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的“自画像”,不必只有一种画风

大学教授的“自画像”,不必只有一种画风

00:00
02:46

“长相比较可爱,圆脸,显小,大致可以参考院系里给我拍的形象……”近日,西北工业大学28岁女副教授邵典因一则“夸赞了自己可爱”的硕士招生指南爆火,引发热议。但与此同时,邵典也遭遇了恶意。据她描述:“有人从线上抹黑到线下举报,影响到了我的工作,甚至牵连了我的家人和学生。”

若仔细翻看西北工业大学官网上诸多教授的个人主页会发现,与一般人只列举些个人经历、招生要求相比,邵典的主页的确透着一股清新幽默的画风,招生部分更是犹如在跟广大学子对话。比如她列举了自己的优点:容易交流沟通——有啥说啥,喜欢用表情包,能抛梗接梗;也列了自己的缺点:语速快、怼人小钢炮,身体不够硬朗等等。至于说自己长相可爱,只是“优点”之一。此外,虽然语气亲和,关于其学术经历、招生条件等内容,却也“干货满满”。

学术是严谨的,但做学术的人是活的,不必如公式符号一般冰冷刻板。学生和导师在双向选择时,除了研究方向、条件等硬性的东西,科研态度和性格的相合也非常重要。导师摒弃“高高在上”、刻板的面孔,真诚地交流,对学生而言有时也是一种“负责”。

但邵典却遭遇了一连串举报,在多个社交平台,不少网友甚至开始对其揣摩、侧写,称其为“巨婴”“女明星”,或苦口婆心劝诫后来人“别像她这样,不低调走不远”。

在邵典之前,就不缺类似的“个性前辈”。南开大副教授胡金牛曾在自己的简历里将每个专业“火与不火”最真实现状一一列举,还吐槽自己做博士后和访问研究是因为“当时找不到工作”;南医大副教授邹来泉招收领军学生时,笑称可以叫他“小邹”,“不喜欢我的研究方向,我可以改”。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导师通常是备受学生喜爱的。而历史上,保有独特个性的著名学者更是比比皆是,并不会因为他们“不一样”就减少学术成就,降低教学质量。

大学的精神,本身就包含了兼容并蓄、多元创新。对一个老师而言,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学识扎实、教学严谨的前提下,保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是不该被扼杀的,更不该动辄被上纲上线举报。就社会而言,对多元的包容,也是创造力、活力的源头。

我们未必一定要社会出现更多的“邵典”,但却希望,今后的“邵典”们能被全社会以更多平常心待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