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挤眉弄眼、咧嘴、皱鼻,家长需要警惕了!

孩子挤眉弄眼、咧嘴、皱鼻,家长需要警惕了!

00:00
07:12

前言

之前有家长说孩子抽动症,太愁人了,也有一些家长怀疑自己孩子可能是抽动症,但是又不确定。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学名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通常共患各种精神和/或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行为/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睡眠障碍等。

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机制可能在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去抑制。抑制-兴奋信号在这个环路中的失衡是产生抽动和相关症状的分子机制。

抽动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在抽动障碍及其各种亚型中,男童较女童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4∶1。

抽动的临床特点

抽动可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并且在病程中可出现新的抽动形式,但通常在特定时间段内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刻板印象。

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在病程中也有明显波动,抽动症状在病程中有增有减,一些因素也可加重或减轻抽动。

加重抽动的常见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感染和被提醒;减轻抽动的常见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和睡眠。

运动,特别是精细运动,如舞蹈或体育运动,通常也可减轻抽动。

简单来说,可能孩子刚开始是眨眼睛,后来眨眼睛变成了咧嘴,皱鼻等,或者两个动作一起存在。再比如有些孩子的抽动症状也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自行消失,过一段症状又再次出现。也可能就此不再发作。

来看看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程,分为暂时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Tourette综合征3种类型。

Tourette综合征:

同时有多种运动抽动和1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

18岁前起病;

抽动首次发病后,抽动发作频率可增加或减少,抽动症状持续时间可超过1年;

抽动症状不由某些药物或物质或其他医疗事件引起。

慢性抽动障碍,既往称为持续性抽动障碍:

1种或多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不同时出现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

18岁前起病;

首次抽动以来,抽动的频率可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

抽动症状不由某些药物或物质或其他医疗事件引起;不符合TS的诊断标准。

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暂时性抽动障碍:

1种或多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

18岁前起病;

抽动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

抽动症状不由某些药物或物质或其他医疗事件引起;不符合慢性抽动障碍或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难治性抽动障碍,难治性抽动障碍是近年来在儿童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重度抽动障碍经足量规范使用抗抽动障碍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1年以上,仍无明显疗效而迁延不愈者。

这里的"足量"与"规范"参照《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抽动障碍治疗方案与用药推荐,临床中患者经规范治疗1年以上YGTSS减分率仍不理想可考虑为难治性病例。同时强调综合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包括心理教育等非药物治疗方式。

难治性抽动障碍的特点

发病年龄较早;抽动程度严重,尤其伴秽语者;存在共患病;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周围环境不良等。临床早期识别这些可能导致难治性抽动障碍的难治因素,有助于本病的诊疗管理和患者预后评估。

抽动可能需要的相关检查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选择进行脑电图、头颅 MRI、血铅、抗链球菌溶血素“O”、维生素D水平、铜蓝蛋白测定、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等以利于鉴别诊断。

中医观点

这是指南中的内容:

近年来,中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计划在2022年,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将首次正式纳入中医分类章节。

中医对抽动障碍的病机理解是自身阴阳功能的失衡,体现在身心功能的阴阳失衡,在中国,中医可以单独用于治疗TD。

2012年,我国制定了抽动的中医药诊断和治疗临床指南,并于2019年更新了版本。一些荟萃分析支持中药单独和中药加西药治疗抽动障碍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菖麻熄风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治疗抽动障碍患儿的一线中药,宁动颗粒、小儿安神汤也可改善Tourette综合征患儿的抽动症状。

同样,在我国,针灸被证明是抽动障碍的一种有效替代疗法。

抽动很麻烦吗?好治么?

抽动障碍的总体预后较好,多数抽动障碍的孩子长大后可正常工作和生活。但一小部分抽动障碍的孩子在成年后可能会有长期的抽动症状和共患病。近50%的抽动障碍的孩子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完全缓解,另有30%在成年期抽动症状减轻,高达20%的抽动障碍的孩子患儿的抽动症状会迁延到成年期或终生。

注意是总体预后较好,所以家长不用过于焦虑,早发现,早治疗,注重身心调养和药物综合治疗,减少和避免使得抽动障碍发展称为难治性程度、长期抽动或成年/终生抽动。

参考文献:

[1]辛莹莹, 孙丹, 刘智胜. 难治性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 37 : 1911-1914.

[2]卢青, 孙丹, 刘智胜. 中国抽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 36 : 647-653.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生病期间请及时就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优美动听的声音 可以互相关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