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集 谋 政
男:对于献文帝拓跋弘来讲,这个皇帝真的是来之不易,但是十二岁的时候当皇帝,他的确没有准备好,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些天,太后冯氏为了父皇悲痛欲绝,差点出了人命,真真实实地吓坏了他。
女:他由衷地感谢两个人,当然首先感谢太后。太后虽然不是他的生母,但是太后给与他的爱,胜过生母,生母只是给了他生命,当我需要她的时候,她已经离开了人世,其余的一切,都离不开太后。这些还不算,更重要的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关头,是太后给了他希望。一次是大难临头,太后暗中保护了他,让他留住性命来做这个皇帝,另一个是太后居然答应他,来做他的帮手,辅佐他的江山。他知道太后很神奇,到了危急关头,她能够起到一个超过男人的作用,而且是让满朝文武佩服至极的作用,自己十二岁当皇帝,靠谁来帮忙?朝堂之上有才有德又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但是哪一个能够比太后合适呢?没有!有才有德又有能力算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只有太后才能与我一条心。
女:他更要感谢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皇叔拓跋子推,他隐隐觉得,只凭自己的请求,太后不会答应自己,最终让太后从病榻上下来,坐在自己旁边的,是皇叔拓跋子推。拓跋子推与自己没有多少交往,更没有多深的情感,他不会为了我去说服太后。
拓跋弘猜想,皇叔子推有两个动机,一是为了父皇的江山,皇叔与父皇情同手足,他不忍心看着父皇的江山从此败落;二是为了太后,他多多少少感觉到一些,皇叔对太后绝非正常的叔嫂情,或者是大臣与太后的情谊那么简单。所以他认为皇叔去跪求太后,才是问题出现转机的春风。
男:冯太后主政以来,并没有把小皇帝拓跋弘放在一边,她既要说了算,按照自己的理念处理国事,又要让拓跋弘看着、学着、琢磨着,让他尽快地成长起来。
太后问他:
女:“平城里的人愈来愈多,哀家走过几个地方,有的房子里,一块巴掌大的地方,要住十多个人,还有许多人住在桥洞下面和树林子里。皇上觉得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男:(拓跋弘答:)“很简单,那就给他们盖房子。老百姓没有房子住,还不反了天?”
女:(太后说:)“盖房子,拿什么来盖?”
男:(拓跋弘:)“国库支付!国库支付为人们盖房子,总比养军队镇压起义合算。”
女:(太后高兴地回答)“说得好!哈哈哈------”
男:于是下旨在平城大规模地建设里坊式的居民区,安置大量的平城百姓居住。他们还迁徙许多鲜卑族人前往关东地区,一则缓解平城居住紧张的矛盾,二则让鲜卑人去关东学习掌握农耕文化,还让大量掠夺而来的人口投入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女:一段时间,几处造反者被官兵缉拿归案。拓跋弘对太后说
男:“我们十分卖力地为百姓们谋福祉,可是各地依然民患连连,他们这是为哪般?”
女:(冯太后说:)“依皇上之见呢?”
男:(拓跋弘:)“宽是宽,严是严,对待这些不识朝廷善举的刁民,我以为该开杀戒。”
女:(太后回应道:)“皇上不急这一时,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女:几天之后,拓跋弘告诉太后:
男:“寡人想明白了,越是民反,越不能急躁,寡人以为可以大赦天下,予以安抚。”
女:冯太后心想,几天的光景,拓跋弘就变了,这一杀一赦,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呀!而且拓跋弘以寡人自称,看来他真的是站在皇上的角度了,好大的开悟哟。
男:太后说:
女:“哀家不明白,怎么就大赦了呢?”
男:(拓跋弘回答:)“杀几个人容易,稳定人心难。谁起反事,就杀谁,那倒简单了。做个皇帝远没那么简单,大赦天下,让天下人感觉感觉皇上的胸怀,也反思反思自己,说不定就不再有反心了呢。”
女:“皇上入道了,开悟了。”
男:太后听罢,高兴称赞道。
男:不日,献文帝下旨民患未造成大反者,一律赦免死罪,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如若再犯,或知错犯错,犯上作乱者严惩不贷。一时间百姓称道,风平浪静,世风日好。
女:一日上朝,有官上奏,说某些州郡官吏失察,欺上瞒下,奏折纸上列举了许多朝廷命官,有的官员刚任命半年,就已经上了被告的名单。献文帝征得太后同意,亲自巡察,造访民间。回来之后,他十分生气,与太后说:
男:“朝廷让他们为黎民操劳,而他们却只懂得中饱私囊,朝廷要他们何用?都查办了吧!”
女:太后不语,看着他生气的模样,暗自发笑。拓跋弘顿觉言有所失,停顿片刻,问道:
男:“太后的意思呢?”
女:(太后回答说:)“皇上知道这些不法之徒,都是何人推荐呢?”
男:(拓跋弘:)“可惜了,他们的前任向朝廷举荐了他们。他们一个个都是平庸之辈,有人举荐,才得到朝廷重用,然而他们并不感谢朝廷,更对不住他们的前任,如此的嚣张。”
女:(太后却说:)“他们的前任,举贤不避亲者有,可更多的是吃了拿了,才举荐给朝廷。问题的根本,出在他们的前任,更是出在朝廷。朝廷故官举荐新官的制度,是改变的时候了。”
男:拓跋弘暗中佩服冯太后一言切中要害,遂下旨,州郡官吏,由前任举荐改为朝廷派遣和民众访察相结合的办法,大大改善了州郡官吏的风气。
女:冯太后与献文帝拓跋弘经常到各个州郡考察民情和吏情,考察过程,他们相互交换意见,用太后的思想感染拓跋弘。
女:冯太后问献文帝:
男:“皇帝认为,民风不纯、民心不稳,问题出在哪里?”
男:(拓跋弘不假思索地答道:)“生活艰难,饥寒交迫。”
女:(冯太后说:)“皇帝只说对了一半。”
男:(拓跋弘瞪大了眼睛,问:)“太后的意思,那另一半呢?”
女:(冯太后说:)“老百姓与豪门望族一样,都是人,改变人的状态必须是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他的生活,二是改变他的心。你可以用食物填饱他的肚子,要充实他的内心,用食物却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师道,需要办学,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得到改变。”
男:(拓跋弘说:)“寡人明白了,祖上在平城设立太学,让皇亲国戚入太学,就是太后说的意思。”
女:(冯太后接着说:)“大魏王朝,只有太学远远不够,大魏的兴与亡,实际上是大魏所有人的兴与亡,所以皇帝应该把授业解惑之所办到州郡去。”
男:不久,北魏王朝开始设立郡学,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包括寒门之子,也能够得到教育。在冯太后的主张之下,献文帝还颁诏推行医官制度。所谓医官制度,就是国家出钱把救死扶伤的医者养起来,让他们为朝廷官吏、士兵和百姓行医疗病。这样的制度,在我国夏商周时期,就已存在,那时候主要是考虑到皇族、贵族的利益,而北魏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医官制度也长期仅限于御医范畴。在献文帝时期,医官制度得以推广,最受益的是老百姓。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