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一天下班回家,发现儿子窝在家看电视,目不转睛,纹丝不动,跟他打招呼,他都没任何反应。婆婆抱怨:今天上午睡过头,就不去幼儿园了,上午就开始看电视,一直到现在,早饭午饭也是边看边吃的。母亲强压住呼呼直冒的火气,暗示自己不发脾气。她突然灵机一动,走到电视机旁,对儿子说:贝贝,你不能再看电视了,你过来摸摸看,电视机已经发烫了,再不关掉就要爆炸了!儿子从沙发迅速窜过来,伸手摸了一下电视机的塑料外壳,赶紧缩手,大声说:“妈妈赶紧关掉电视机,赶紧啊!”母亲关掉电视机,看着因信以为真而紧张兮兮的儿子,很是得意,好像打了一场漂亮仗。一个周末,母亲在家看了一上午的韩剧。儿子回家后,干得第一件事情,就是迅疾跑到电视机旁,伸手摸了摸电视机的塑料外壳后,二话不说,“啪”的一声,把电视关掉了。母亲大喊,贝贝,你捣什么乱,快点把电视打开!儿子振振有词地说,妈妈,不能看了,电视机都发烫了,再看就爆炸了啊!母亲无语,感觉脸上直发烫。
许多教育的失败,其实是源于我们和孩子说话时的疏忽大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孩子的不同说话方式,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语言是教育不可穷尽的资源,父母或者教师怎么和孩子说话,其中沉淀了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缺乏对使用语言的敏感入微,脱口而出的尽是非教育性的话语,这是今天的教育日益粗鄙化的一大特征。怎么和孩子说话,不可随性妄为,因为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教养以及精神的发育。
怎么和孩子说话,是教育水平高低的分水岭。作为现代父母或教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水准呢?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
思考一:言为心声,一些带有价值判断的话语,难免勾连出我们隐秘的思想和感情,它们对孩子稚嫩的心灵影响之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有时候,一句话足以积累为禁锢孩子心灵的枷锁,也可成为促进孩子美好人性成长的福音。得失之间的关键,在于一些带有价值判断的话语,当我们说出口时,如何拿捏好分寸。关于这一点,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体会深刻。
一天晚上,我和太太在朋友家喝茶,女儿和几个小朋友在我们家里玩。突然,女儿打电话给我,带着哭腔说,爸爸,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我的心一缩,急问,怎么了?女儿用近乎抽泣的声音描述了事情的原委:一个小朋友要泡奶茶,到茶几旁烧开水时,不小心把茶几上插百合花的玻璃瓶子弄到地上,玻璃碎了一地。巧的是,其中一个玻璃片飞溅起来,落在茶盘上的一个紫砂茶壶上,结果茶壶的壶盖裂为两半。女儿知道,那个茶壶是我的最爱,价格不菲,且养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听完,心疼得不行,但仍哈哈大笑,接着问,玻璃片有没有伤到你们?女儿答,没有,地板上的玻璃碎片和百合花,我们也都清理好了。语气明显放松了许多。我继续笑着说:没伤到人,是多么值得庆幸,你还哭什么呢。不要哭了,也请千万不要责备某某小朋友——她也根本不想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吧?
回家后,我和女儿就此事做了交流,达成以下共识:一是,不管发生什么天大的事情,再值钱的东西,都比不过人的安全;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不管有多坏,都不要坏了自己的心情,就像把壶摔碎了,再怎么懊恼、生气、伤心,也补不回来;三是,千万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要多想一想,别人犯了错,心情已经很糟糕,我们可不要雪上加霜,一味去埋怨。
孩子不可能在没有任何问题的真空中生活,大人的责任是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实现成长,即慢慢建构自己的价值判断。
思考二:日常生活中,有些话语,赤裸裸地表现了迷恋权力,积极向权力靠拢的官本位思想,我称之为“自我奴化的语言”。很多大人在孩子面前说这些“自我奴化的语言”,不仅习以为常,一点也不脸红,而且理直气壮,以之作为教育孩子的思想资源。
自由开启心智,权力束缚思维,这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的思维一旦被束缚,久而久之就定势了,其面目可憎的僵化思想,自然会在言行举止中表露无遗,就像狐狸的尾巴,无处可藏。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老师也经常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说一些“自我奴化的语言”。比如,一些老师布置学生大扫除,总忘不了提醒:某某领导或某某检查团某时要来我们学校,你们一定要把卫生做好,不许留任何死角……。30多年前,我上小学时,老师就这么对我们说。没想到,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是这么对孩子们说。就在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小学老师的文章,谈到如何利用卫生大扫除,作为教育学生的契机,她在文中写到如是对话:
“老师,明天是不是又有领导要来啊?”
“是啊,那你还不赶紧把地板扫干净,你看,那、那、那都还那么脏。”
“老师,领导要是天天来该多好!我们喜欢全班一起劳动。”
这种不露声色的隐性教育,只能让我们一觉醒来,满眼皆奴隶。
思考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老师随口一句消极的话,极有可能成为学生痛苦的刺激源,这就是现在大家普遍比较关注的语言暴力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以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