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对于亿万印度民众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年份,因为就在这一年,印度GDP超过英国这个昔日的宗主国,跃居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虽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在政治上取得了民族独立,但由于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的历史惯性,昔日的宗主国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剪刀差”下依然野蛮的巧取豪夺,让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即便政治上取得了独立地位,但经济上依然被宗主国剥削。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三世界国家想要在经济上想要超过昔日的宗主国,不说异想天开,起码也是痴人说梦。所以印度的逆袭,不能说特别出色,只能说相当优秀。
所以,印度上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有了办大事资本的印度,马不停蹄地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进程。
作为被英国殖民者奴役了200多年的国家,印度对殖民有着深入骨髓的切身感受,毕竟在英国殖民者蹂躏英属印度的两个多世纪里,印度人不仅加班加点地为英国殖民者当牛做马,更不得不“奉献”了超过540000亿美元的海量财富,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是“日不落帝国”不可替代的“奶牛”兼“英国女王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所以摆脱英国殖民者统治后,消灭殖民痕迹,重塑印度的民族认同,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成为印度建国后的首要大事。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印度政府于1968年移除了新德里地标建即印度门前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雕像。
而在印度实现了GDP反超英国的历史性奇迹后,印度上下再接再厉,比如新德里市政委员会在2022年9月通过决议,将印度国会大楼门前英属印度时期修建的“国王大道”更名为“责任大道”;10月份,中央邦政府再度提议在高校教授医学课程时使用印地语。
在这些光辉榜样的引领下,印度上下开启了大规模的移除殖民主义标志行动,将原有地标性建筑进行更名或改建以抹除殖民主义痕迹,可以说“去殖民化”在印度早已蔚然成风。
在轰轰烈烈的“去殖民化”浪潮下,印度新议会大厦于2023年5月28日全面落成,建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原议会大厦则被改建为博物馆。
作为莫迪政府旨在让印度首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痕迹的“中央美景项目”核心工程,新议会大厦也将印度的“去殖民化”运动推向了高潮,更成为见证印度走向“自力更生黎明”的标志。
然而,风风火火的“去殖民化”浪潮,掩盖不了印度重于形式、流于表面的尴尬。说白了,印度所谓的“去殖民化”,更多的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作秀和自嗨,比如对于广大印度人尤其是印度精英而言,英语不仅仍然是通用语言,更是高种姓的身份象征,印度政府苦心孤诣的印地语推广,则举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
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况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去殖民化”从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某种程度上说,甚嚣尘上的“去殖民化”,只是印度政客拉升自己支持率的手段之一,即便他们真有忧国忧民,为印度千秋万代殚精竭虑的心,也注定只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而印度的“去殖民化”之所以只能口嗨,不能成事,根源在于印度“得国不正”。
在静夜史看来,今天的印度,最尴尬的地方在于:
想要真正实现大国崛起,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去殖民化”;而“殖民化”,又是现代印度无可争议的立国之基;更要命的是,印度的历届政客们,根本没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
相比于很多国家尤其是大国靠革命或战争立国的传统,印度靠一纸“印巴分治”协议建国的轨迹可谓特立独行。
虽然相比于革命或战争的破旧立新,“协议建国”避免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却没有消灭敌对阶层,只能在多党制框架下与之共存。
更要命的是,因为没有整个社会阶层的彻底洗礼,印度在英国殖民者卷铺盖滚蛋后,根本无法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只能将就着使用英国留下的殖民体系,这决定了印度政府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再加上印度建国后不由分说地继承了所谓英属印度的衣钵,以恢复英属印度版图为己任,更让印度难以摆脱英国殖民者的身影。
毕竟,一个主动迎合殖民主义,甚至不以被殖民为耻,反而以被殖民为荣的国家,指望它们反殖民主义本身就是贻笑大方。
所以,印度的“去殖民化”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至少在1998年印度人民党执政之前的国大党执政时期,印度的“去殖民化”就是自娱自乐的消遣。
相比之下,印度人民党的“去殖民化”,则勉强有点儿真刀真枪的意思。作为印度人民党的领袖,莫迪在“去殖民化”方面也是常年冲锋在前。莫迪之所以坚持“去殖民化”,除了作为印度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去殖民化”实在是一个无往不胜的好工具。
从印度人民党的诉求来看,在非武力背景下实现印度的“大一统”是其毕生追求的目标,而鼓吹“去殖民化”,唤起印度民众对英国殖民者的共同仇恨,有利于印度民众统一思想,为“大一统”提供“群众基础”。
当然,印度人民党作为奉行“大印度教”主义的政党,有着强烈的印度教特点,所以它们的所谓大一统,具体指的是印度教的大一统。
而为了团结更多印度教徒,右翼色彩浓厚的印度人民党政府在印地语中将“殖民”表述为“奴役”,而他们口中的奴役,不止是指200多年的英国殖民史,更包括1000多年前穆斯林对南亚次大陆的入侵,于是印度教徒在对穆斯林的极端仇视中实现了空前的统一。
只是,“去殖民化”没有文化底蕴的背书,最终只能成为啼笑皆非的闹剧,而印度显然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笑柄,因为没有统一的语言系统,印度这个“语言博物馆”想要支持印地语杀出重围,挑起“书同文”的历史重任。
然而,英语对印度精英入骨三分的影响,让作为底层语言的印地语根本没有竞争力。
所以,没有文化底蕴尤其是统一社会基础的尴尬现实,让雄心勃勃的莫迪政府注定不可能取得“去殖民化”运动的成功。
想象一下,一个连博物馆都舍不得拆除的国家,想要彻底破旧立新谈何容易?所以,印度人民党将“去殖民化”作为政治工具无可厚非,毕竟它也只能作为工具。
在印度这个天生一盘散沙的国家,想要完全实现“去殖民化”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再加上印度深受美俄等国家的忽悠,长期挑衅中国根本就没有成熟的战略眼光,印度想要真正实现“去殖民化”恐怕要到猴年马月。
而没有彻底的“去殖民化”,印度的大国崛起注定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去殖民代不意味着排斥英语,印度的科技发展得益于受教育阶层能熟练使用英语
印裔人展然当了英囯首相,不可思议!
打着爱国的幌子精美精日
仲尼莫迪之闲,桃猪一炖之父
提示收听完整版请购买声音,立即付款购买,听了一小会又重复提示请购买,没完没了,感觉上当了。
静夜史 回复 @滋拉猫: 抱歉啊,可能是系统问题,我确认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