道,如何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没有领略过自然的美,自然也不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发出的慨叹。连作者写文章的意境都无法体会,又谈何提高语文素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源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源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孩童无法感悟到《红楼梦》的真谛。即使这个孩子认识《红楼梦》中所有的字,他也依旧不懂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更不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因为他的年龄限制和他的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让他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去了解其中的内涵。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遍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完成的杰作,他的文采来自于他在生活中的实践。只有领略过,实践过,方能知书中百味。


我们只有走出家门,走进社会,才能明白语文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将其中的营养为自己所有,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016高考满分作文(全国新课标卷Ⅱ):实践,方得真知

【得分点提示】

1、审题准确,切中要害。今年的作文试题,要求考生从“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条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中,选择一条展开论证,虽说审题难度不大,但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个别考生抛开“途径”,转言其他,离题万里。


2、引用灵活,增加文采。在行文过程中,考生大量引用的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一方面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另一方面增加了文采,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起到了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


3、正反对比,论证深刻。“当今社会,因为有网络存在,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观赏天下奇观”等句子,和文章的观点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帮助读者理解“实践,方得真知”的中心论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尐贼可爱

    文章太好了

    茉香淡染 回复 @尐贼可爱: 😊孩子们很厉害。

  • eb3iut28jk2uxouy0uwc

    👍👍👍👍👍👍👍

    茉香淡染 回复 @eb3iut28jk2uxouy0uw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