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卷十七:四灵部(鳞介8)

夜航船卷十七:四灵部(鳞介8)

00:00
03:44



小知识点:
【两头蛇】:
蛇目游蛇科的一属,体呈圆柱形,全长约400毫米。头与颈区分不明显,眼较小,瞳孔圆形,背鳞平滑。尾短,较钝,与颈部有相似的斑纹,乍看也像头部,故名两头蛇。地下穴居。以蚯蚓和昆虫为食。卵生。
分布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中国产3种:云南两头蛇仅见于云南,尖尾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钝尾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中和华南,栖息于海拔200~975米的山区。
两头蛇,被古人视为不祥之物。史书上,楚国大臣孙叔敖为避免其他人再看到“不祥”的两头蛇,赶紧把它埋了。

【“与蛇同产”的相关典故之“窦氏之祥”】:
当初,窦武的母亲生窦武时,同时生下了一条蛇,便把蛇送入山林中。后来窦武的母亲去世,埋葬时还未下棺,有条大蛇自林中出来,直到丧地,用头击柩,涕血双流,俯仰盘屈,表现出极尽哀泣的样子,好一会儿才离去。当时人知道的都认为是窦氏的祥瑞。

【“与蛇同产”的相关典故之“游平卖印”】:
桓帝初年时,京师有童谣说:“游平卖印自有评,不避贤豪及大姓。”窦武字游平,辅政后即与陈蕃齐心协力,只表彰有德行的贤人,旧臣豪族都感到绝望。

【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谚语,意思是比喻已经达到目的,就不再需要所凭借的事物,单用前句比喻得新忘旧,后句可比喻彼此默契。
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巴蛇吞象 /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比喻贪心极大,不知满足。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
其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意思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
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
明代学者罗洪先曾有诗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风临未央

    小知识点5-5: 【巴蛇吞象 /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比喻贪心极大,不知满足。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 其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意思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 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 明代学者罗洪先曾有诗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 风临未央

    小知识点5-4: 【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谚语,意思是比喻已经达到目的,就不再需要所凭借的事物,单用前句比喻得新忘旧,后句可比喻彼此默契。 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 风临未央

    小知识点5-3: 【“与蛇同产”的相关典故之“游平卖印”】: 桓帝初年时,京师有童谣说:“游平卖印自有评,不避贤豪及大姓。”窦武字游平,辅政后即与陈蕃齐心协力,只表彰有德行的贤人,旧臣豪族都感到绝望。

  • 风临未央

    小知识点5-2: 【“与蛇同产”的相关典故之“窦氏之祥”】: 当初,窦武的母亲生窦武时,同时生下了一条蛇,便把蛇送入山林中。后来窦武的母亲去世,埋葬时还未下棺,有条大蛇自林中出来,直到丧地,用头击柩,涕血双流,俯仰盘屈,表现出极尽哀泣的样子,好一会儿才离去。当时人知道的都认为是窦氏的祥瑞。

  • 风临未央

    小知识点5-1: 【两头蛇】: 蛇目游蛇科的一属,体呈圆柱形,全长约400毫米。头与颈区分不明显,眼较小,瞳孔圆形,背鳞平滑。尾短,较钝,与颈部有相似的斑纹,乍看也像头部,故名两头蛇。地下穴居。以蚯蚓和昆虫为食。卵生。 分布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中国产3种:云南两头蛇仅见于云南,尖尾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钝尾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中和华南,栖息于海拔200~975米的山区。 两头蛇,被古人视为不祥之物。史书上,楚国大臣孙叔敖为避免其他人再看到“不祥”的两头蛇,赶紧把它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