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实现目标,必先学会放弃

想要实现目标,必先学会放弃

00:00
14:33

09 想要实现目标,必先学会放弃

你好,欢迎来到有书“30天读透《资治通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古人的智慧。

今天是课程的第九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实现目标。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在商场购物的时候,明明是不一定要买的商品,但因为买一送一的活动,你就痛快地买下了,回家后却一直放在角落里落灰。既浪费了钱不说,还占用了家里的储物空间。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做出类似的选择呢?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今天,我们要讲的《资治通鉴》第九篇“想要实现目标,必先学会放弃”,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想要实现目标,就得始终坚持确定好的目标,不轻易被生活中所出现的变故分散注意力,否则,不仅会打乱原来的计划,还可能功亏一篑。对于个人来说,不能坚持目标,会导致一事无成;对于一个团队来说,频繁地更改目标,则有可能面临市场的淘汰。

今天,我要给你讲的是东汉马皇后抑制外戚的故事。

外戚干政所导致的国家动荡,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是汉朝。吕后代政时,吕氏一族权侵朝野;元后临朝时,王家把控朝局,她的侄子王莽更是篡夺了汉朝皇位。可以说,汉室江山深受其害。

不过在东汉的汉章帝时期,外戚们却谨言慎行,堪称后世之典范,这一局面,得益于一位女子的深明大义,她就是汉章帝的养母,史称“马皇后”。

马皇后是我国第一位女史学家,著有《显宗起居注》一书。这里的“显宗”,是马皇后的丈夫,汉章帝的父亲汉明帝,而“起居注”则是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史书体例。汉明帝在位时,他经常会听听马皇后对于国家大事的意见。汉明帝死后,马皇后也竭尽心力地辅佐汉章帝,把汉家天下放在第一位。

汉章帝继位后,曾经想要按照旧制,封马太后的三个兄弟为侯爵,没想到却被马太后否决了。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娘家人生活过于腐朽奢侈,特地下诏禁止马氏家族的人因私事请求地方官府,干预地方行政。

马太后的母亲去世后,她觉得母亲坟堆太高,还下令削低。家族中有衣着过于华美的人,她便下令将他们的名字从皇亲国戚的名册中删除。而对于那些正直朴素的家人,马太后则会赏赐相应的财物和官位。因此,汉章帝时期,外戚们节俭廉洁的风气,远远超过了汉明帝时期。

听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马皇后来说,她的心中装着整个国家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远远大于她个人家族的荣华富贵。如果她利用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帮助家族拥有过多的财富和权势,那激起的将会是人性的贪婪,而最后的恶果,很可能就是天下百姓又深陷于水火之中。所以在最初,马皇后就坚定地从自己做起,杜绝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好,说完了这个例子,我们来看一看张仪戏弄楚怀王的故事。

战国时期,为了抵抗日益强大的秦国,齐国和楚国结成了联盟。齐楚两国原本就颇有实力,他们的结盟更是成为秦国的心头大患。

于是,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游说楚怀王。张仪提出用六百里土地和美女侍妾,换以楚怀王解除和齐国的盟约。楚怀王为人贪图美色,还喜欢不劳而获,因此,他对张仪的提议十分心动。

可是,谋士陈轸对秦国的意图了然于胸,他知道秦国的目的在于破坏齐楚联盟,再一一击破。楚怀王如果同意张仪的提议,不仅会失去齐国这个强有力的盟友,还会成为秦国下一步的目标。

可惜,不管陈轸的分析有多么头头是道,楚怀王却早把齐楚联盟的目标抛到了九霄云外。楚怀王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还把齐宣王大骂了一顿,最终导致齐楚联盟破裂。

遭受盟友背叛的齐国,转头就和秦国成了盟友。这才醒悟过来的楚怀王,一怒之下倾举国之力伐秦,却大败而归,最后只能屈辱地割地求饶。

你看,经受不住诱惑,让楚怀王失去了齐国这个强有力的联盟,失去了土地,还导致楚国元气大伤,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成为千古笑柄,而这一切,都在于楚怀王被贪婪之心蒙蔽。他对楚国和自己的实力,都缺乏清醒的认识,以为秦国真的是惧怕楚国的实力,可他却不知道,秦国真正惧怕的是齐楚联盟的力量,而非单单一个楚国。

其次,陈轸在楚国的一众大臣里头脑清晰,利弊得失分析得足以让人信服。楚怀王也许有过一瞬间的清醒,但是其他大臣的盲目附和,让楚怀王在迷失的岔路上越走越远。从这个角度来说,楚怀王的错误抉择,是对目标认识不清晰,不懂得在重要目标前,舍弃其他无关紧要的事物。

放在当下的语境里,一个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认清自己的第一目标。不能今天眼看房地产挣钱,就去投资房地产,明天看到电商行情大好,就也想着去分一杯羹。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而想要实现的目标,我们就要学会舍弃,不忘初心。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学会放弃呢?

第一点,秉公处事,不徇私情。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一旦涉及到人情往来,事情往往会变得很复杂。举个例子,平时相处融洽的同事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你如果出面追究责任,很有可能会破坏同事关系,但是如果不追究,那么公司的规章制度,大概也就形同虚设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纠结,回头看看马皇后的做法吧。

汉明帝刚逝世的时候,她的三个弟弟认为自己是皇亲国戚,于是罔顾法纪,私闯宫门,强行入宫吊丧,结果被侍卫拦在宫门外。于是,他们到汉章帝那里去诉苦。马皇后得知以后,不但没有为自己家人撑腰,反而夸奖侍卫是“国家的忠臣,社稷的柱石”,侍卫也因此得到重用。

马皇后深知,她虽然是马家人,但更是国母,她的肩上承担着国家的职责。这是她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无论是谁,都不能动摇国家的根本。

在已有的法纪面前,不管是位高权重之人还是骨肉血亲,一切都应该以法纪为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法纪的威严,否则,因此滋长的只有贪婪和轻慢。要知道,法纪是生活中处理事务必须坚守的底线,唯有守住这条底线,才能扫清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路上顽固障碍。

接着,我们再看第二点,坚定目标,不忘初心。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司马迁完成这本巨作的过程,堪比河蚌孕珠。

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立志著史,任太史令不久就开始动手撰写《史记》。五年后,李陵带领的五千士兵被匈奴八万骑兵围攻,兵败投降。消息传回,汉武帝盛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结果却被汉武帝迁怒,受了腐刑。司马迁遭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报任安书》一文清晰地表达了他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

可就是在这样的折磨下,司马迁在出狱后依然继续着《史记》的撰写,多年以后,才有了这本“二十五史之首”的巨作。

司马迁的不忘初心,使他成为了一个可敬可叹之人。不忘初心,是无论经历多少困难蹉跎,都要记得最初的目标,如此才可能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此外,我们不仅要坚定志向,还要学会择取最优目标,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点,断舍离,余下的才是精华。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选择越多,越焦虑。为什么很多女性在准备出门的时候,都会花上很长时间呢?正是因为她们的选择太多,不知道应该穿哪一件衣服,搭配哪一双鞋或者哪一个包。

在服饰的问题上,有人就选择干脆把选择范围降到最低,甚至不去选择。举个例子,脸书CEO扎克伯格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一次性购买很多相同的衣服。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想在搭配服装这件事上,花费太多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和金钱一样,都要花在刀刃上,舍弃了对外型的关注,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目标上。

如果说家居的断舍离,是为了腾出更多的可利用空间,那么精神上的断舍离,则是为了让大脑有更多的神经信号去激发灵感,解决追寻目标中碰到的困难。

放到企业的人才管理中同样也是如此,与其留下一堆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人,不如留下几个精英人物,既能创造出更好的业绩,同时也能改变工作模式,使企业内部死气沉沉的气氛焕然一新。

断舍离可以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雇佣员工,结交朋友,自我管理,无处不可使用。而一切的断舍离,其实都是为了集中精力在最优目标上,务求一击即中,不拖延不浪费。

好,说了这么多,关于《资治通鉴》“想要实现目标,必先学会放弃”一篇,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首先,我们了解到,人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诱惑或考验,这需要我们学会适当地放弃。通过马皇后抵御外戚和张仪戏楚的故事,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想要实现目标,首先得明白学会舍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试着做到三点:第一,秉公处事,不徇私情;第二,坚定目标,不忘初心;第三,断舍离,留下的才是精华。

《道德经》中说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走向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敢于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舍得之间,是人生的大智慧。敢于舍弃,是源于对目标的坚定,是对自己一往无前的信心。敢于舍弃的基础,就是清楚地认识到,你最想要获得的,究竟是什么。

好了,明天我们将继续共读《资治通鉴》第十篇,“时机”是反击的最佳利器。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