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臭柏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祭灶,蒸花馍、烧糖瓜,忙得不可开交。而此刻最急不可耐的,恐怕还是孩子们。每年的这几天,全村的孩子们可以结伴去臭柏岭背臭柏,去河滩砸冰。
说是臭柏,其实是燃烧时既能劈啪作响、又能散发奇特香味的一种柏树,生于陕北毛乌素沙漠深处,耐旱耐寒,成片繁殖……在陕北,在特殊的日子里,燃烧臭柏,有驱味辟邪的功效。所以过年前后燃烧它,既能驱邪祛病,还能当烟花燃放。全村笼罩在臭柏香中,年的味道也被烘托的更加浓郁。
至于散落在院落各处的冰块,据说是为了将鬼滑倒而倾倒的,据老人讲,从腊月开始到正月结束,二鬼小神是到处闲逛的,所以可不能叫他们进了院落扰民……
炸丸子
臭柏采回来了,冰也倒了,这算是孩子们的功劳,有功劳,自然得奖励,于是炸丸子就是犒赏。刚出锅的肉丸子鲜香酥脆,入口满嘴流油,那种美味,只有在劳作之后体会,才能品出它的诱人味道。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即使丸子里的成分土豆末和淀粉占了大部分,但掺了肉末的丸子还是稀缺物。所以这样的犒赏也就尝尝鲜,是不管饱的。因为从年后初一开始,所有年茶饭,尤其各类粉汤里,丸子就扮演了“药引子”的角色——起到为年茶饭提色、增香的作用。既然是引子,无可厚非那就是个稀罕物,稀罕物得稀罕着吃,才能吃出意想不到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就是让人回味无穷、久挥不散的年的味道。
贴对联
当然,腊月二十九贴对联也有讲究。
谁家都愿意对联上能预示点什么,而这种预示,无非都是些关乎升官发财的套话。猪、羊、牛圈门口的也不例外,什么“肥猪满圈”“水草通顺”……总之都往好了写,晦气之语自然是只字不提,这是对联的内容。
对联的大小、宽窄也有讲究,越是宽大的红色烫金对联,越显气派。即使是“抬头见喜”这一类横批联,也是大了显阔……
对联多是大红为主,寓意红红火火、喜气。然而也有例外和禁忌,对那些家里当年有老人去世的,是不能贴红色对联的。他们得在丧事当年贴黄色对联,第二年改为绿色,第三年换为粉色,满三年了,才能再贴回红对联。
此外,贴对联时,上下联、横批也要匹配,这时候有文化就派上了大用场,那些不识字的,也要虚心请教,生怕贴错、贴反了,闹出笑话。因为他们清楚,整个正月,来来往往走亲访友客人多,闹出笑话丢了人,那可是人尽皆知的大事。
糊窗户 贴窗花 贴年画
外边焕然一新,屋里也要匹配登对,窗户纸是要清一色糊新的,炕围子贴纸也要统统换新。当然,年画、窗花也不例外。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贴窗户纸,很少有人家是玻璃窗户,所以在过年讲究焕然一新的习俗里,糊窗户纸也是大事。如果赶上家里有大姑娘、小媳妇儿心灵手巧的,在白色窗户之上贴上栩栩如生的红色窗花,那真是锦上添花的气派了。
此外,人们还热衷于在打扫一新的堂屋墙上贴年画。而这也是我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又可以在年画上读到自己喜欢的故事了。什么《杨家将》、《穆桂英挂帅》《游西湖》《牡丹亭》等这些历史故事,都是那时候知道的。而且不仅在自己家,村里邻居家也年年换新。所以过一个年,走家串户的看年画,还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除夕上坟
一切准备就绪,除夕终于等到了,在除夕当天早上,天还未亮,母亲就起床开始准备上坟祭祖需要的东西——四个蒸馍、被截成四截的猪尾巴、四块豆腐……反正都是四个。在陕北,有“神三鬼四”的讲究——祭祀神灵,都是三块,祭祀亡灵,都是四个……
总之,各类年茶饭都要带一点,也让埋于地下的先人们尝个鲜、过个好年。
相比猪尾巴寓意全猪——从头吃到尾的美意之外。因为禁忌,还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带去的。比如鸡肉、比如油馍馍,前者是老家禽、是对祖宗的大不敬;而后者则更有讲究,传言带油馍馍上坟,专生丫头。在封建迷信色彩浓郁的当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日子里,专生丫头岂不是要断香火的节奏吗?那可万万使不得……
早饭前,上坟的人就该结伴出发了,当然,在儿孙辈里,上坟只带男孩子,女孩子是不能去的,因为烧下去的钱物、吃食,弄不好就有被闺女瓜分给未来婆家的嫌疑,这也是忌讳。
除夕守岁
一大家子,走了部分,那早饭就无关紧要了,草草糊弄着吃点就行,重头戏在午饭——一大铁锅炖猪骨头。所以孩子们也就存着胃,准备在下午饭桌上大显身手。上坟归来,帮大人贴对联的间隙,闻着从厨房飘出来的肉香,过年的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
忙乱了一天,下午饭隆重上桌,有酒、有肉、鸡鸭鱼样样有,那才叫一个丰盛。酒足饭饱之后,人就容易犯困,于是睡觉是最好的选择。想着晚上不能早睡要守岁,那眼前这一觉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人睡醒了,就该全家人忙活了。因为要在守岁之前,安顿好猪啊、羊啊、狗啊等家禽牲畜。今天的它们也是吃得好、吃得饱,因为整个除夕晚上它们得安生,不能闹腾,要不然那就是不好的兆头。既然不好,自然要不得。
夜幕降临,全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越来越密,遇上家境好的,偶尔会从院落处飞升出礼花,在天空炫亮升腾,照亮全村老少的眼睛,惊叹之余,是说不尽的艳羡之情……当然,全村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无论家中还是院落,在灯光的照耀下,如同白昼。不难想象,这是要通宵达旦一起守岁的节奏,谁家都马虎不得……
春节饺子
“初一饺子、初二面”,陕北也不能免俗。
大年初一早上,例行的荞麦糁子粉汤,热炸油糕……
早饭后,例行男人和孩子们出门给长辈拜年,女人则在家忙着准备包饺子事宜。说是拜年,也就是邻里邻居家的亲属长辈,不出村庄,走家串户而已,因为这一天,陕北人是不出远门的。当然,初一拜年也有讲究,所有拜年礼都是上午送达,过了午后两点,就别登门了,这也是忌讳,自然也不受人欢迎。
迎新饺子上桌,配着丸子粉汤,绝对堪称美味,但是孩子们的心思似乎并不在饺子馅料的味道上,人人惦记的,是盘中饺子,哪个才是包了硬币的?于是吃饱之余,仍心有不甘地继续夹饺子吃,为的就是吃着带钱的饺子。虽然是孩子,发财的美梦还是要做的。
过小年
就这样迎来送往、吃吃喝喝中,人开始变得慵懒、鞭炮声也日渐稀疏的时候,陕北人的小年又到了。于是整个村庄再度喧腾,灯火辉煌、炮竹声声……
这时候的孩子们,对于美食的兴趣日渐淡然,他们开始蠢蠢欲动,想着该再次回到河滩地头的冰滩上了,闲置已久的冰车该寂寞了。但是迫于大人们的淫威,他们还得蛰伏一段时间,因为过年的新衣可不是为草垛上、河滩下、上蹿下跳准备的。剐蹭磨破出现窟窿了,是要挨骂挨打的。
元宵节
虽然是年,孩子们也有过烦的时候,可就在年味渐淡的功夫里,元宵节又来了。
孩子们再次欢呼不已,因为在这一天,可以吃汤圆,想想每咬一口都有芝麻和糖油流出来的汤圆,他们就忍不住吞口水。可即使这样,在吃汤圆的日子里,孩子们还是不如除夕前那般开心,吃吃喝喝的日子真的太久了。该晒的红包也晒了,该显摆的新衣服也显摆了,数数家里的鞭炮,也所剩不多了,这年的诱人之处也就没有了……此时此刻,那种疯玩的日子,真的离开他们太久了。
二十三
终于熬到了正月二十三。
古人云:“二十三,来炼丹”,不错,跳火堆、疗百病的日子到了。还是用臭柏,家家户户架着树根、炭火组成的火堆,全家人围着火堆转圈,在火势逐渐变小、火苗不在乱窜的时候,大人领着孩子跳火堆。跨过去,身上的晦气和霉运也就消失了。
不仅如此,就着火堆,燃起臭柏枝,在屋子里的每个房间、房间的每个角落都要挥动一番,以此驱邪祛病消除灾难。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极富迷信色彩,但是过年嘛,谁还会计较这些?更何况,这样做,是为了全家人好,那是不是迷信还重要吗?
尾声
这就是陕北的年,年前年后忙活近两个月——整个腊月都在准备年茶饭,而整个正月里都在吃年茶饭……也许这就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在忙活了整整一年之后,只有在这两个月里,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在这两个月里,可以衣食无忧、不用算计着过活。享受完了,新一轮的劳作又开始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