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郑州城市雕塑:美在厚重与轻灵之间

“守望”郑州城市雕塑:美在厚重与轻灵之间

00:00
27:11

守望”郑州的城市雕塑:美在厚重与轻灵之间


2017-12-19 09:34:00来源:郑州文明网   

  

  郑州东风渠畔,一对母子与坐在长椅上候车的“母子”跨时空相见。 

  城市雕塑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艺术。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与此同时,城市雕塑也进入繁荣期。

  城市雕塑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很多雕塑成为城市的标志。中国城市雕塑起步较晚,缺少深厚的历史传统,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种公共艺术显示了旺盛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中部重要城市,郑州的发展有目共睹,伴随着城市建设,郑州的公共雕塑也多了起来。在商城遗址和郑东新区周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系列雕塑;西开发区、东风渠边、金水河畔,也都有艺术气息浓郁、人文色彩深厚的雕塑作品。它们构成别具一格的雕塑景观,更以城市“守望者”的姿态,见证着郑州发展的历史变迁。

  对郑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来说,公共雕塑有何意义和价值呢?

  有人说,城市雕塑有“三度”:增强城市景观厚度;拓展城市历史深度;提升市民精神生活高度。城市雕塑植根于城市文化,又彰显城市内涵和个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建筑可以表现宏伟、壮丽的气势,却无法直接表达思想。雕塑却可以通过自身的造型艺术,把外部空间环境升华到更深、更远的精神境界。

  “人要有精神,城市也要有光彩,要有共同的美好的东西。”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著名雕塑家吴树华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骄傲,辉煌的历史、对社会贡献巨大的人物、感人肺腑的事件等,是这个城市曾经发出的光彩,用雕塑把这光彩呈现出来,就会让大家心动,让大家热爱城市。”

  “郑州的城市雕塑起步较晚。”郑州市环境雕塑建设研究所所长宋建文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和2008年前后,郑州经历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城市雕塑建设,现有城市雕塑800余座。黄河文化、炎黄文化、商都文化、少林文化、铁路文化、商业文化以及现代城市生活都有所表现。”

  如今,郑州肩负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重任,规划建设为13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城市雕塑更有待进一步发展。明年1月1日实施的《郑州市城市雕塑管理办法》,加强城市雕塑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郑州哪些雕塑最具有代表性?不同城区雕塑有何个性?我们行走各城区,采访雕塑家、文化学者和行政管理部门,试图了解郑州城市雕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青铜时代——商城遗址纪念碑》前,常常是人们聚会、聊天的场所。2002年1月23日这几位唱戏者引来层层围观者。 

  “就一眼,直刺心底——郑州,确实是一座王者之都了!一米来高、3500多年前的两尊青铜方鼎,这绝对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贵族能够使用的,只能属于商代王室的重器!”

  参与发掘的杨育彬先生接受我的同事于茂世采访时,回忆初次看到杜岭方鼎,激动之情仍难自抑:“两尊青铜大鼎,破土欲出,峥嵘乍见,这种不言自威,这种冲天霸气,非王莫属!”

  杜岭方鼎——这件青铜重器挺直了“郑州商城”的腰杆!这座商城上世纪50年代初发现后,重要性一直没有被充分认识,直到杜岭方鼎被发现。随后的考古发掘证明,“郑州商城”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王都,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

  1984年,郑州建造改革开放后第一座城市雕塑,什么符号最能代表这座城市呢?人们的目光,逐渐聚焦到了商城遗址,聚焦到了杜岭方鼎。


  壹 

  “青铜时代”成为郑州标志 

  1984年,为迎接即将召开的全国青少年运动会,郑州市有关部门决定建造一座城市雕塑,时任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的吴树华接受了设计任务。当时雕塑热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从国家到地方,都设立了雕塑艺术委员会。

  这座雕塑规划在人民路与商城路交叉口东北角,这是一个三角地,正好处于商城遗址边上,距离发现青铜大鼎的杜岭近在咫尺。使用商文化元素很快成为共识,随后锁定以杜岭铜鼎为设计原型。

  从设计草稿,到小样,再到雕塑完成,一年多后,《青铜时代——商城遗址纪念碑》出现在人民路与商城路交叉口。仿制的大铜鼎重达八吨,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气度沉雄。安置大铜鼎的基座采用石材,四面分别线刻商代巫文化、农业文化、铸造和战争场面,概括了商都的面貌。

  临近人民路的地方,吴树华设计了一座类似华表的商文化石柱,地面上则刻一些甲骨文字,形成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商文化公园。

  杜岭出土的两座铜鼎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而以它们为原型设计的这座纪念碑式的城市雕塑,挺立在繁华街头,数十年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商城遗址的发现,把郑州的城市史往前推了3600年,具有3600年历史的城市,全国、全世界都是很少的,灿烂辉煌的商文化,是郑州的骄傲。”吴树华说,“郑州青铜文化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艺术水平也非常高,怪异而雄健的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力量之厚重、气魄之雄浑,审美价值之独特,足以令人自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重新出发的时候,我们整理一下自己的包袱,看看自己的家当,用城市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提升郑州的文化品位,增加自己的文化信心和向上动力。即便在今天看来,《青铜时代——商城遗址纪念碑》也是郑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标志。”

  吴树华说,这座城市雕塑也有一些遗憾的地方,人民路与商城路交叉口建起了人行天桥,对景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按照他最初的设想,这里应该建一个小广场,种植松柏,很久之后,长得很高大,形成景观。但实际上这里后来建成了一个小花园,跟一般的游园没啥区别,也影响了纪念碑庄严的效果。

  商城遗址周边,后来成为城市雕塑较多的区域,这些雕塑都选择了商文化元素,如张松正的《鼎立之商》(位于红旗广场)、《青铜之光》(位于城南路),宋建文的《玄鸟》(位于商城路与管城街交叉口)等,均浑厚端庄,气质伟岸,有着独特的美感,构成郑州独有的城市雕塑系列。


   

  黄河边的雕塑胜地 

  慈祥智慧的炎帝与威严刚武的黄帝并肩而立,他们的背后,是永恒苍穹,他们的面前,是黄河滔滔东流……

  进入黄河游览区,人们的目光就会被炎黄二帝巨塑“锁定”。塑像高106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罗斯的母亲像高2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巨塑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高大巍峨,气势恢弘,令人顿生景仰之情。

  自2007年建成起,二帝像在全世界华人中赢得了极高的知名度,成为凝聚炎黄子孙的依托。

  二帝像从酝酿到落成,历时20多年,绝非易事。“这个项目,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二帝像的设计者吴树华深情地说,“无数的人为巨塑付出了心血。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些身体力行的人,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这个事业才得以成功!

  “虽然不在市区,但作为黄河之滨的城市,郑州也应把黄河边的雕塑视为自己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吴树华说,“炎黄二帝像暗示我们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文化的根在哪里?在中原,在黄河流域。通过这个雕塑,郑州的地位得到彰显。”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黄河之滨就成为雕塑家们钟爱的地方。叶滨的《哺育》(即黄河母亲像)、吴树华的《大禹治水》《战马嘶鸣》等,都堪称杰作。

  吴树华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以前没有听说过,但他的作品你很可能欣赏过。《青铜时代》《炎黄二帝》《大禹治水》《战马嘶鸣》,郑州新通桥花岗岩雕塑“孕、育”、巩义杜甫像、平顶山地质工作纪念碑等,都是他的杰作。

  吴树华是那种一辈子认真生活的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投入了真挚浓烈的情感。他是巩义人,从西安美院附中到西安美院,在西安学习八年。“西安博物馆几乎成了我的教室。”吴树华说,学校离博物馆30多里,为了省钱,他都是步行去。每到星期天,天不亮他就去敲炊事员的门,要几个馍当一天的干粮;进了博物馆,沉醉于那些文物的款式、造型,直到闭馆才出来,回到学校早已黑灯瞎火。“西安八年,我打下了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造型文化的根基。”

  大学毕业后,他在湖南工作了八年,参与了秋收起义群像、毛泽东纪念馆、欧阳海纪念碑等设计工作。

  后来,他回到了郑州,此时的吴树华,正是艺术上成熟,精力特别旺盛的年纪,很快成为郑州最出色的雕塑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他主导、参与了众多城市雕塑项目,为郑州增光添彩。回到郑州,是他的幸运,而拥有他,也是郑州的幸运。


   

  CBD城市雕塑:轻盈飞翔的郑州梦 

  郑州CBD之南,金水路之北,开阔的芳草地上,一人平地飞起,身沐长风,衣袂飘飘,轻盈优美。

  这是一座八米高的雕塑,名叫《御风行》,主人公是列子——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庄子《逍遥游》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泠然”,轻妙的样子,这座雕塑由三个身形叠加,表现由缓到疾,逐渐起飞的过程。

  从那飞翔的灵动中,金水路上匆匆而过的人们,或浓或淡地感觉到丝丝缕缕的诗意。

  这个雕塑很好地起到了“补壁”的作用。空白的墙壁,总散发着浓浓的冷漠和孤单,人们慢慢懂得悬挂字画作为点缀,于是中国有了“补壁”之说。有人说,城市雕塑的作用有三:“补壁”“点睛”“提神”。

  列子是老子之后、庄子之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期“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他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遗憾只传下来八篇,这些著作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我们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故事,都出于他的手笔。

  列子是郑国圃田(今郑东新区)人,大约就是在CBD附近,他写下了那些光照千年的著作。他著作的核心是“贵虚”,后来唐玄宗封他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虚者,有无皆忘,消融差别,有恬淡虚静、飞升成仙等含义,大约因学说的这种特点,才有了他能“御风行”的传说。这倒不是说他练就了卓绝的轻功,或许,这是对他在思想领域自由高飞的形象化表述。

  在列子的故乡,在寄托郑州乃至中原腾飞希望的郑东新区,城市雕塑《御风行》既植根历史文化,又蕴含着未来和希望,真的是“得其所哉”。

  CBD周边,是郑州城市雕塑比较多的区域,或许是偶然,也或许是有意,这里的城市雕塑,大多飞动而轻盈。CBD之北,《如意》平地而来,灵秀轻盈,这座雕塑以如意为设计原型,通过雕塑语言传达“如意”“和谐”的理念,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气息;CBD之西,《穿越时空》将古代的奔马与现代女性巧妙结合,构成穿越时空、驰骋同行的艺术造型,马的鬃毛,人的头发、衣饰在风中飞舞,象征古老的中原在现代重获活力,飞速崛起,奔向未来;CBD之东,《翔》以凤鸟为设计原型,以现代处理方法构建抽象的凤鸟造型,造型通透而灵动,寓意为郑州像吉祥凤鸟一样,在未来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在CBD中心、如意湖畔,一组名为《群英会》的雕塑也十分有趣。作者采用45根具有抽象雕塑感的花岗岩石柱,在其顶部设置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各式帽子,寓意为郑州CBD乃各方精英汇聚之地。作品将雕塑环境的整体性和当代艺术的个性完美结合,新奇而巧妙。


   

  郑州文化要素均有代表性雕塑 

  连日来,我们行走郑州街头,寻访城市雕塑,发现正如市环境雕塑建设研究所所长宋建文所言,郑州各种文化要素,如黄河文化、炎黄文化、商都文化、少林文化、铁路文化、商业文化以及现代城市生活都有所表现了。

  德化街的《钟表匠》《馄饨小吃》,穿长袍戴瓜皮帽的老郑州人神情专注,沉浸在他们的世界中,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东风渠滨河公园“1904公园铁路文化系列”以各色乘客和巡道工的形象,让百年前郑州火车站的一个瞬间呈现在今人的眼前,令人感慨火车给城市带来的巨变。

  在绕城高速沟赵站,《礼仪之门》创意源自传统的抱拳礼,表达中原人好客、爽快、质朴的文化性格;在化工路与瑞达路交叉口,两只健硕有力的手相握,《合作共赢》展示现代竞争与合作的新内涵。

  嵩淮游园的《少林小子》,西四环郑少高速入口的《梅花桩》,文博广场的《少林十八武僧》,均取材少林武术,展现中原文化尚武重德、积极进取的一面。

  金水河隋河宋肆游园的《写生》,政一街游园的《交际舞》《拍照》,金水路沙口路的《青春》,五一公园的《接力》,金水路花园路的《街舞》等,则以雕塑方式表现当下郑州市民自己的生活,洋溢着蓬勃朝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山之石郑州可鉴 

  这些年,郑州的城市雕塑有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上,我们该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或许走出郑州,我们才能有一个客观的判断。

  前年冬天,著名文化学者鲁枢元到欧洲旅游,看到了许多的雕塑,但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瑞士卢塞恩市的雕塑——悲伤的狮子。整块崖壁中间的浅穴里,凿刻着一头匍匐在地、濒临死亡的雄狮,一支锐利的长箭深深地刺入它的背脊,箭杆已经折断。它的两只前爪疲软无力了,但依然按着它的盾牌和长矛,头顶前方有瑞士的十字形国徽,雄狮的眉宇间,痛苦、节制、骄傲而庄严……

  这座城市雕塑联系着一个悲伤的故事——那是瑞士人心中深深的痛。

  瑞士曾十分贫穷,为了生计,很多男人去国外当雇佣兵。瑞士雇佣兵们以忠诚、勇敢、纪律严明闻名,欧洲各国争相购买。为了雇主,瑞士人有时会自相残杀,甚至兄弟战场相见,拼命搏杀。最悲惨的故事发生在1792年的法国:为了保护路易十六及其家族,786名瑞士雇佣兵全部战死。这是历史上瑞士雇佣兵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

  消息传来,瑞士举国哀痛,经过痛彻心扉的深思,他们开始寻求永远告别战争。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与会各国一致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从此,瑞士真的远离了战争,埋头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终于成为富足而幸福的国家。

  为了纪念那些悲伤的英雄,瑞士人在1821年完成了这座雕塑,100多年来,感动了无数人,马克·吐温曾经赞其为“世界上最哀伤、最感人的石雕”。

  在黄河科技学院办公楼里,鲁枢元先生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讲述完这个故事,说出了他对城市雕塑的期望:“城市要有大一点的、有思想的、有情感力度的雕塑,与城市的文化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

  近些年来,国内也有一些深植自己文化根脉、饱含思想和情感的城市雕塑作品,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深圳的《开荒牛》:一头充满力量的黄牛四蹄抓地,头向前伸,弯向地面,它在奋力牵拉,身后,粗壮的枯树根被连根拔起……深圳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了中国最具活力的大都市,城市发展历程中,凝聚了奋力探索、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开荒牛》完美地展示了城市文化,成为深圳精神的象征。

  郑州是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城市雕塑起步较晚,希望伴随着城市的成长和发展,郑州的城市雕塑再上台阶,出现更多植根于城市文化又彰显城市文化的雕塑杰作。(大河报策划文体新闻部执行首席记者 姚伟文 记者 白周峰 摄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