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只剩柔情,女性备受歧视,仙侠剧为何走到了这一步

侠骨只剩柔情,女性备受歧视,仙侠剧为何走到了这一步

00:00
01:33:50

虽然《长月烬明》已经完结了,但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仙侠剧总是被骂?为什么女频文改编剧总是不如男频文?为什么好看的有特色的女性角色越来越少?《长月烬明》在改编过程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在探讨《长月烬明》原著《黑月光拿稳BE剧本》到底有没有改编价值的时候,《剧说很有趣》的思路也一一被打开:作为一部长视频平台出品的长剧集,《长月烬明》的观感更趋向于短视频平台的CUT逻辑,这是传统剧集观众无法get到这个故事的根本原因;澹台烬、黎苏苏、叶冰裳等人物逻辑的割裂,在于剧中只有人设没有角色,只有剧情没有故事,更在于女性编剧是在用耽改剧的思路撰写BG言情剧,而且由于尺度的关系,它的成片还无法取悦那些偏好同人文、耽美、言情等喜好的既定观众;白鹿饰演的黎苏苏所出现的问题,演员只能占到20%的责任,更多的问题需要幕后主创、平台方来解答...


在我看来,当下大家热衷的“有仙无侠”、“小情小爱”的评判仍建立在男性叙事的审美标准下,而女频文改编的“仙侠剧”则是从女性视角出发,更能贴近观察女性的苦难,是女性叙事重要的组成。但需要明确的是,女频文出品不代表女性主义的表达有了落地空间,更多的女性编剧、女性作者更偏爱男性角色,如《长月烬明》《星汉灿烂》《浮图缘》《折腰》《宁安如梦》等,都有非常出彩的男性角色,他们在影视化改编后也有非常大的表演空间,比女性演员更能获得更多的所谓“红利”。比如《长月烬明》中,带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救苍生心愿入世的黎苏苏,却因为要服从甜宠、恋恋剧场的类型,直接被忽略掉了她的女性侠义之举,反而变成了CP党、嗑糖人和大男主叙事下的工具人,使得男性社会给女性建立的“爱的标准”,也成为了男性凝视下大众对女频文、女性作品评判的标准。


可是当我们从女性视角进入到金庸的武侠世界后,《倚天屠龙记》里有正道小仙女纪晓芙和明教大魔头杨逍的故事,有波斯明教圣女小昭的故事,还有《碧血剑》中温仪和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故事...更有傻姑、梦姑、叶二娘、李莫愁、马夫人的故事,这些女性的苦难都是清晰可见的,她们拿到的剧本在女频文中也非常常见。只是当创作者只能用少女叙事来讲述的话,这些形象就只能依附在能够参与到宏大叙事的男性角色身边,去当一个配件,那么丰富的女性角色就不会诞生,女性在仙侠剧中的形象就不会得到本质改变,能给大众带来深刻思考的女性形象就不会出现。


也因此,无论是从观众的角度还是从创造者、平台的角度,“仙侠剧”都是一个古早且过时的类型划分,我们更应该称呼这类剧集为“古风幻想”,只有在新的审美体系、文艺作品鉴赏和标准下,女性在过往作品中备受歧视的现象才有可能得以改观,侠骨为何只剩柔情的评断也就不会只从男性角度出发了,毕竟金庸的武侠世界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可以支撑,从宋到清,就可以诞生《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鹿鼎记》,而我们在当下这样一个百花并不能齐放的环境下,武侠剧的式微是可见的,古装正剧以及带有真实历史人物的正剧消失,有多少人觉察到了呢?“仙侠剧”能够陆续不断地推出,或许只是因为它是虚构、是幻想、是可以被随意批判的女频文改编剧...


更多丰富内容,请戳播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夕爽

    抢到了林主播的沙发!主播好辛苦,但可见是多么想说这个话题才把仙侠又做了一期。 审美从来就不是无关功利的,艺术创作驯化着我们的审美,而我们的审美反馈又促进着这些有缺失的作品不断被复制生产。 作为观众,能让我在这些不费脑的仙侠剧中“饮鸠止渴”的理由正是自身对于“侠”背后所包含的“出逃”和“舍弃”的怯弱。也许当创作和欣赏都有更多勇气时,影视作品就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出来吧。 为主播点赞👍

    娱理TALK 回复 @小夕爽: 谢谢你,比心!

  • 嬉狒狒

    说得好。说得好。真觉醒。哈哈哈。

  • 小箱子_yj

    来占个位置

  • 玥如愫

    不是傻姑,是瑛姑。傻姑是天生就智力低下。南帝北丐里,洪七公的CP也是特悲惨。

  • 玥如愫

    纪晓芙也是这样。最可怕的是男性叙事逻辑影响到社会价值观以及群体关系学后,就酿成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面未成年人面对罪恶,却只能通过自我洗脑安慰的悲惨。

  • 玥如愫

    应该是先有的剧本,后有的服化道元素设计

  • 玥如愫

    天下无双需要一个补天编剧。

  • 玥如愫

    他们可能只要敦煌服化道

  • 玥如愫

    不是杨家将是吴三桂设定

  • 玥如愫

    天下无双最经典人物是韩女,我电视剧感觉韩女会被改得为当反派而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