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传》由西瓜视频自制出品、君海游戏冠名播出,是一部首档讲述“中国妖怪”的文化纪录片。旨在带领观众一起感受我国古人了不起的想象力、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看到中国人充满力量的精神内核。该纪录片目前在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鲜时光TV 独家播出。
本片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连山老师作为专家顾问,讲解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妖怪故事。陈教授认为,妖怪形象的演化可以反映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在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还有妖怪背后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文化。
在拍摄手法上,《妖怪传》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拍摄模式: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每只妖怪的自白,例如中国妖怪姑获鸟痛斥自己是向往自由恋爱的新女性、《牛郎织女传》应该改名为《牛郎姑获鸟传》等,还能看到写著这只妖怪的作者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比如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顶流写手干宝,他是怎样让狐妖从《山海经》中的祥瑞到名声一落千丈的呢?
在呈现方式上,本片从历代古籍、民间传说、志怪小说、妖怪文学等文献资料中抽丝剥茧,用解说词+角色对白的双重形式,层层推进,烘托主题。此外,背景音乐极具风格化、氛围感,使纪录片整体更加轻快灵动、年轻化。
值得一提的是,用中国风的动态漫画来呈现的妖怪故事,让人忍不住想保存下来作为壁纸。从单集海报上我们就能感受到视觉美感与冲击力。
《妖怪传》一共八集,描绘了一个个奇幻、神秘又略有可爱的“妖怪故事”,展现了“妖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伴随华夏文明的成长与变迁。和传统纪录片通常四十分钟一个小时的片长不同,《妖怪传》单集时长在 13 分钟左右,适合观众吃饭时候看,也可以睡前来两集。
八集分别讲述了八种妖怪,片中每一只妖怪都有它的中国故事。
第一集《狐妖》讲述从人类懵懂时期对狐的敬畏与崇拜,到主动质疑其“权威性”,再到与“狐妖”“和平共处”,借此历程表达国人内心的变化与其变化渊源。
千百年来,人们对“狐”的态度一直在变化,在文明的“童年”时代,人类带着对大自然的懵懂和崇敬,对“狐”又敬又怕。随着社会的逐渐成熟,“狐”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撕去,从云端跌落的“狐妖”,走上了“被黑化”之路,直到《封神演义》故事的“妲己”到达了古人想象力的顶峰。
随后,在蒲松龄的笔下,历尽磨难的“狐妖”又重新获得了一种“同情感”,正是从“狐妖”这一元素中,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社会与民间心理流变,体味中国文化的岁月变迁。
第二集《山魈》的主角是古人想象的山林怪物,代表着中国古人对山林的理解。由于山林并不可怕,所以古人创造的“山之妖怪”甚至有些可爱。与天空大海不同,山岳并非遥不可及,山魈也更像朋友。
古书中的山魈长得像人,只有一只脚,爱笑,爱吃螃蟹,却害怕爆竹,拥有伏虎的能力,会庇佑山中的行人,山魈虽然会偷螃蟹,但也会和人们合作种庄稼。早期山魈被尊为“山神”,代表古人对山林的敬意和“万物有灵”的信仰;后来人类开始对山林进行探索,山魈也从高高在上的“神”,变成了和人类“合作共赢”的“公正大妖怪”。
再往后,随着农耕业的发展,人们对山林的依赖度逐渐降低,山魈也逐渐被边缘化,变成了四处躲藏,专门捣乱的“妖怪”,流传在民俗故事中。
而第三集的主角是《龙》,它是中华民族想象出来的一种神兽,本集将跟随史料,一同追溯“龙”的形象及其寓意在我国的发展与变迁。在上古时期,龙的形象被中华民族想象出来,这一时期的龙是以自然界中的鳄鱼、蛇等生物为原型来“构建”。在先秦时期的《左传》《韩非子》等古籍中记载,龙曾被帝王当作坐骑饲养。
在《山海经》中,应龙协助黄帝斩杀蚩尤,随即登上了神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期望着依水为生的“龙”,能够带来更加充沛的雨水帮助丰收,先民们将水与龙联系在了一起,让龙的形象成为了更加美好的象征,并逐渐对其“神化”。
直到汉代,司马迁将龙的强大与刘邦的帝王相结合,为他打造了“真龙天子”的人设,让所有人感受到刘邦充满传奇的一生,这也使得后世帝王纷纷以龙自居。如今,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龙已不再是帝王的象征,而逐渐凝结为了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
还有第四集的《姑获鸟》、第五集的《神鸟》、第六集的《天狗》、第七集的《无支祁》和第八集的《蛇妖》,这些精彩的故事和充满想象力、生动而富有魅力的妖怪都在等待观众来了解,通过纪录片《妖怪传》希望能够带领广大年轻观众,褪去“妖怪”那些魑魅魍魉“刻板印象”的外衣,一起尝试厘清历史迷雾背后的自然、人文及心理变迁。
如今,当我们再次注视这些耳熟能详或“习以为常”的“妖怪”形象与故事时,也就是注视自然、人文、历史以及我们自身的变迁。目前国内的“妖怪”文化研究,涵盖了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等学科,这些内容都对本片以及年轻观众有着巨大的启发和补充作用,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为当代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引,近距离地感受我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