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转化|成都,什么是“无界相融”公园城市?

回访·转化|成都,什么是“无界相融”公园城市?

00:00
05:29

编者按

5月6日至8日,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浓厚氛围中,郑州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市级领导和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区县党委书记、市直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党政代表团,奔赴苏州、宁波、成都等先进城市学习考察,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全面加快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

5月10日,郑州报业集团派出记者分赴三地采访,沿着郑州市党政代表团的行程线路,探寻三地在产业培育、结构调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理念、思路和创新举措,推出“学习找标杆 借鉴提标准 转化见标志”系列报道。

今天推出第一篇:《成都,什么是“无界相融”公园城市?》,学习成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以生态价值多元创新转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做法。

傍晚日落时分的兴隆湖 摄影:逍遥

站在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抬头东望,可见龙泉山上“草树云山如锦绣”;举目西眺,诗与雪山,揽入胸怀。零星几只水鸟划破天际、掠过湖面,惊动湖面野鸭脚掌轻拨,荡漾的碧波下“水森林”摇曳生姿,悠闲的鱼儿在其间摆尾穿梭,在“水下书店”里看鱼翔湖底,在细节感满满的蓝色跑道上环湖长跑......这不是幻想中的画面,是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最真实的写照。

“天府新区的城市建设是以生态价值优先的,在天府新区我们坚持70.1%的生态空间和29.9%的城市建设空间,从不同维度升华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目标是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引入城市。”5月11日上午,来自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公园城市推进处的工作人员张麒介绍说。

兴隆湖 摄影:周勇良

湖畔设计与文化融合“变现”

漫步兴隆湖畔,清风拂面,走在规划清晰的游步道上,游客的心灵随着兴隆湖地呼吸而安宁下来,巧合的是,这条环湖道恰好是8848米。“环湖道在修建好之后,我们发现它的长度是8.848公里,是珠穆拉玛峰之前的高度,但是在开始修建时,其实并没有这个特殊的设计,也没有刻意去修建。”据张麒介绍,在游步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处细节设计的特殊山标,山标下标注了山名,还有山的高度,“夹金山,海拔4930米;西岭雪山,海拔5353米……”四川是一个多山的省份,而这些具有山峰文化的设计理念给了初次到来的游客不少惊喜。

麓湖公园社区 摄影:逍遥

除此之外,在这里你还可以跟着几名老友露营野餐,晚上在跑步道上锻炼打卡,麓野中心听一场热闹的音乐会,在极限运动公园炫技比赛,带着孩子在亲子互动场景玩耍嬉戏......“周末我喜欢和家人一起到公园散散步,全身心都能放松下来。”来自成都本地的胡女士开心地说。从最初的一处洼地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和创新策源地,兴隆湖的进化历程是四川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的缩影。而目前兴隆湖已成为成都的新景点,是众多游客到成都的“必游”之处。

而在兴隆湖成为“网红”背后,其实隐含着一段进化简史。

天府新区规划厅+兴隆湖 摄影:马骥

“无界相融”的公园城市

细碎阳光下,兴隆湖南岸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厅的幕墙上,73个大字熠熠生辉: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2018年2月11日,“公园城市”理念首次从兴隆湖畔提出。

与传统城市中建筑与自然存在明显边界感不同,天府新区按照“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的理念,在建设中实现了远山远景、区域内公园、街巷、建筑的“无界相融”,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结合到一起,实现了由“社区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社区”的转变,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为一座无边界的公园,而成都有着“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一美誉。

摄影:唐强

满城山色半城湖,一草一木皆生机。兴隆湖西岸,有一座巨大的石雕,造型源自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的轮廓,名为“世界之巅”。它是四川天府新区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继而成为高峰的宏伟蓝图。“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式发展,持续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园城市的示范成果,打造一批可进入可体验的公园城市的示范场景,奋力将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家园。”张麒肯定地说。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石闯 梁宸瑜/文 朱钰玮/视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