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式苏轩开展。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承办,是全国首个以三苏家风家教为主题、首个空间串联室内展厅与三苏祠古建园林、首个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沉浸式展览。
还未开展,捷报已传。早在今年5月,该主题展便入围了“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前20强”。不仅是专业上的认可,开展当天前来观展的游客更是赞誉有加,实现了学术性、专业性、科普性的完美结合。那么此次展览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3.5万字精简到8000字
让文物和场景给予公众联想
苏海浩瀚,那么如何深层次地挖掘理解三苏的家国情怀并体现这一主题?策展工作一开始,团队从文本上遇到了难题。据三苏祠博物馆规划建设部部长王荷介绍,最初展览的初稿达到了3.5万字,体量相当于一本学术专著。当文本送去评审时,得到了文博专家的肯定:学术性、专业性极强。“这是一个优点,但对于展览形式来说,也是一个缺点。因为面临着如何将这些学术性强的语言转化成公众容易理解的语言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三苏祠邀请国内众多顶级专家“把脉问诊”,其中就包括南京博物院原院长龚良。“对于博物馆或者一场展览,它不是靠文字来说话的,而是靠实物来说话。文字越多,那么公众对实物的理解就越少,对空间感的理解就越少。”龚良表示,文本学术性强是一个好的展览的基础,但体现学术性,不仅是靠文字,而更多的是靠文物组合场景组合。“文物能看到能反映出来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用文字;而场景本身以及所产生的意境、氛围也会让人产生联想,去思考去获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给公众看到的是我们想要反映的学术性,而不是通过文字来看学术。”
龚良说,将文物组合与场景组合做完后,就尽量再去掉原来的文字。因此,在形成展览初始设计时,此次展览的文字精简到了1.5万字,最后呈现的上墙文字约8000字。“前期我们一直在做‘加法’,后期一直做‘减法’,最后的这8000字没有一个字晦涩难懂。”王荷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将三苏的家风家教润泽千家万户。”
室内室外相串联
小馆里做大展览
文本问题解决后,三苏祠还向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借展,汇集了瓷器、陶器、石器、金银器、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古籍、碑帖等100余件文物和展品。文物也有了,但此次展览还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展陈的场地面积很小。“整个式苏轩只有1500个平方,在暂时还无法往外拓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展览,这是非常具体的问题。”
而这时就有文博专家给三苏祠提出:三苏祠的园林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展厅,何不把园林利用起来做展览的外延?
为此,本次展览打破空间壁垒,将展览的一部分“搬到”户外,融进古建和园林,成景、成趣,打造全国首个空间串联室内展厅与三苏祠古建园林的景观式展览。而在展厅内部,此次展览还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通过雕塑、影片、全息投影、语音打卡等多媒体方式,既营造出浓浓的巴蜀文化氛围,也展现了宋代极简的美学韵味,带游客沉浸式走进三苏文化的数字艺术空间。
“可以说这个展览把苏轼优良的家风家教、对三苏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以直观唯美的形式展示了出来。”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刘超英如此评价。而龚良也点赞道:“一个小馆里做了一个大展览,一个小切口凸显大情怀。”
东坡家里的展览
三苏文化研究深入是亮点
一直以来,苏东坡受到国内外众多“苏迷”的喜爱。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多个城市,遗迹遗址地众多,也留下了无数文学作品。近年来,从故宫博物院再到各地文博单位,都举办了许多关于苏东坡及三苏的展览。那此次“中国有三苏”主题展的亮点和看点在哪里?
“亮点很多,首先就是地利。”刘超英说,此次展览是在东坡家里举办,这是最独特之处;其次最大的优势亮点就在于科研基础。
眉山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之称,曾是宋代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也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乡。三苏文脉和东坡文化赋予了眉山厚重的文化内涵,他的老乡也以更饱满的热情去研究、去探索、去读懂三苏。以三苏祠为例,近一年来,三苏祠博物馆整合全国三苏文化研究力量,组建了学术委员会;成功举办第五届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完成了《苏轼书法全集》《苏海漫游丛书》《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等书籍的编辑出版;举办了“是父是子——‘三苏家风进万家’主题展”。
“应该说眉山对东坡文化、三苏文化的研究是做得最深的。”刘超英说,而此次展览便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三苏和文化遗产资源以及三苏相关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因此学术性和专业性非常强,这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