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导专家”陈德明:我是美国导弹的噩梦,美国所有的导弹,都别想打到中国的土地上

“反导专家”陈德明:我是美国导弹的噩梦,美国所有的导弹,都别想打到中国的土地上

00:00
04:32

“我是美国导弹的噩梦,美国所有导弹都别想打到中国的土地上”这是我国反导专家陈德明立下的宏愿,而在这个梦想在多年后,终于成为了现实!

1986年,作为一名高中生的陈德明就开始关心国家军事大事,并对导弹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上,老师问起同学们的志向,大部分学生其实还相当迷茫,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陈德明,相当自豪且明确地说,他以后要去研究导弹。

以优秀的成绩高中毕业之后,陈德明顺利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在当时全国唯一一个,仅招收三个班,一百多人的航天动力学专业就读。

大学期间,陈德明学习得可谓如饥似渴。国科大丰富的专业藏书对他而言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的研究氛围令他充满干劲。大学时就成为共产党员的陈德明自然而然地参军入伍。

当时他的导师惜才,挽留陈德明,希望他能够留校任教。众所周知,刚毕业就能留校任教的学生凤毛麟角,必然有相当大的过人之处。

面对导师的盛情挽留,陈德明却表示拒绝。他在与老师道别的宴席上对老师说,“我想将我的青春贡献给我国的国防事业,在全世界都在军事上你追我赶的时候,导弹的防护反击事业不能落下,这关系我国千万人的性命,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在军事上安全环境。”

老师听他一席慷慨陈词,沉默良久。最终,老师不再出言挽留,而是将自己眼前的酒杯斟满,敬到陈德明面前,一口饮尽。

“好,我们国家就需要你这样有深刻觉悟,有决心有担当的人才。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我,都以你为荣。”于是,陈德明坐上了开赴西北的列车。

大漠孤烟,长河万里。他凭倚在列车的窗口,看着远入天际的戈壁边缘,胸中雄心蓬勃,誓要在这片土地上做出成绩。

但是现实从来不对任何人仁慈,就在他满腔热血踏进西北的导弹研究所时,眼前的景象令他惊呆了。

六十多个人挤在一间大屋子里,落后的演算尺,满桌写满数据的纸张,角落里堆积的铅笔头。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他,这里很穷。窗外是西北戈壁苍莽干燥的风,此刻听来稍显寂寥。

前辈告诉他,这个研究所里只有一台电脑,还是非常古老的型号,算力严重不足,大家要轮着用。而在陈德明第一次接受任务时,他所能拿到的研究资料,仅仅是一本古旧泛黄的小册子,其中缺页掉页非常严重,有效数据更是几乎没有。

这就是当时那个年代我国的科研环境,艰苦,条件不足。但是陈德明并未因此就放弃,他迅速接受了这个事实,开始从头研究,一点点积累数据。

每一场技术研讨会,陈德明无论什么情况必然到场。他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入伍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面对这些研究任务还相当不足。他正视自己的不足,拿出必在大学时更加狂热的干劲,吸收导弹知识。

后来,积累了一定知识的陈德明渐渐能在研讨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座的前辈们则相当认真地听他的看法。前辈们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他总能在发表出角度不一样的观点,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现象里发现问题,同时积极思考解决办法。

在一次项目的讨论会上,大家聚坐在一起,讨论关于导弹反制路线规划问题的几个方案可行性,原本陈德明不参加这个项目,但是他习惯旁听学习。在讨论中,专家否决了一个可行性不高的方案,认为它没有研究价值。

陈德明在听完这个方案之后思索了一会,果断地举起自己的手,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个方案的看法和可优化的地方。

众人听完之后,一边点头一边交头接耳讨论。专家则根据陈德明的角度验证了几个问题之后,大喜于色,当场就说:“这个项目,可以让德明试一下。”

之后几千个日夜,陈德明带领团队用极其高效的方式运转,拟出的实验文书塞满了两个大柜子,在反导技术的各个环节上,有做出了关键性的突破。

一次次火光,将西北夜色照得亮如白昼。正是有这样肯刻苦钻研,坚定信念的研究者,我国的国防事业才不落后与人,护得一方天地安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