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背景下,做到最极致的最强辅助。
毕竟鄙人就很喜欢玩辅助。有言在先,以下阐述的角度,并不是鄙人在共情张居正,毕竟网络名言“一个丫鬟心疼金尊玉贵的主子”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鄙人只是在提炼一些张居正人生中比较令人钦羡的几个点。
总有人认为张居正不过一个权臣,死后下场很惨,改革措施也没有得到延续。
可我或许是受了当年明月书写视角的影响吧。我总觉得张居正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我喜欢张居正的理由如下:
第一,张居正出身寒门,祖上至多世袭千户,曾祖一辈作为旁支,已于平民无异,张居正曾幽幽地说:“远祖孤茔,辱垂青扫拂”。
第二,张居正天纵奇才悟性极高,张白圭二岁展露神童之资,十二岁考第一中秀才,十六岁乡试高中成举人。
第三,贵人运出奇,李士翱赠名居正,顾璘赠犀带,并于乡试那年打压点化“他山有砺石,良璧逾晶莹”。
第四,心性隐忍,天资遭辽王妒忌,致祖父被其所害,忍而不发二十余载,比勾践卧薪尝胆还要久。
第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具体如何手段,暂且按下不表。大概就是为了改革不中断,丁忧夺情,学生反对,来一个罢一个,来两个打板子一双,来一群联名弹劾,直接一锅端了,关了所有书院。
第六,有理想。改革举措是挥刀向自己所在阶层的,损害既得利益者,却于国于民有利。
第七,正直忠诚。栽培万历苦心孤诣,专门编纂了一本《帝鉴图说》,可惜揠苗助长了,以一个严师的形象招致了万历的反感。
至于人们常常评说张居正的具体改革举措是为了图一世功名,名垂青史罢了。任期有限,时间不等人,因此须殚精竭虑夙兴夜寐。
我却不这么认为。
张居正的世俗地位已经高于太多人了,辅佐幼帝,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需要图俗世功名吗。
但张居正当年与书院的纷争之时,王学门人何心隐曾说“兴灭王学之人只在张居正”。
王学为何,乃王守仁龙场悟道得出的心学大成。
心学的成就我们今天也看到了,先贤圣哲莫不如此。
故,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王侯将相的俗世功名,对于身居高位的张居正来说,必定已经毫无吸引力。
但他却还是想做事,做好事,做成事。
这不值得为人称道吗?
虽然私以为,张居正是嫉妒王守仁创下的心学之言。毕竟,就算身死魂灭了,哲学思想在人类历史长河里都是永远闪烁。
所以,张居正急了,立德立功立言,他于立功已做到极致,此生至多也只能达到第二步了。
我欣赏以上全部张居正的闪光点。但就如当年明月所做章节的标题——“张居正的缺陷”一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张居正的不择手段,过分独裁,也为其悲惨的结局埋下了隐患。
不过我想,人之一生不过须臾数载,能在短暂的人生中活成这样的程度,也够十分精彩了。
不受传统孝道的束缚,不顾及子孙后代福荫,终其一生都只在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纯粹,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当然,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也极大。人力在宇宙中或有可为,但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称得上是与天在斗。他要是道家修养再高一点,就知道很多事情不必强求,不必执念于硕果在自己手里体现。万事万物有其自然演化发展规律,不必强行推动。
看到张居正二十几岁时写了《论时政疏》,递上去之后了无音讯,遂心灰意冷称病回乡三年,我就更加确定他有理想了。
百事屋托尼张 回复 @神遁_创世: 有志青年,力争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