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事,必先理顺利益诉求,能统一多少人的利益,就能成多大的事!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材料】《资治通鉴》魏纪 烈祖明皇帝 太和二年 公元228年
秋,八月,吴王至皖,以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亲执鞭以见之;以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以击休。
休知见欺,而恃其众,欲遂与吴战。朱桓言于吴王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时!”权以问陆逊,逊以为不可,乃止。
【译文】秋八月,吴王孙权到皖城,以陆逊为大都督,赐予黄钺,手执马鞭接见了他;同时以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曹休知道受周舫欺诈,仍然仗恃人多,想与东吴交战。
朱桓对吴王说:“曹休因是皇亲国戚而被任用,并非智勇过人的名将。如今交战必败无疑,败后必逃,逃必经夹石、挂车。这两条路都很险要,若派一万士兵伐树断路,则可将魏军一网打尽,甚至能够生俘曹休。请求用我的部队断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动投降,我们就可以乘胜长驱直入,进取寿春,割据淮南,以图许昌、洛阳,此乃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切不可失!”
孙权以此询问陆逊,陆逊以为不可,于是作罢。
【解析】一、孙权应对街亭之战负有一定责任
本段材料记载的是石亭之战东吴高层的决策状况。
石亭之战本质上是呼应诸葛亮一伐的战略联动。但这年正月孟达被司马懿所斩,新城方向失败。四月诸葛亮街亭大败退回汉中,八月东吴方面才发动石亭之战。
如果说吴蜀约定日期同时发力,那诸葛亮一伐压力不会大。但很可惜,各方面都掉链子,石亭之战的爆发足足晚了四个月。
为什么会这样?东吴方面迁延观望罢了,基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毫无合作精神。
吴国蜀国虽然是盟友,但孙权总是想让蜀汉冲在前面吸引火力,自己跟在后面闷声发大财,这与当初夷陵之战曹丕观望错过战机,是很相似的。
可以说,诸葛亮一伐的失败,孙权责任很大,本来四月就该发动的战役,搞到八月才爆发,八月马谡坟头都长草了。
如果说孙权配合点,能够在四月对曹魏造成东线压力,那街亭的压力必然大大减少,胜败未可知。
很可惜,吴蜀的合纵各怀鬼胎,难以成事。这就是小国的悲哀,配合拉胯不是因为孙权不聪明,而是太聪明,机关算尽坏了事。
如果说吴蜀是一个政权,真正的如臂使指,在这个时候,双管齐下,机会依然有的。
所以,孙权应对街亭之战的失败负有一定责任,太聪明了不是好事。
二、石亭之战的经过
石亭之战,简单说就是孙权密令鄱阳太守诈降魏国,赚曹休率兵来接应,然后予以打击。
周处除三害的典故众所周知,这个周舫就是他爹。周舫戏路很广,演技精深,谋反戏演的很真,骗得魏国连派三路大军来颁发奥斯卡奖。
曹休率步骑十万向皖城开进,司马懿向江陵开进,贾逵向东关开进。
吴国方面,孙权亲自坐镇皖城,以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领三万部队迎战曹休。
曹休见东吴大军云集,知道上当受骗了,但就这样回去很没面子,回朝指定得被各方要员指指点点笑掉大牙。
于是仗着自己人多,决心与东吴一战,搞点战果好收场,结果却被东吴打得大败而逃。
东吴方面石亭一战斩获过万,缴获牛、马、骡、驴车万辆,曹休的各种军资器械也被尽数缴获。
但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早在开战前,朱桓就预测曹休要输,建议下曹休跑路的必经之路上设伏,以图全歼曹军。
结果孙权拿着方案问陆逊意见,陆逊直接否了朱桓的方案。后续曹休果然大败,果然从夹石方向跑路,但却因为没有用朱桓的方案,错失了重创曹休的大好时机。
三、陆逊的决策思路
很多人以结果倒推过程,便会觉得陆逊不过如此,眼光还不如朱桓,如果说,预先埋伏万把精兵在夹石,岂不是大赢特赢?
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陆逊自有其决策逻辑,主要有以下三点:
...
你能统一多少人的利益,就能成多大的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