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者不要黏着于形式,刻意死板的外壳

修习者不要黏着于形式,刻意死板的外壳

00:00
08:23

第一条
修习者不要黏着于形式,刻意死板的外壳
修行的死胡同,行者不要黏着于修行的外壳或形式,一般初学者,没有能正确领会导师所传授的佛陀教导的实质:四念处,且修错了,实践正确者与错误修错者,迷失在念头的世界里,或迷失于打压自己或强迫自巳,迷失于以上两个极端,就无法步入中道,如其本来地了知名与色,即身心五蕴里所呈现的状态,真正修习者,选择那一种名色所缘来修习四念处,都会同样发展正念,正定与毗婆舍那的智慧,因此无须学习太多方法或那个方法更殊胜,凡是迷失于念头世界而未能觉知名色的所缘,或是打压与强迫自己去觉知名色的所缘,也就是一旦步入两类极端,修习者同样都会出错,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寻找老师并不能解决你的疑惑,观察自己,从内心找到实相,并非在外面找,认识自己非常重要,不要执着规矩,不要执着外在形式仪式,如果你用百分之十的时间看别人,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观察自己,那么你的修行是好的,如果只想修别人的心,而对自己视而不见,如果是这样,你一定是错的,如果你以真正观智看事情,那么你就不会执着他她或事物了,如果你对他她有反应,无论喜欢与不喜欢,这都不是智慧,这会令你引起更多的烦恼,有许多念头而没有智慧是愚痴,心会极苦,当我们知道实相时,我们不会想太多,会成为有智慧的人,如果我们不了解实相,我们会比有智慧的人想得更多,或完全没有智慧。没有人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使你解脱,除非你自己领悟,修习者应用智慧观察别人,而不是以无明来观察,如果有人以智慧观察,他会学很多而得到利益,如果有人以无明来观察,他只会挑剔令自己烦恼,自己真正的问题在于知而不行?问题在那里?所以不知道要修行,这是另一回事,研究外在的经典是不重要的,当然经典是正确的,然而经书不能给你正确的了解,看到印刷的愤怒一辞,和你所体验的愤怒不同,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给你真正的信心与心的力量。
第二条
行者须把握不让任何染着趁虚而入 
练习中的行者,必须把握最初的内观,上一个意识无常消失了,立刻紧接下去,不让任何染着趁虚而入。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当你开始做呼吸练习时,你是否在修毗婆舍那内观禅?开始不要修错,不然你只是在修定。换句话说,意识的消失必须切实观察,不让它轻易错过,应该正确的留意,观察和了解此一意识已消失而下一个意识紧接而来的,才叫内观,直接的内观使我们觉察到进行中的意识已经消失不见的事实。当行者观感受的时候,会体验到这些微细的现象。
在禅修当中,行者偶尔会出现一些可意或不可意的心念,例如很不适的疼痛或浮现贪瞋的念头,此时行者必须将这些心念都当做禅观的对象。无论如何不要为这些分心而感到失望或挫折,立即将这些出现的心念,也当做观察的对象。当你能观察到心念的当下,你已在进步了。佛法让我们每个人来察看,检验它们的本质:只有身和心,看清它是如何不停地进行生灭的现象。
当行者的观察仅有少许的疏漏时,表示他的内观已经到达某种水平。他能够在生灭的过程中随之做观察而不让任何其它染着从中插入,表示他已经到达粉碎我见的阶段。这就是为什么观呼吸和观感受的时候,身体不动的原因。当你一动心已经跑了,下车了。但当你做到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可以说行者离觉悟的第一步很近了!
如此,毗婆舍那能真正改善我们观察身心快速变化的能力,当观察的速度或频率在一秒钟之内增加很多倍时,表明内观加深了。
这也是为什么观呼吸一开始时,百分之百集中的重要性。你是在修内观,或是偏向了定,没有修内观呢?或是在打妄想,一下都,没有做到呢?这就看自己在打坐的时候,是否态度认真地去修,决定了你是否在修内观。
行者应该不断观察,直到我自己的成分越来越少,而觉察到意识越来越多。从觉察到更多意识之后,他必须更加努力精进去觉察更多意识的生起与止息。无论什么意识生起,总会终止,从而体证无常。很重要的一点,行者必须观察并深刻地体验到五藴随时在无常变化,任何一个念头的生起与消逝是如此疾速飞驰,以致于难以形容。因此观呼吸,行者必须保持正念于呼吸的意思是:心知道触,对身与心的生起与消失保持觉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