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第一章: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00:00
09:13
第一章:牺牲 5 万干掉秦军 30 万,你还敢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无疑是史上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之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这孩子从小就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当别人家的孩子沉浸于游戏时,他却在拼命地学兵法背兵书,谈起兵法来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连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父亲都甘拜下风。俗话说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遗憾的是,赵括这孩子虽然理论基础很好,却在实际操作中出了差错,房子还没建好就倒了——在秦赵两国生死决战的长平之战中,他一改老将廉颇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结果被秦军包围,输得非常惨,仅被「坑杀」的赵军就达 40 万,致使赵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大大提升了国力,统一天下。于是,人们送了他一个「纸上谈兵」的「雅号」,这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也就被人足足讥讽了两千多年,并且还将被讥讽下去。实际上,赵括之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长平一战,其实是一场以少打多的攻坚战,在军队人数比对方少很多的情况下,他敢于率军主动出击,本身就说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胆略,何况还取得了重创秦军的战绩。根据秦军轻而易举地将赵军包围来看,秦国出动的兵力其实远远不止 60 万,因为冷兵器时代打仗的常例是「十围五攻」(《孙子兵法·谋攻篇》),根据这个常例,秦国出动的兵力至少是赵军的两倍,有学者估计应该在百万以上,否则不可能将 40 多万赵军团团包围——据《资治通鉴·周纪·长平之战》记载,秦国把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赶到前线去了:「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 15 以上悉诣长平……」即使这样,秦军也吃了大亏,遭赵军重创。这个「重创秦军」的战绩有多大呢?《史记》的记载是这样的:长平之战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而且这个战绩,是在「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的情况下取得的。根据史料,假设赵国出兵 45 万、秦国出兵 60 万这些数字属实,那么根据赵国被俘 40 万来看,消灭秦军过半(姑且算 30 万)、导致其「国内空」,赵军仅付出了 5 万人的代价!如果说作为主帅的赵括是个庸才,那么请问,世上有战损比仅为 6∶1 的庸才吗?但赵括最后毕竟败了,不管他之前的路走得多么顺畅,多么豪迈,只要最后一步没走好,跌了一跤,那么在人们看来,他就是个不会走路的娃娃,之前的一切统统归零!若要「追究」赵括的责任,那么他最大的责任,在于「心太急」了。老将廉颇在战役前期一直「坚壁不战」,虽然成功地抵御了秦国的大军,但在赵王眼里却是「毫无建树」。赵王需要的是胜利,虽然赵王撤掉廉颇换赵括为将,看似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实际上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而赵王的心思,赵括不可能不明白,所以,当他取代廉颇之后,他知道,如果他继续采用廉颇的战术,那么等待他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他必须尽快拿出一个结果,以便对赵王有个交代。采用与廉颇不一样的战术,就成了他唯一的选择,而这个战术,就是改「消极防御」为积极进攻。这就是所谓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倾尽全力赌一把,赌赢了是打虎英雄,赌输了是老虎的盘中餐。不幸的是,他一把就「赌」输了。他的确缺乏实战经验,因为这是他独立指挥几十万人马的第一战,也成了最后一战。如果历史不那么无情,多给他几个锻炼的机会,赵括最终成为比白起更可怕的战神,也未可知。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赵括真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长平之战失败的第一责任人,也不是他,而是赵王。这是因为,当赵王打算用赵括换掉廉颇时,赵括的母亲就亲自给赵王写信说,请大王收回成命,不要用我的儿子,赵王问为什么,赵括之母的理由是,儿子做了将军后军官们都无人敢抬头看他,而且爱财,每当大王有赏赐,他就拿回家收藏起来,看到便宜、有增值潜力的田宅也把它们买下来,一点也不像他父亲。可是赵王叫她别说了,他已经决定了,赵母说既然这样,那么那小子今后若是不称职,大王您可别怪我,赵王答应了,赵括失败后赵王果然没有为难他母亲。有人说知子莫若母,这话似乎没毛病,可是赵母仅凭儿子当上将军后军官不敢看他和他爱财这两点,就断定儿子不会带兵打仗,这理由是不是太牵强了?世上既爱财又有才的人多得是,军官不敢看他,难道不是因为他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导致的吗?由此看来,赵母并不十分了解她这个儿子,因为发生于公元前 280 年的「麦丘之战」,就是靠了儿子赵括的计谋才打赢的,不然在那一战中,作为主将的她丈夫赵奢,很有可能身败名裂。
公元前 280 年(赵惠文王十九年),乐毅破齐后,赵王命赵奢为将,攻打齐国的麦丘,并且只给了他一个月时间。麦丘虽然成了孤城,但之前赵军多次攻打都未能拿下,时间长达数年,因为此城粮草充足,守军中又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赵奢的方式是强攻,但遭到儿子赵括反对——之前强攻多次都未能奏效,您老人家怎么还这样?干吗不来点新鲜的?赵括分析,城里虽然还有粮食,但估计差不多也快用完了,何不想其他办法?赵奢说来不及了,一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再耽误下去等着受处分吧。赵奢不听儿子的,下令攻城,不但不奏效,还白白损失了不少士兵。赵奢不但不采取灵活一点的办法,还对抓到的俘虏束手无策,因为他向俘虏了解城里的情况,俘虏就是不告诉他。赵括却不慌不忙,每天好吃好喝地招待那些俘虏,对待他们比对自己人还客气,知道他们的家人已经断炊,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悄悄带回去。俘虏中终于有人被感动了,告诉赵括说,城里的粮食虽然还有一点,但是已经全部被军队控制,百姓早就没吃的了,人肉就是他们的「粮食」。赵括又问俘虏:「你估计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回答说充其量几个月吧。直到那时,赵奢才听了儿子的劝,停止攻城,还把俘虏都放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受到优待的俘虏们回去后,逢人就说赵军的好,在他们嘴里,赵军简直是一支仁义之师,不但不拿他们当敌人,非常尊敬他们,还让他们吃得饱饱的,还送他们粮食,让他们的家人也有吃的。不少百姓听了,立场就开始动摇:要不,咱们也投赵军去吧?世上最可怕的是人还在,但是心已走,齐军将领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赶紧把制造混乱的俘虏关了起来,谁知这样一来,士兵和百姓的怨言更多。根据儿子赵括的「指示」,赵奢依然按兵不动,还让部下用抛石机把粮食抛进城里,而且每天都这样做。齐军却派人把那些粮食送了回来:你们几个意思?咱们不吃这一套,你们要打就打,别再抛粮食了,求你们啦!赵奢不听,继续抛粮食,齐军再也沉不住气了,气急败坏地派代表来约战:咱们定个决战的日子吧!此时此刻的赵奢,虽然不知儿子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儿子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叫他别跟齐军派来的代表见面,他就闭门不见,气得齐军代表干瞪眼。几天后,事情果然朝赵括设想的方向发展,城里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开门投降了。当赵王对赵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伤亡不大深感好奇时,赵奢不由得为儿子骄傲,对赵王说:都是这小子的主意,老赵我不过是个执行者。不用说,赵王给赵括大大地点了一个赞,父子俩都得到了重赏。也许正因为赵括在「麦丘之战」中的表现,给后来的赵王留下了深刻印象,才使后来的赵王不顾其母亲的反对,毅然让赵括担此重任。可惜,历史不给他机会。或许,赵括当个参谋人员更合适,一旦让他独当一面,可能又是另外一种画风。然而,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若是换了别的将领,说不定会输得更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黄钢_yd

    忍不住要说一句:胡说八道

  • 听友406823797

    赵括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实战经验

  • 建州卫指挥使

    评论区这些人真可怜🥹

    听友479387561 回复 @建州卫指挥使: 你也很可怜

  • g5i13v255l9uyvsmuonx

    胡说八道,随口篡改历史

  • 快递小哥3

    真的胡说八道,你自己想像出来的吧。好好去看下史记和资治通鉴吧。

  • 字却非

    你不知道古人用兵常借山河之势吗?秦军完全可以利用长平周围的山势,运用六十万士兵分割包围赵国四十万大军,时日一长,赵军粮乏,军心大乱,秦军不战可胜赵军。

  • albort

    千年前的事,谁说得清。

  • 龙蛇哥

    捕风捉影

  • 龙蛇哥

    纯粹胡说八道,

  • 拈花一笑666666

    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